一件精美的唐代三彩花卉脉枕赏析

时间:2022-08-02 10:06:20

一件精美的唐代三彩花卉脉枕赏析

本文赏析的是河南博物院馆藏的一件唐代三彩花卉纹脉枕,此件脉枕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民间征集收购而来。年代为唐代,质地为陶瓷,釉色为唐三彩典型的绿、黄、黄褐釉,用途为医用脉枕。尺寸:长12.5厘米,宽9.5厘米,高6.4厘米。

脉枕的表面呈梯形,一边向内凹弧,外高里斜,微似马鞍状,四周有平行单线边框。内壁中间下凹,外壁外凸呈鼓状。四周有弧形棱。外壁离枕的表面1.3厘米处,有一空,枕中空心。底部中心微微内凹,靠后壁的两端有乳状支点2个。底部有三个支烧点,支烧点无釉。

脉枕的正面用淡黄釉色为底色,绘画折枝宝相花一枝。花朵上施黄褐釉,花心施深绿,花叶施浅绿。枕的侧面,通施深浅相间的绿釉,底部刻画有花枝形的图案。其图案简洁,内涵深源,釉色搭配,赫然一体,给人郁郁生机,心清远逸、恬静、舒适的内心感触。

现状记录:脉枕的内侧,伤釉一处,面积为0.21平方厘米,脱釉2处,面积分别为0.04和0.02平方厘米。整体图案简洁,令人感到唐人的匠心独运,釉色的搭配用绿釉,稍加点黄釉,给人以些许温暖的感觉。其上部表面中心的宝相花,兼有佛释的意味,因为宝相花一词于佛家秘藏相关,其含义:代表智慧,福德,明见开悟。在此,表为吉福,摆脱了痛苦的用意。而其周身遍施的深浅绿釉,蕴意勃发的生命力,有代表健康阳光之意。其形体呈小长方形,表面的梯形下凹,为脉枕搁放手腕的专用。脉枕的两侧稍微外鼓,给人圆满,温馨的感觉。底部黑褐四方框,以及出现的两个黑色乳钉,应是唐代窑厂烧造陶器的常用手法。底部图案出现的若干绿草纹与上表面图中的宝相花和叶子,有相互呼应之意,花、叶、草绘于同一器体上,赫然而天成,细节处处均表意,寓意芸芸众生,茂盛生长之意。

三彩花卉脉枕是唐代枕脉的用具。它体轻形小,烧制精巧。所绘的图案典雅洁净,具有突出的唐代风格特征。使用了先在胎上刻画图案线条,再施釉的工艺。目前所能见到的传世品很少。是我们研究唐代医学用具难得的实物资料。

说起脉枕,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大熟悉。但是对于中老年人却不陌生,它是传统中医把脉用的工具。中医大夫在诊脉时,将脉枕搁置在病人的腕部,起衬垫的作用。同时使病人的手腕得到充分的舒缓和伸展,这样的话,号脉会更为准确。对于瓷脉枕来说,病人的手腕搭上去,能感觉到清凉心定的效果。

事实上,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诊脉技术的文献记载。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到:“至今天言脉者,由扁鹊也。”传说由战国秦越人扁鹊著述的《难经.一难篇》中,曾经明确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独取寸口”,指单独的诊寸口脉,可以诊治全身的疾患。既然,战国时期就有诊脉的记录,那么,是否就可能有诊脉的工具――脉枕的存在呢?古代实用的小型陶瓷枕,有多种,一种是袖枕,因为当时交通条件不发达,人们外出旅行时,常常随身携带给小枕,便于在休息时实用。另一种是腕枕,人们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为防止手腕发酸,于是将小枕垫于腕部。再一种就是我们今天重点推介的脉枕。脉枕最早出现于隋代,但是很少见到实物,在唐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器物数量渐渐多了起来,全国的各个窑口都有出品。到了宋代更为流行,然而到了明清,数量就衰减了很多。唐代的脉枕,尺寸一般较小,重量轻,中空,以便于携带,脉枕的下面有一两个小孔,是烧制时,防止器物爆裂而设的排气孔。脉枕中空,其中的气孔除了排气外,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此外,小孔上可以绑了细绳,方便携带。

脉枕的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几何型,另一类为动物、人物的体形。其中,几何型以长方形为主,这种形状,流行于唐宋时期,在唐代,脉枕显得的器体小,一般仅为十多厘米。而到了明清近代,大部分定形成了小方块状。

