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助剂介入在小麦蚜虫喷雾防治中的减量控害效果研究

时间:2022-04-12 10:16:26

有机硅助剂介入在小麦蚜虫喷雾防治中的减量控害效果研究

摘要 在防治冬小麦蚜虫时,加入基于聚氧乙醚改性三硅氧烷的有机硅助剂时,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用量减少20%,药后1 d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4.28个百分点,药后3 d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6.11个百分点,药后5 d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1.74个百分点。同时,用药量减少20%时,防效与常规防治无显著差异。加入此助剂用水量还可减少20%,起到省水、省工的效果。

关键词 小麦蚜虫;助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099-01

蚜虫是小麦上常年发生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为偏重至大发生,造成千粒重下降,严重减产[1]。防治蚜虫的主要手段为药剂喷雾,防治蚜虫的用药量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用药量中占到30%~50%,常年大量使用药剂带来天敌伤害和蚜虫抗药性[2-6]。因此,减少防治蚜虫的用药量,对减少天敌伤害,并降低蚜虫抗药性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试验安排有机硅助剂介入喷雾防治小麦蚜虫,调查防效及农药用量情况,旨在探索有机硅助剂介入喷雾防治小麦蚜虫的减量控害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馆陶县祥平农场,常年小麦―玉米连作,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产量中上等。2015年10月15日播种,播种量187.5 kg/hm2,农事操作按常规管理。冬小麦品种为婴泊700。试验地点小麦蚜虫常年发生程度为中等至大发生。

1.2 试验药剂

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助剂:基于聚氧乙醚改性三硅氧烷的化合物(桂林集琦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为奇功)。

1.3 试验设计

安排当地常规防治、助剂加入、助剂加入后药剂减少用量20%、40%、60%和空白对照共6个处理,各处理用药量及用药方式见表1。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3.4 m2。

1.4 试验过程

每小区按药剂试验设计用量配制用药量和用水量。于小麦蚜虫达防治指标(百株蚜量800头)时对小麦植株进行均匀喷雾,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采用种田郎牌16型电动喷雾器,喷头为三喷头。具体施药时间为5月12日,小麦为灌浆初期,施药次数1次。试验地块统一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磷酸二氢钾3 kg/hm2进行了白粉病、锈病的防治。

1.5 调查时间和次数

施药前调查病虫基数,施药后1、3、5、7 d调查蚜虫数量。蚜虫调查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10株,共50株。防效计算折算成百株虫量计算,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蚜虫防效方差分析。在小麦收获期,测定每小区的穗数、单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并计算折合产量。

1.6 药效计算方法

防治效果(%)=1-×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蚜虫防效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奇功助剂介入后,药后1 d,吡虫啉在减少20%水平上防效为85.26%,与常规防效81.94%差异不显著;吡虫啉减少40%和减少60%的防效分别达到72.11%、66.96%,显著低于常规处理。吡虫啉减少60%水平的防效与常规防效差异显著。

药后3 d,吡虫啉在减少20%水平上的防效分别为92.06%,显著高于常规防效;吡虫啉减少40%,防效86.83%,与常规防效差异不显著。

药后5 d,吡虫啉减少60%水平的防效显著低于处理1、2、3。药后7 d,各处理差异不显著。

综上说明,奇功介入后,在降低吡虫啉使用量20%的情况下,且用水量减少20%,防效与常规喷雾效果相当。

2.2 测产结果

奇功助剂介入后(处理2、3、4、5),产量分别为8 777、8 845、8 568、8 484 kg/hm2,与常规喷雾(处理1)产量(8 708 kg/hm2)最多相差224 kg/hm2,无明显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有机硅助剂介入麦蚜喷雾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效果明显,减量幅度20%~40%。同时省水、省工,省水20%左右。并能够保证产量的稳定,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4 参考文献

[1] 王随保,陈斌,王义,等.小麦蚜虫及黄矮病综合防治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科学,2003(2):69-71.

[2] 党志红,李耀发,潘文亮,等.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技术及安全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6):1676-1681.

[3] 孙红炜,尚佑芬,赵玖华,等.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作用及对麦田天敌昆虫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7(3):543-547.

[4] 罗瑞梧,杨崇良,尚佑芬,等.麦长管蚜种群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0(3):209-213.

[5] 韩晓莉,高占林,党志红,等.麦长管蚜抗吡虫啉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生殖力比较[J].昆虫知识,2008(2):243-245.

[6] 韩晓莉,潘文亮,高占林,等.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2007(S1):28-32.

上一篇:苏北沿海地区甜叶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下一篇:新型环保可降解生物地膜降解速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