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分拣:条码和RFID兼容于一个系统

时间:2022-04-12 07:31:37

输送分拣:条码和RFID兼容于一个系统

11月15日,在2006湖州与上海科技经贸洽谈会上,德马物流技术研究院与复旦大学Auto-ID实验室举行了《关于RFID技术在制造和配送环节的实用性研究》项目合作签约仪式。该项目投入经费1200万元,双方以前期合作和各自技术优势为基础,依据国家对RFID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日益增大和市场需求分析,有意在RFID技术的产业化方面作一些实质性探索,旨在推进该技术在物流装备和配送方面的应用,形成模式后继而推广应用。

作为国内第一家民营企业物流技术研究院,德马物流技术研究院尽管成立尚不足一年,但在RFID技术的应用方面却走在了前列。马贤祥,德马物流技术研究院院长,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邮政机械系。曾领衔设计过杭州市邮政局理分合一信函分拣系统、深圳国际机场海关快件地链小车自动输送系统、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快件监管系统、浙江新华书店仓库物流自动化系统,并拥有在线动态分路器实用新型专利,目前转攻RFID在输送分拣设备的应用。

记者:目前业内都把RFID技术在物流装备上的应用作为前沿课题在研究。您认为RFID将对物流领域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变革?为什么物流装备企业都这么热衷于RFID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马贤祥:毫无疑问,RFID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为全球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带来革命性变革。随着芯片技术的提高和成本的大幅度下降,RFID用于大宗物品标识已成为现实。正是由于RFID技术的识别过程中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并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和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具有识读信息量多、操作快捷方便等突出优点,因此被诸多物流装备企业作为在已有条码信息为基础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上寻求和拓展应用模式的发展机遇,他们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寻求自身的商机,以挖掘该技术应用在国内的第一桶金。

记者:目前,RFID技术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被广为接受,您认为,其推广的难度在哪里?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其研究的瓶颈在哪里?

马贤祥:RFID技术虽有上述优点,但在具体应用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困难在于:一是成本偏高,这是影响RFID推广的首要因素;二是标准制约,目前不论是频率标准、编码标准、还是应用标准都不统一;三是市场需求尚不迫切,这涉及人们对RFID技术的认知程度。所有对RFID感兴趣或即将使用RFID技术的用户都会面对这样的疑问――到底RFID能带来多大的价值和效益?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只会让后来者停步不前;四是人才缺乏,这也是我国在RFID技术应用领域得不到迅速推广的重要因素。大多数RFID产品供应商一般都从其他行业转过来,他们对RFID的认识尚不广泛和深入,尤其在应用层面,即便有导入的愿望,但对于如何导入缺乏妥善的方法和经验。

鉴于技术原因和人们对该技术的认知现状,目前RFID的应用还是限于企业内部,而对RFID在物流中如何进行应用的关注还比较少,因为这要涉及到供应链的整个环节,包括物流配送单位、海关、工商、税务等各个环节。而RFID的应用是一个生态环境,仅有标签本身是无法应用的,必须有相应的应用环境和管理手段,才能推动电子标签的大规模普及。其次,RFID技术目前的准确识读率约为60%~80%,这也阻碍了该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应用,如邮政行业的邮件差错率为万分之一。此外,RFID的大规模应用还涉及到价格、隐私保护以及安全问题。目前的RFID技术要想在对信息有保密要求的领域展开应用还存在着障碍,如何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同时提高电子标签的安全性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记者:德马物流技术研究院就RFID技术在物流装备上的应用作了哪些探讨?目前的进展如何?

