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江北慈城古县城东南段城墙发掘简报

时间:2022-04-12 04:32:21

慈城古县城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内(图一),原为唐代至解放初期的慈溪县治所在。2011年11月21日至2012年4月29日,为配合慈城古县城整体保护开发,受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解放以后始被完全拆除的慈城古县城东南段城墙进行了局部清理发掘。现将有关发掘情况作一简要报告。

一、 概 况

本次发掘旨在探明慈城古县城东南段城墙的位置、走向、结构、残存墙基现状及其所用材料等。发掘过程中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并参考民国时期地图,共布设长宽不等的探沟12条(编号2011NCTG1-12),总发掘面积约350平方米(图二)。

在布设的12条探沟中,TG1-TG4皆东西向,主要用于揭示东门南段城墙状况,其中TG1规格3×10米,发掘面积30平方米;TG2规格3×8.8米,发掘面积26.4平方米;TG3规格3×10米, 发掘面积30平方米;TG4规格3.7×10米, 发掘面积37平方米。TG5、TG6主要用于揭示东南角转弯处城墙状况,其中TG5东西向,规格3.5×11米, 发掘面积38.5平方米;TG6南北向,规格3.5×12.5米,并向东北扩方4×4米, 实际发掘面积59.75平方米。TG7-TG12皆南北向,主要用于揭示东南角至南门间城墙状况,其中TG7规格2×11米, 发掘面积22平方米;TG8规格4×10.4米, 发掘面积41.6平方米;TG9规格1.6×10.4米, 发掘面积16.64平方米;TG10规格3×7米, 发掘面积21平方米;TG11规格2×11米,局部未下做,实际发掘面积15平方米;TG12规格2×11米,局部未下做,实际发掘面积12平方米。

二、 遗 迹

以上12条探沟中,除TG10内城墙迹象已荡然无存外,其余11条探沟中均发现有城墙残迹。从整体发掘情况看,慈城古县城东南段城墙在砌筑时系先挖基槽,基槽两沿打有木桩加固,基槽底部垫有石板作为底板石,底板石上再砌筑城墙,其中部为生土夹杂碎石夯筑而成的夯土墙,夯土墙两侧包以条石。因解放以后城墙被有组织地拆除,发掘时除基槽中部尚保留有部分夯土墙体外,包砌的条石基本已被拆完,底板石、木桩等亦已遭不同程度的破坏。现以TG2、TG6和TG8为例分别介绍如下:

1. TG2内城墙遗迹

TG2内所见城墙基槽宽约7.4米,中部残存墙体宽约2.7米,高约1.5米,夯土夹碎石结构。夯土墙两侧包石已遭破坏,仅见有夯土墙与包石间堆筑的零散小石块。基槽西侧发现有木桩2排,一排3根,一排5根,桩径约0.12米,其上为底板石,多残(图三)。

2. TG6内城墙遗迹

TG6内所见城墙基槽宽7~7.4米,中部残存墙体宽约3米,高约1米,夯土夹碎石结构。夯土墙两侧包石已遭破坏,仅见有夯土墙与包石间堆筑的小石块,其中南侧石块保留较多,北侧基本未见。底板石亦已全部取完。在探沟南端基槽外发现有较多零乱堆放的条石,最长的近2米,宽0.42米,厚0.26米。基槽南侧未发现木桩,北沿发现有木桩2排,每排各16根,桩径0.12~0.18米,间距0.2~0.3米(图四)。

3. TG8内城墙遗迹

TG8内所见城墙基槽宽约8米,中部残存墙体宽约3米,高约1.8米,夯土夹碎石结构。夯土墙两侧包石已遭破坏,仅见有夯土墙与包石间堆筑的小石块,其中南侧石块保留较多。基槽两侧底板石已挪位,底板石规格为1.7×0.6×0.2米。基槽南沿发现有木桩1根,北沿发现有2排13根,桩径0.12~0.18米(图五)。