脉枕的材质,除了陶瓷质外,还有其他材质的脉枕,例如:水晶脉枕,在1959年在清理唐代皇室供奉的寺庙法门寺时,在其地宫发现了一件水晶质的脉枕。其枕釉色白中泛红,透明,枕的表面微下凹,而且有雕琢的痕迹,底部研磨的比较粗糙,不是很平稳。但是,枕的前后左右都琢磨的平润明亮,脚线润亮。还有玉石脉枕,以玉石。玛瑙、琥珀等贵重材质而做成的脉枕。在从后来出土的脉枕,器物的材质上来看,还有:瓷质、陶制、木质、青铜、棉质等。这些脉枕从隋唐一直到明清民国,及之近代,都发挥着它独特的用途。现在,如果在老中医的诊所里,你依然能够看到它――脉枕。但只是绝大部分,是棉布的外表,里芯中的填充物不一而已。

脉枕的图案有植物的,也有动物的,也出现过整个兽体脉枕,例如:虎、狮子、龙、兔等,它们的出现,与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1978年,浙江宁波遵义路,出土了一款。唐代越窑青釉绞胎花纹虎脉枕,枕的表面为云头纹,下为一虎伏于长方形的座上,全体清釉满布。枕的表面和周壁贴四瓣绞胎花朵纹饰。

使用玉石、水晶、琥珀等贵重材质做成的脉枕,如果在其枕面上及四周壁上,绘饰有富贵的牡丹、高雅的、傲雪的梅花、洁净的莲花、贞洁虚心的竹子等图案,这显然有显示和炫耀医生品节自高的寓意。

陶瓷制作的脉枕,最早出现在隋代的张盛墓葬之中。到了唐代,发展的很为充分。其形体较小,以三彩脉枕具多,应该与当时的唐三彩兴盛很有关联。也有越窑青瓷脉枕,越窑孩儿脉枕,白釉狮形脉枕,黄釉印花脉枕等各个窑口的产品出现。在宋元时期,脉枕以动物形态出现的较多,且素面较多。南方和北方的窑口,广为烧制,有长方、云头、花瓣、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器形 。如:定窑的孩儿枕、景德镇的青白虎釉瓷、青白釉色的双狮枕,磁州窑口的白地黑花枕、彩绘菊的脉枕等。而到了明清,大多制成了方块状,且有绘画的特点。到了清末民国,青花、五彩、粉彩都有烧造,其两端,分别以双钱纹和椭圆形孔作为装饰。近代,由于西医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为,除了疑难杂症,中医治病减少了,而实用的脉枕也渐渐退居出了存在1300多年的历史舞台。

现在可以推想,在当时的经济科技条件下,人们的医疗水平低下,除了给皇家专用的御药局外,绝大数行医的郎中,或者是名气大的大夫,他们大多自采中药材,品数百药味,随身携带着小脉枕,文房四宝。行走于天地之间,在穷乡僻壤、集市闹区、山区高原,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一个个焦虑痛苦、形体枯瘦的百姓们,抑或排队,或一二人,在白发瞿炼的老医生面前,手腕便搭在我们今天的主角――脉枕上,清凉的脉枕,以其洁雅、安泰、吉祥的图案,无形中,默默地安抚着病人的焦急和伤痛,使其平静心定。医生精心诊脉数分钟、问询三五分钟,随即,挥笔沾墨,草书一二十个汉字后,立交与病人。这便是1300多年的场景,这不能不让今天的我们回味良久,思虑甚多…唐代的三彩花卉脉枕,凭其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古人、今人的眼球,它背后的文化价值无可估量,纵然是后来宋的定窑瓷脉枕,明清的青花瓷脉枕,也是无法企及。就因为当时,唐帝国的综合国力独步全球,其文化科技的结晶的陶瓷制作,同样是极为精美而大气。

脉枕的文化价值,早已超出了它的实用功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它承载的文化和传统,也是我国古代文明部分的有机组成体。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能更全面的了解唐人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取向,当然也包罗了中医文化的精髓价值。具体表现在其形体、图案、纹饰、材质、用途,而每个朝代的脉枕的多方面演化,也源源不断传递着我国古老的、海量的文明密码。从而使我们后人,能通过学习和研究,谙熟解析其属年代,内涵的经济、文化、艺术、美学、医学、心理学等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以此来继承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来发扬它。同时,指导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情趣。

上一篇:西方现代绘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小成本电影在网络时代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