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时间:2022-04-11 11:43:22

浅谈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摘要: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生态园林城市的指导思想之下,大部分的城市相继加快城市中公园绿地的建设步伐,城市当中的居民对公园绿地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基于这种形势,城市公园逐步的走向了开放,而边缘空间是公园绿地和城市用地的过渡空间,边缘空间是城市居民活动类型最丰富、最愿意停留的空间。本文讲述了从城市公园开放过程中的误区和困境入手,概括出了开放性的公园绿地的边缘空间这一新型的开放空间的特点及其功能,并且对边缘的空间进行了分类。

关键词:城市;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

Abstract: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garden city, under the guiding ideology, most of the urban cities have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building parks, urban parks among residents of the demand is also growing.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city park gradually toward the opening, while the edge of the space is a parkland and urban land transitional space, the edge space is the most abundant type of activities of urban residents, most are willing to stay in spac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opening from the city park misunderstanding and difficulties to start, summed up the open space parkland edge of this new open spac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and on the edge of space are classified.

Keywords: urban; urban public space; humaniz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按照罗伯·克里尔对城市空间定义的阐释是城市当中“开敞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空间,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和供内部使用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城市或者是城市群中,在建筑的实体中存在着的开放的空间体,是城市当中居民进行公共的交往、举行各种丰富活动的开放性的场所。城市,一个既现代而又神秘的生活空间。我们要想要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的空间,一个居民和谐的生活环境,就要充分的考虑人的需要,要做到人性化和开放性相结合,才能够创造出适合我们居住的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够可持续的发展现代化的多功能的综合力量强的城市。在早期中国古典的园林造园中,说是造园,还不如直接说是建筑的构造和布局,由于建筑构成整个园子,而其他的要素就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在现代,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在我国城市整体所面临的问题是建设环境范围的速度非常快,甚至有很多的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的项目,都要求在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整个过程。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开放性的场所,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可以休闲、集会、交际、游览的环境。城市的公共空间包括广场、绿地、道路、庭院、建筑外部空间和滨水空间,是城市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了到体现美化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的作用。现如今丰富多彩的社会当中,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早期的狭窄的集市、码头、街道到之后的广场、公园,再到现在的城市的开放性的休闲空间,现在的形式和功能有很大的提高。城市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的活动,同时也反映出了城市当中存在的问题,从城市的发展方面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城市开放性休闲的空间的人性化的设计所突出的问题就会越来越重要。

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城市的综合实力正在逐步的提高,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目前,在我国新兴城市的发展中从城市产业发展、定位、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在摸索的初级阶段,有些城市建设宽阔的道路和设施齐全的广场,在增强城市吸引力、大力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由于缺乏建设的经验和法规的制约,盲目的建设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公共空间的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城市的舒适型、亲和力以及共享性难以体现。1、传统的肌理和景观消失,城市失去了特色地域性和特色性是城市文化外在表现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生活方式、城市空间形态、城市格局等方面综合的体现。现如今有很多的城市它在一方面想让生活更加美好,而另一方面却以一种趋同的方式推进,同样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和建设雷同。伴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国际化,有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正在逐渐的淡化,尤其是在公共空间的开发上,大多数的地方只顾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模仿或者是复制国外的特色,从而丧失了原有的地方的文化特色,在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当中,居民不但无法识别物理的空间环境,而且也难以感知到自身地域的文化特征,从而最终会感到失落与茫然,造成人们对城市的的定向感以及归属感的减弱以至消失。2、过度的追求视觉的效果,而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进行公共的交往、信息的交流以及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居民间有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密切关系,社会的生活和城市的公共空间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又是前者的容器。一些城市在规划设计的同时,为了能够产生特色从而一味的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忽视功能而过度的注重装饰,从而忽略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需求和感知。例如,为了美化环境而大肆兴建的观赏绿地、完全没有附着功能的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为突显气势而建设的高台楼阁等等。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吸引民众视觉上的享受,相对起空洞的景观环境,居民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可亲近的休闲场所,并且亲身参与到美好的环境中来。3、高层的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硬性衔接而产生的空间压迫感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从而造成了用地的紧张以及地价的上涨,因此建筑物不得不逐渐的向高层发展,以便于在比较小的用地面积之内建造出更多的建筑面积。我国的高层建筑的建设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而引发的各种问题也就越来越明显。我们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侯,设计者没有足够的条件去考虑建筑和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和地面的硬性衔接,从而对空间产生压迫感。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当中存在的关键问题1、空间的定位以及其目的性一直以来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想和做法存在着两种观念,一种观念是“创造形象”,另一种是“创造场所”。创造形象的思想主要是以审美的角度出发,看重城市空间在视觉上的品质。例如在前面提到的,过度的重视了装饰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社会、人文等其他的因素。在目前许多的城市在建设的时候,往往是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一味的追求排场。2、服务对象近几年的大部分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倾向于将公共空间“私有化”,例如满足小团体使用的隔离式的建设,将公众隔离在无形围墙的外面。另外,公共空间的用地不断的被掠夺和挪用,变成了满足某个人利益的开发项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的资产,是所有的城市居民所共享的资源,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以城市公众作为服务的对象才是关键。四、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1、深入的研究人的行为特征和需求不同的年龄、阶层以及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行为特征就会有很大的区别。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宗旨,要对人的心理和活动规律进行调查和研究。包括人们的安全意识、领域心理、情感需求、交流渴望、趣味心理等等。2、有效的利用空间,提高空间的舒适度和吸引力即使现在的通讯技术非常发达,人们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很多种,然而城市的公共空间所提供的相互直接接触的机会是不能够被替代的。由于现在城市的飞速发展,公共空间的用地十分的紧张。要想使公共空间有效的利用起来,必须合理的规划停车场的数量和位置,使城市空间的延续感得以维持。

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低碳生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建设很重要。低碳经济是通过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最少的环境污染而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朝着低碳生态的方向发展。构建低碳的生态公共空间的结构可采用紧凑空间结构的模式来提高土地的混合利用率,大力发展以健康为主导的空间结构模式,实现低碳生态主导的空间的结构模式。

五、结语城市的公共空间逐步的成为居民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要为城市带来活力。所以说城市公共空间必须要有“人性化”思考设计,重视对人的行为以及需求的研究,将人的历史文化、活动和自然的景观融入到设计当中,创造出富有特色、趣味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新思路——从“场所理论”的角度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黑龙江省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许大为 梁芳执笔

[2] 郝丹,追寻人文精神的城市公共空间——当代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3

[3] 李曦、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J、山西建筑 2011(11)

[4] 杨.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工业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

[5] 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6] 鲍宗豪 、城市的素质、风骨与灵魂『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上一篇:抛丸工艺在大沽桥钢桥面防腐涂装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