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04-12 05:59:01

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再有“课本为中心、教师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要充分拓展教学空间,给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孩子在语文课中快乐地成长,愉快的学到知识。小学阶段是语文学科的启蒙期,学生能不能放开思想和视野,在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想象力

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可以说,任何创新都缘于孩童们的异想天开中。再加上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可是以前的语文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对针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吹来了一缕清风,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才能还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呢?

一、利用课文朗读,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但是否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

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运用情境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就会仿佛身临其境,思维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如教学《妈妈的爱》,可创设以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先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听完后问“妈妈好不好?妈妈究竟好在哪里?”然后让学生看课文里怎样写妈妈对孩子的爱,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和自己想象,画一幅表示妈妈对自己的爱的图,写几句表示自己对妈妈的爱的话。这样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歌曲中懂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在绘画中认识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在写话中增强爱父母、回报父母关爱的意识,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三、利用文章“空白”,激发学生想象力

文章“空白”是指作品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或是作品已写出部分欲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读者可以透过已写出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些“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文是让老师和大部分学生头疼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在观察的基础上,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想象契机,让学生组合成新的形象,学生就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如,文章中有些地方写得极为简单,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想象作者简写的部分,在小组交流的同时既是学生交流情感,又是交流语言和构思的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更使学生学会了合作。

五、巧用多媒体,启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教学中,笔者适时巧用多媒体,用与诗歌意境相吻合的画面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在想象中了解诗意,感悟诗情,体味诗境,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千秋雪”、“万里船”、“窗含”等词语,低年级学生难理解,笔者借助图片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这座大山与平时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形象的讲述,远处高山上那皑皑白雪的美景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了诗中,与诗人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了诗人愉快的心境,那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登鹳鹊楼》时,先介绍鹳鹊楼,然后逐句理解。上联就登楼所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黄昏时的一片雄浑开阔景象熔铸在十个字里。下联:诗人由眼前壮丽景色,又想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极富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倾注着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田地。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更加体会其真实内涵。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总之,童年的心充满着想象的激情,只要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的飞翔,我相信语文也就不会再存在难教难学的问题。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鑫.《小学课堂想象力教学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2]王佳佳.《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方法报.2012

上一篇:中职幼教专业美术教学探析 下一篇:如何进行初中英语趣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