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学分制管理平台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时间:2022-04-12 09:53:19

基于网络的学分制管理平台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 要:文章阐述了管理平台从系统设置、排课、选课、成绩管理和毕业管理的策略,深入剖析了基于网络的学分制管理平台的现状和问题,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运用的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学分制;网络;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9-0000-02

学分制的改革和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学分制改革之路,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运用的水平有着积极意义。河北金融学院从2003级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本、专科学分制体系。

1 学分制实行现状

1.1 健全的制度:我校依据多年的学年制教育管理经验,柔和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学分制制度。按照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对课程属性进行了必修、选修和任选的划分,对课程性质进行了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必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划分。毕业审核时,对学分的计算与成绩的考核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人员配备上,从排课到成绩管理,从选课到毕业都设专职人员负责。

1.2 学分制运行的平台与系统的安全性。现代化软件系统是学分制实行的平台,我校目前使用的是清华大学开发使用的综合教务系统软件。系统使用的平台开发式是基于校园网C/S和B/S混合模式,系统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而这种开放性导致了其潜在的不安全性,所以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重点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权限管理实现全面的安全策略。教务管理流程复杂,因而在本系统可为每个进入本系统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平台使用人员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系统,进行权限内的管理工作。权限控制大可设到模块,即是否可对某一模块有操作权限。权限控制小可设到记录或字段,读取权限与修改权限分开。系统自动记录每个使用人员的登录和操作日志,方便核对和管理。让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够顺利工作并互不干扰,通过集中的用户权限管理可使教务能以最安全的模式工作。

1.3 排课的自动化与教室资源的最优化安排。新升本科院校普遍教学资源缺乏,多媒体教室,普通教室,语音室、机房、操场及运动器械都缺乏。学分制需要比较宽裕的资源,所以对课程安排,我们本着教室资源最优安排,如此安排就用到了自动化排课。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排课,必须将基础数据准备完整,包括公共信息维护中的班级、专业、系所、教师库,课程信息中的各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籍中的学生的学号、姓名、班级等信息,还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和课程组。这些模块的数据必须维护正确,才能进行排课。这些基础数据会被系统整理而输出到开课任务书录入模块。每一个时间模式都要有具体的上课节次与之对应,地点信息采用树型结构存储校区、教学楼、教室信息。一个上课的时间模式结合一个上课地点构成一个组合,而每一个任务书都试着向这个组合里安排。

1.4 如何实现学生选课。采用每学期控制最高学分,预制必修课,仅让学生能选择限选课和任选课的课堂的方法。做到了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情况下,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通过基于Internet的选课系统,通过预选、正选、选课确定三个阶段选定下学期的所学的课程。预选、正选、选课确定三个阶段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选课的阶段由教务人员在选课系统管理平台控制,少于开课规定人数的课堂会在预选结束后删除,选课人数过多的课堂会建议增加或扩大课堂容量,统计和汇总结果给开课单位,等待开课单位反馈后进行操作。在非选课时期,学生不能在选课,只可以通过选课系统查询自己本学期的选课情况和课程信息。

1.5 考试成绩管理。做到成绩录入方便、分层管理、监控详细、查询自由。任课教师能够从教师平台登陆录入学生成绩,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总成绩,还可以生成成绩清单和成绩分析。而学生可以从网上登陆自己的账号,来查询每个学期各科成绩和成绩排名。成绩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录入成绩,系部管理员统计、分析课程或课堂成绩和学生查询成绩,教务处管理员监控并维护成绩录入的顺利进行,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后上报给主管领导。

1.6 学分制建设和改革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教务数据集中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同时为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支持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基于网络的学分制管理平台改善了管理思想,提升了学校教务管理的效率化、科学化、信息化,是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行的强有力支持。

2 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2.1 学生选课缺乏指导,盲目性大。首先是学生对课程情况不了解,不知道此课程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无帮助,不知道此课程所讲授内容的深浅,是否需要基础知识,进而产生了胡乱选课,选了课又不去上课,逐渐从而对所选的课失去兴趣。其次是学生有凑学分的思想,凑足每学期的最高学分,哪怕根本就不想学,也要选上,最后到毕业时,成绩库里还有选上了但没有上的选修课,这种现象了很多想选这门课的学生,由于人数满而选不上。

2.2 个别学生上课时间过度集中现象。课程安排存在着学生最优,教师最优和资源最优三种模式。学生最优就是上课时间均匀,课程难易时间分布合理;教师最优包括重复课集中安排,多门课程分散安排的要求;资源最优是利用现有的教室资源,最大限度的安排课程。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紧张,采用资源最优排课,并考虑教师实际困难而调课,所以会出现此情况。

2.3 教务软件中数据不一致。教务软件是一个数据紧密联系的系统,数据流向是从课程库到教学计划,到排课,到选课,到成绩,最后到毕业审查。伴随着学生的大学四年时间,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各种调整的增多,软件系统会出现此隐患。这就需要教务人员调整时刻注意数据的一致,并需要数据库管理员时时监控oracle数据库的异常。

2.4 软件开发。学分制所依托的软件系统是清华大学开发并使用的,里面包括了清华大学的学分制理念,我校从2003年应用之后,吸收了它的学分制的一些理念,对我校本、专科学分制的形成帮助很大。但要形成学校自身鲜明的特色,就要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完善学分制平台的功能,目前基于平台已开发了补考报名、体育选课、毕业资格审查、学生评教等功能。另外,系统备份存在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备份的问题,要经常备份,防止发生严重的系统问题。

2.5 任选课堂存在监管盲角,学生出勤率低的情况。任选课课程容量一般较大,有的课堂选课人数多达300人,任选课堂中没有班级组织,学生往往来自几个甚至几十个班级,依靠教师点名的话,由于人数过多,即使只点一半的同学也要十几分钟,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3 展望

3.1 因材施教的初衷,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有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我校学分制实施接近10年的摸索与实践,认识到不在乎让学生有多少门课程可选,而是学生所能选择的和所学习到的深度与宽度。除了扩大学生的学习面,还应开出不同档次,不同难度的同门课程,依据人的能力、素质,因才而教。

3.2 加强对选课的重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导师制和选课中心,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选课中心的作用是同一协调全校的开课、排课、选课、协调等管理工作,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以利于学生选择不同档次、类型、风格的课程,扩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年限的灵活性。目前,我校的学生管理还是班主任制。班主任、导师、选课中心是一种好的模式。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管理工作,而导师职责是学生的品德和学习的指导,选课中心负责对导师的协调和管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寻找突破口,不失时机推动学分制改革。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教育水平始终是高校的根本,提高学生水平,我校的学分制就是由此而从学年制改变到学分制,所以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也要以此为中心,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条件的学分制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静.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系统管理,2009(6).

[2]李淑娟.高校教务网络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8).

[3]焦玉华.关于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8).

[作者简介]许明(1980-),男,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硕士,计算机教学;程培先(1968-),男,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管理。

上一篇:PDF技术在移动平台上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