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04-11 09:06:19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素质教育;产学研合作;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6-0057-02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

“现代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如今,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被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竞争实力和原生性创造力。1997年10月我国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由此,我国合作教育从民间有组织的试点,走上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阶段。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具有专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增强社会的稳定。它的出现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必然的。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尤其如此。我国正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技术型、应用型等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这就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正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教育也是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应用型创新人才单纯依靠学校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在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下才能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只有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在与企业职工结合过程中才能形成。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只有在真实的、复杂的现场环境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培养出来。由此可见,企业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实行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因此,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既是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来说,产学研联合不足,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之间缺乏牢固的链接,平台的和谐性体现得不是很明显,表现在:

(一)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产学研结合的内在动力不足。由于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正处于转型期,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发展。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3.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二是许多学校仍然套用过去安排生产实习的方式。

4.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某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不完备,软硬件投资规模过小,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高,或迫于教学工作量的完成而无暇顾及科学研究,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5.目前产学研合作更多地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做得不够,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

6.国家缺乏从宏观层次上调动学校、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产学研合作积极性的政策法规。

(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会对人才直接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而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高校到底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已无固定的规章可循。加之高校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所以导致很多高校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但却没有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明确,直接影响到产学研工作的开展。

2.人才质量不能保证。高校扩招,学生的人数巨增,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了较大的挑战。如何在保证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得到同时提高,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而针对这一问题,很多院校并未从产学研方面寻找对策。

3.人才培养手段单一。高校教学基本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尽管多媒体、信息化、网络化教育已普及,但真正有多少在利用,利用的效果怎样,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学校面对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只能浅尝辄止,并没有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帮助。

4.人才评价指标不细。当前高校最主要的人才评价就是学业成绩,其他评价指标都比较笼统,到底对人才如何评价,每一层次学生应达到哪些要求,具体应解决多少问题,这些都没有健全。所以在校期间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实际能力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也不清楚自己在校期间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找不准差距,就难以在产学研的实践中获得提高。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的建议

1.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应广泛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进入教学全过程,并使其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并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来,进一步充实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和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建设,创新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实现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的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的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要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选定一批与当地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与行业、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和用工合同,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要充分发挥学校知识和人才的优势,努力开发行会、企业、行业市场,参与技术改造、升级和员工的培训工作,增强学校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确定学校在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和关键性作用,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校企双赢共生。

2.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1)加强政策引导。目前,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是合作主体――企业不到位。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调整合作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三者之间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合作体制,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达到双赢双促的合作效果,带动经济的腾飞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2)政府应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倾斜,优先扶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构建三者合作新模式。(3)通过产学研合作,就各地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为高校提供参与地方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宇晓.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切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02,(4).

[2]梁建平.校企合作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J].职教论坛, 2003,(1).

[3]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 教育,2003,(8).

[4]候玉印.高职也可以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4,(17).

[5]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刍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4,(1).

[6]李德仁.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前瞻[J].世界科技研 究与发展,2003,(12).

[7]汪华,孔康伟.论我国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职业技术教 育,2004,(1).

[8]罗晓芳.高职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改革实践[J].职教论坛,2005, (5).

上一篇:过程―类型法教学模式与英语写作能力培养 下一篇:简析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对母语负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