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礼貌准则的文化异同分析

时间:2022-04-11 07:32:18

中英礼貌准则的文化异同分析

摘 要: 礼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命题,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礼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理解。本文旨在探讨里奇提出的若干礼貌原则和汉文化中传统礼貌原则之间的异同,并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角度阐述这些异同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对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语言交际

礼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同时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礼貌作为社会规则的内涵之一,本身是日常生活中具有的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礼貌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对其成员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制约作用,交际语言同样受到这条准则的约束。

一、汉文化中的礼貌准则

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道德规范和礼貌准则。顾曰国先生对中国文化中的礼貌现象做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他追溯了现代礼貌的历史渊源,同时在西方礼貌准则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文化礼貌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尊他、谦虚、热情和文雅;归纳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五条礼貌准则,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具体表现为“上下有异,长幼有等”。交往中使用恰当的称呼语是最起码的礼貌准则。2.自谦尊人准则。人们在言语中贬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敬称他人及相关的事物。谦虚品德是汉文化礼貌原则的最大特点,在人际交往各个方面均有所体现。3.雅言准则。交际中人们被要求尽量多使用委婉语和文明高雅的语言,这一准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文化素质。4.求同原则。在实际交往中,双方尽量减少分歧,满足对方的交际需求,达成一致,体现“尚同”的礼仪。5.德言行准则。社会交往中人们需要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对他人的益处,使自身受惠最小。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忽略自己所付出的代价,反映出“有德者必有言”的传统思想。

二、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准则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里奇把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归纳为六个基本方面,它们是:1.策略准则,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慷慨准则,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准则,即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增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即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准则,即尽量缩小与他人的意见,夸大与他人相同之处。6.同情准则,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准则比较

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大体上都遵循了一些基本模式,即尽量缩小不礼貌的表达和尽量扩大礼貌的表达。事实上,交往过程中两者各具特点。

1.在称呼语方面

各国文化中都有自己特定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人们相见时多用姓名称呼对方,这是汉文化和英美文化在内的许多文化中通常使用的称谓形式。一般汉文化中的称谓形式有以下几种:(1)亲属称呼语如“爷爷”、“舅舅”等,以及对非亲属但辈分类似的人所使用的“叔叔”、“阿姨”等;(2)姓名,主要适用于平辈之间或关系亲近的人;(3)通用称呼语,指“同志”、“女士”、“师傅”等可广泛应用于社会范畴内成员的称呼语;(4)职衔,表示职务的名称,如“主任”、“经理”等。中国人“上下有异”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和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社会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体现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式关系。另一点不同的是汉语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体现对年长者的尊重,如“老教授”、“赵老”,因为汉语文化中“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然而这种称呼在西方是不礼貌的,由于文化不同及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西方人害怕“老”,“老”在西方意味着“孤独、无用、成为负担”,令人们无法接受。

相比起来,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1)称谓词+姓,如称Mary Green为Miss Green;(2)直呼其名,如称呼Mary Brown为Mary。在英美文化中,这种称谓模式寻常广泛。在汉语中,熟悉、亲密或者辈分相同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需要注意的是,英美文化中称呼“Smith”为“Small Smith”则是不礼貌的。同样,职业不能用作称呼语,即便使用也主要限于首相、总统等高级官员。

2.在自谦尊人准则方面

在数千年的文化交际过程中,汉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谦词和尊词,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自谦词被认为具有谦虚的美德。如称自己为“鄙人”;自己的作品为“拙作”;而称对方为“您”、“贵姓”;对方的作品为“佳作”;探望对方称为“拜访”,邀请别人为“光临”。英美文化礼貌准则中没有上述谦词和敬语,第一人称通用“I”,“my”,第二人称“you”,“your”。

英语文化中的谦虚准则类似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部分,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准则中“贬己尊人”是核心。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使用“粗茶淡饭薄酒”之类的客套话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的希望,如“I hope you like it”。另一个较大差异在于中西方人们受到赞扬后的反映中。西方人直接给予积极的肯定,欣然接受对方的肯定与夸奖。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首先否定,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过奖了”等,这是受汉文化“满招损,谦受益”思想的影响。英美文化崇尚人格平等与自由,尤其为个人成就而自豪,并非强调自高自大,实际上,转移或降低对方的赞美是人们常常采取的交际方式,而非直言否定,令对方难堪。

3.在文雅准则方面

雅言是指交际双方的言语符合交际双方上的身份、年龄、社会关系等因素。文雅准则的适用范围,两种文化大体一致。人们交际过程中的说话方式取决于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辈分。“礼貌的其中一个功能便是创造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汉文化中询问七、八十岁长者的年龄常用“高寿”;而问晚辈或小孩则用“几岁了”、“多大了”等。这个准则在英美文化的交际中却表现出相对平等,无论长幼辈分,如询问年龄通用“how old”。

4.在求同准则方面

英美文化中的赞同准则同汉文化中的求同准则,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种文化都认为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对方的“面子”,英美文化中的赞扬普遍而广泛,青年女性尤其喜欢别人对她的形象进行赞美。当然,两种文化中的赞扬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如“You put on quite a lot.”在汉文化中是恭维语,但在英美文化中有“瘦富肥穷”之说,多少带有贬低和不满的意思。

当汉文化交际中出现批评或不同看法时,人们大多采取先褒后贬的模式,先肯定对方的成绩后,再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你平时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同志,这次疏忽大意了”等。

5.德言行准则方面

“德”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同英美文化中的策略准则大体一致;“言”即尽量说小自己的代价,尽量夸大自己得到的益处,同英美文化的慷慨准则大体一致,如帮助别人得到感谢后常说“It’s pleasure”;同样,对于别人的帮助也极大地表示感谢,如“Thanks very much for help”。对于汉文化中出现的“这是我应该做的”,英美人士却不知所措,因为责任含有“被迫”的意思,这种方式的感谢英美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6.同情准则方面

汉文化礼貌准则中虽没有明确提出这一准则,但大体上相当于其中的德言行准则。如安慰他人“别难过,一切都会过去的”,同英美文化中常采用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 to hear that”等大体相同。

事实上,交际过程中,中英礼貌准则的许多方面都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不能截然分开。

礼貌原则综合贯穿交际过程,这是每个社会群体广泛使用的文明手段,普遍反映于人们的日常交际和文化传承中。无论哪一种文化背景,对于交际的和谐甚至成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不同,礼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元素。受到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言语习惯的影响,礼貌也展示出不同的文化视角和社会涵养。中西方之间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和思维习惯,容易导致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造成语用失误,形成交际障碍。基于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行为有着不同的内涵要求,在实际交际中,应以一种文化平等的心态,学习和研究不同文化下的礼貌原则和交往方式,寻找规律,灵活运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成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2]王国平.从礼貌准则看中英文化的异同[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1).

[3]张克福.中英礼貌原则对比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上一篇:抓住语言文字,咀嚼生命价值 下一篇:中学语文单元授课模式的设计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