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4-12 09:13:27

浅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初步探索出了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针对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学习,共同发展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数学教学 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课题实践中,笔者不断实施新课标的这一精神,经过这几年来的实验,笔者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乐于表现自我。形成了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那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学习,共同发展呢?现笔者结合这几年的研究,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表达,展示丰富多彩的个性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沟通良好的师生情感,引发学生主动热爱数学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态度和谐的我们要从讲台上走下来,站在学生中间,以充沛的精力、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绪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轻松、愉悦的情感。

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最后一桌的一名学生到教室里溜达、溜达,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唉,刚才这位同学一溜达,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当学生说得五花八门时,我对学生建议说:能允许老师提一个问题吗?于是,我就说:凯凯,你一分钟大约走多少米(100米)?这100米在数学上叫什么?谁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呢?于是,在学生提问下得出以前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式。接下来我又让学生用语言或动作来表示“同时、相对、相遇、相距”这四个定义,解决本课教学重难点……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才能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二、充分展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增强感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必须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价值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在教五年级实践活动课“节约用水”,我是紧紧把握教材的意图,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书店、电脑上等地方搜集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并且让学生亲自调查现在水价,估计自己家里每个月的用水量,一个水龙头的滴水速度,及学校的水龙头个数等有关信息,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并根据结果进行品德教育。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使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构建合作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有人说过:“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而一种思维交换后,每个人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思维。”这句话非常形象且直观地描述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要求全班一起上课,然后由学生独立地完成课堂上老师所提出的任务,合作学习方法则用合作完成课堂上任务的小组(典型的为4~6人)代替了独立完成课堂任务。因为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一个课堂背景下,是通过完成真实任务来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潜力非常大,所以现在的人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日益浓厚起来,它有助于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课堂里互动和对课堂地积极参与来弥补差距,可以说这种学习方式是搞课题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再让学生写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并探究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交流:生1说:“因为33、36、39都能被3整除,所以个位上是3、6、9的数就能被3整除。”生2则立即反驳:“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46、57的个位上也分别是6、9,但却不能被3整除;而21、30、45这些数个位上不是3、6、9也能被3整除。”生3说:“27、72、84也都能被3整除,可见,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个位上的数无关。”生1:“我发现与十位上的数也没关系。”生4说:“我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12、21、27、72它们都被3整除,好像一个数能被3整除,只要其中的数字不变,不管放在哪一位上都还能被3整除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不断地反思,一步步地逼近目标,完善自己的认识,也提高探究能力。

你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利于培养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思考、急辩,在体验中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设计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思考,在思维碰撞中创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应该设计开放式的课堂,使我们老师成为燎原的火把,以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怀疑、幻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或想不到的方法和窍门,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如执教《鸡兔同笼》。课始,我先出示一幅情景图,告诉他们:“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要问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开始学生都猜,一会儿说2只鸡、3只兔,一会儿说3只鸡2只兔。我不忙着纠正他们的猜测,而是鼓励他们画一些简单的图来帮助思考。于是,学生在草稿本上忙开了。学生汇报时,教师就用黑板进行互动演示。有的学生先画1只鸡1只兔,再画1只鸡1只兔;有的先画2只鸡,再画2只兔,同样发现有3只鸡2只兔。课堂上,还有的学生先全部画成鸡或先全部画成兔。最后一个学生说:“我没有急着画!先想1只鸡和1只兔共有6条腿,画两次,二六十二,还少两条腿就再画1只鸡。”“你看,孩子能在脑子里边想边画,真不简单呀!”听完学生的汇报,我满意地笑了。我认为在课堂中那一幅幅粗糙却充满灵性的数学画,正是学生心灵深处创新的火花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思维的激荡中创新,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激发和培养。

总之,素质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学习”,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的理念,利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时间,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学习新知识,获取“自求自得”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持续的发展。

上一篇:教师眼神在教学中的艺术运用 下一篇:信赖与信服――教师应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