三、 结 语

慈城,原为慈溪旧治。慈溪建县始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元和郡县志》云:“慈溪县,本汉县地。开元二十六年,齐奏置慈溪县。①”《旧唐书》亦云:“奉化、慈溪、翁山,以上三县,皆县地。开元二十六年,析置。②”然唐时慈溪是否筑有城墙,史无明载。宋元时期文献对当时慈溪是否已经筑城同样未有确论。《宝庆四明志》云:“(慈溪)县城,周回五百六十丈。③”据之推论,则南宋时期慈溪似已建有城墙,但同书又说,当时同属明州的鄞县“县在府子城之东二百八十步,城周回四百四十步。其实非有城郭,特县治之基周回若此尔。④”如此,则其时慈溪有无城墙仍难定论。明人张时彻撰《嘉靖宁波府志》认为慈溪有城始自嘉靖年间:“嘉靖壬子(嘉靖三十一年,即1552年),倭夷肆掠内地,当官者议欲成城,人情未洽。迨丙辰(嘉靖三十五年,即1556年)夏贼入邑治,焚掠殆尽,始为之城。⑤”但《光绪慈溪县志》又据《宝庆四明志》所记“县城,周回五百六十丈”这条资料,认为慈溪“县迁于唐,城则宋时已有之……旧言故未有城者……元初坠天下城池垂六十年……慈溪之城至明嘉靖间始复筑耳。⑥”从此次发掘的情况看,慈城古县城即慈溪旧治营造城墙的时间当不早于明代,《嘉靖宁波府志》之说较为准确。

关于慈溪城垣形制,《嘉靖宁波府志》云:“慈溪后负石刺峰,前面重江,左山蜿蜒,右山耸。距郡西五十里,高二丈有奇,址广二丈四尺,面其十之三,延袤十里。辟为四门,门各有楼,东曰镇海,南曰景明,西曰望京,北曰环山。东西各为小门,又穴水门于东西之左右以通潮汐。门各有楼,罗以月城。城上雉堞二千六百十六,敌楼二十八,警铺二十七,外为濠九里五分,北半里际山无濠。⑦”《光绪慈溪县志》云:“顺治十五年(1658年),奉文修辑,增高并堵。周回一千六百四十三丈,约计九里余。高一丈九尺,城基二丈二尺,收顶一丈六尺。砖垛高八尺,共高二丈七尺。城门六处,合小北门共七处。兵马司七所。各门分设城楼四处,水门东西凡三处。马步六处。敌台城内外三十一座。巡警所五座。垛口一千五十八个。吊桥东西南凡三处。城内外各马路一带阔狭不等,沿城外濠河一带,北门外半里近山无濠。⑧”从以上记载看,当年的慈溪县城基宽二丈四尺至二丈二尺,与我们此次发掘的慈城古县东南段城墙多数基槽宽度相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因日军侵华,为便于疏散民众,由政府组织拆除了慈溪县城的城门,但墙体仍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墙体开始被拆除,城砖被拆移建造房屋,基础条石多被拆除修建水利等设施,局部段落连基础木桩亦被拔起,改作它用。这一情况,同样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明。

附记:参加本次发掘和资料整理的有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李英魁、张华琴、肜海元等人。考古领队李英魁;现场绘图肜海元;电子制图张华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结华研究员、王力军研究员对本报告的编写提供了积极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执笔:张华琴

注释:

①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

② (后晋)刘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地理三》。

③ (南宋)罗等撰:《宝庆四明志》(卷十六)《慈溪县志卷第一・叙县・城郭》。

④ (南宋)罗等撰:《宝庆四明志》(卷十二)《鄞县志卷第一・叙县・城郭》。

⑤、⑦ (明)张时彻等撰:《嘉靖宁波府志》(卷九)“慈溪城”条。

⑥、⑧ (清)杨泰亨等撰:《光绪慈溪县志》卷“城垣”条。

上一篇:生业与社会 下一篇:阜康产业园在建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