马贤祥:德马公司近期不打算在RFID技术层面上进行研究,但会努力在该技术尤其是结合物流装备上的应用有所作为。因此,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关注RFID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各项活动和寻找技术上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以加快RFID技术应用进程。

在我们还未真正认识RFID技术前,它实际已经在物流装备上得以成功应用。案例起源于2001年在深圳国际机场快件库区实施的输送分拣系统项目,该项目使用自动识读技术,使装有快件的地链小车行至相关联的库房时自动分岔进入库房。其工作原理如下:当小车沿输送轨道运行至相应的暂存库房时。库房控制电路的阅读头识别小车上的固定特征码,即小车号。然后库房控制电路向总线发出小车号以及自己的库房地址号。主控机接收库房控制电路发送的信息,并与自己存储器中键盘输入的内容相比较,若一致,则开启道岔装置,让小车进入库房。同时清除存储器信息,准备接收下一个小车信息;若信息不一致,则小车仍在输送轨道上运行,进入下一个库房区域。(见现场使用的图片)

2002年在承接DELL生产流水线改造项目时,曾试图采用RFID技术进行计算机生产线各工位信息识读和记录,使作业人员及时了解当前工位设备的装调信息和自动记录每台计算机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的档案。该项应用因当时资金和施工周期等因素搁浅,但这种应用模式在以后几年仍被采用,并成功应用于今年德马公司集成的深圳IBM服务器生产流水线项目。

2006年6月我们申报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题为《基于RFID技术的城乡邮政物流配送系统》。该项目拟根据RFID技术大跨距、多信息量识读特点,侧重于在邮政物流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涉及RFID技术在城乡邮政物流领域生产中的方案研究、RFID系统设备配置及投资研究、RFID技术在邮政物流配送系统生产应用后的效果研究。

同年7月我们和上海交大合作申报了浙江省科技重大专项《RFID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配送行业的应用》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对RFID应用于物流配送中的数据采集、数据过滤、数据显示、数据存储、数据加密、防电磁干扰等技术的研究,进行基于RFID物流输送原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记者:您认为,RFID在输送分拣方面的应用前景如何?

马贤祥:随着RFID技术指标日益完善,其应用前景十分看好,包括在输送分拣方面的应用。输送和分拣设备通常应用于一个物流系统的配送区域,且设置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这为RFID在输送分拣方面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应用方法主要考虑在整个作业流程中作业人员使用条码认为最繁琐,而应用RFID后又是最简单的环节,如分拣后的复核环节等。RFID的应用场合是多方面的,如仓储内部运作、单元化容器上、盘点、分拣复核等。

据美国权威人士摩根・劳埃德副总裁统计分析,一般RFID的应用案例以生产成本减少25%、效率提高50%计算,约两年可收回投资。因此,RFID的价值体现于效率和效益。

记者:我们是不是把RFID技术估计得过高?完全用RFID替代条码是不是可行?

马贤祥:可以说RFID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可更改等诸多优点。但RFID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并不仅仅涉及RFID技术本身,而是一个庞大的应用系统,涉及到包括技术、管理、硬件、软件、网络、系统安全、无线电频率等许多方面。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至少几年内,RFID还不会完全取代条形码,或者说,RFID取代条形码,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标准问题、应用系统的跟进以及价格、安全、隐私保护问题等。

记者:如果把RFID与条码结合起来使用是发展方向的话,那么,如何把RFID技术与条码结合起来?这方面你们有哪些研究?

马贤祥: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的条码市场规模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已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未来5年内,中国自动识别技术领域中的条码技术将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码制标准,并配合“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制造业(服装、医药、机械零配件)、现代物流业、军事等多个领域大力推进条码技术。RFID技术将随着标准化进程的加快,完成我国应用频点的测试,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应用领域中建立试点,逐步推进。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将以EPC为中心,形成条码、RFID、ERP等技术集成应用的格局。

如何把RFID技术与条码结合起来,这个题目很复杂,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结合方式。现在一般的物流企业都有以条码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这平台上如何利用RFID技术特点来解决现存作业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目前,能同时识别条码和RFID信息的识读器已经面世,我们正在探索单物品仍为条码信息,托盘和周转箱采用RFID信息,条码和RFID信息兼容,且共用一个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我想,这可能会成为今后几年RFID在物流输送分拣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上一篇:得逻辑:提供多种RFID物流解决方案 下一篇:曼哈特:在供应链管理中关注RFI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