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核心 构建高效的生活语文课堂

时间:2022-04-12 02:20:43

以生活为核心 构建高效的生活语文课堂

摘 要:智障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对信息的接收、反馈及运用能力都相对较低,缺乏综合应用的能力,对抽象的知识技能难以掌握。要实现有效的语文学习,需要在现代化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针对智障儿童身心特点,挖掘生活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活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贴近现实生活。

关键词:智障儿童 生活化 语文 教学

智障儿童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信息的接收、反馈及运用能力都相对较低,缺乏综合应用的能力,对抽象的知识技能难以掌握。对他们实现有效的语文学习,需要在现代化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智障儿童身心特点,让语文教学贴近现实生活,最终使他们生存、立足于社会。

一、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使语文教学贴近智障生的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不仅要学会认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这样才能实现“学会生存”。培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化的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依据智障儿童的生活需求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以及受它影响而产生的有关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已在很多国家的特殊教育领域得到了体现。它主张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的需要。智障儿童日后要独立生存于社会就必须掌握衣、食、住、行几个方向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自我照顾、自我服务。因此在选择和设计生活语文课程内容时我们就应该以是否符合智障儿童的需要加以取舍,促进智彰儿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我校中重度儿童适应语文课程的教学主题是从生活自理、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交通工具、交通安全、休息娱乐等方面来加以选择,符合智障儿童的生活需求。

2.在教学中融入动态的、发展的生活知识

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智障儿童而言,他们面临适应生活环境改变的挑战更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反思的课堂。生活周围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要及时收集周围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信息,把它们适时地充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来。动态的信息:诸如某某公路开通方便了我们、我们社区的变化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吸收新鲜事物,以小主人的身份面对生活,自强不息。反思的信息:诸如电视报纸传来的有关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负面消息。这些现象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困难,从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由此可以看出,对智障儿童进行语文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将成为一种干巴巴的说教,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符合智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使教学成为一种智障儿童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物。

二、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活动,丰富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

智障儿童由于其智力的因素,造成他们在实际情况上的迁移困难和适应行为的局限性,因此,对智障儿童来说,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学会怎样进入社会,怎样与社会其他成员共处、交往,比让其学会背课文要实用得多。生活化的语文教学通过创设生活场景、生活角色扮演等,帮助智障儿童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1.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帮助智障儿童学会与人交往

在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非功利性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交往会成为人们获得交往智慧的直接源泉。当智障儿童在真实的生活场景、模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能使智障儿童获得与人交往的最直接的经验,学会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从而促使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如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模拟生活场景,让智障儿童向课文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利用学校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到了怎样与老师、学生家长、同学打招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2.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帮助智障儿童学会做人

生活是人的道德的真正发源地。对智障儿童来说,抽象的单纯的说教是枯燥无味、难以接受的。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结合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一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智障儿童在一种生活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的相处中接受教育,就会促使智障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让智障儿童感悟生活的真谛,学习怎样做人,提高智障儿童的道德素质。

3.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提高智障儿童的自护能力

智障儿童的自护能力普遍低下,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可以让智障儿童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学会一些自护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护能力。课文《公鸡和狼》可以引导智障儿童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坏人时要向课文中的公鸡学习,要镇定、机智,敢于与坏人抗争,课文《红绿灯》让智障儿童知道要注意交通安全,对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的记忆,对打电话的实践操作练习都可以使智障儿童知道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向家人和警察求救,提高智障儿童的自护能力。

三、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自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获得。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学生亲自去体验,要体验就要实践。

1.让弱智儿童的学习由“接受式”变为“体验式”

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实践机会,“先体验后学习”,先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充分实践与体验中,找出问题,再在同学、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老师要有意识地把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学语言训练《打电话》一课后,可以带学生到办公室,试着给爸爸妈妈打电话,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让生活成为学生的练兵之地。

2.利用多媒体,完善生活化语文课堂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活性等特点,老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如教学《秋天到了》一课,可以运用电脑课件,制作“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叶子从树上落下”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秋天落叶的情境,这样使学生很形象地感受到落叶表明秋天已经来临这一季节特点,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所教的知识也更形象、更生动,更让学生记住秋天落叶这点生活经验。

3.关心爱护智障学生,富有人文精神

在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富于情感关怀,重视对智障儿童自尊的保护、自信心的培养。例如,联系语文课堂学习的超市购物一课,带学生去超市购物,首先学存包。我想到孩子都已懂事,且和正常孩子不一样,如果十几个一起进去,肯定会因笨拙的言语和动作而引来异样的眼光,便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轮流进超市学存包,让他们心情愉快,孩子的自尊得到了保护。在自信心的培养上,教师应基于中重度智障儿童差异的特点,做到个别化教学实践。需要指出的是:中重度智障儿童普遍缺乏独立活动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以及特殊性,有机实施教学实践,例如:结合《打扫卫生》一课的教学进行实践,把轻度智障儿童分为A组,中重度分为B、C组,实践的重点放在B、C组上,让A组学生完成扫地,B组学生擦桌子,C组学生捡地上的纸屑放进垃圾筒,教室打扫干净以后,教师进行总结表扬,让同学们体会到自己能行,并不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鼓励他们多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心。

生活是教育的发源地,语文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智障儿童的成长。当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林英.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6)

[2]吴建琛.培智学校实施个别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02):40~42

[3]董加琼.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4]李家栋.语文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5]史绍典.语文与生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上一篇:PS,做有创意的设计(六) 下一篇:“开放型作文”教学 拒绝“粗放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