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与经验

时间:2022-04-11 08:30:25

编者按:

自古以来,阅读就是承继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方式,没有之一。“萤窗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负薪挂角”等故事,鲜活地―遍又-遍被重新演绎,撰写着开卷有益的续篇。

其实,阅读更离不开交流。他人的阅读经验和体验,构成―道独特的风景,具有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我们。如果你碰巧抗拒不了这种引力,那么恭喜你,在接下来的《阅读》栏目中,你将找到知音。

讲讲读书故事谈谈设计随想。本栏目以阅读聊思考,以思考谈设计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以此激发新的思考。期望你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妙悟设计共话阅读,是为愿。

缤纷《阅读》,阅读缤纷。希望大家经常阅读,并愉悦地读。

读书之于设计犹如经验之于人生,我们阅读的文字会自然而然影响我们的设计,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观念和画面像潮汐一样常常泛起,成为实践的源泉,或者是动力。

我们多数时候是依靠经验来生活和思考,经验来自于亲身经历,也可能来自书籍。我们直接的经验,源于对这个世界的知觉,我们的手脚肌肤所带来的触觉,眼睛所看到的景观,听觉,嗅觉所感知的一切。而书籍的作用则超越了我们依靠自身来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局限,扩大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经验。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我们生活、工作以及心灵的导师,而有些导师却是自然而然地潜入到你的意识中。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导师可以是小时候的居住环境,你可能住在山村,无论在什么季节,都能想起房前水塘边那错落好几层的菜园埂上,石头院墙外的那片开得一塌糊涂的桃花,导师可以是一个生活的场景,这个场景中可能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可能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也可以是一个孤独的单身汉面对的四白落地;导师可以是一个哲学家的一句话,譬如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说的那句话,“―切事物都与别的事物有关”,这是一个朴素的生态观念,也可能是一个精灵的噫语――有时等同于尼采的箴言,可能是一片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虽然充满着高糖的抒情味道,在我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是《从三昧书屋到百草园》,特别是百草园,我想弄清楚那一百种野草混在一起的画面,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夸张的文学描写,我也知道里面的美女蛇,意味着百草园很生态,要不然怎么会住那么久。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有多少条清澈的河流,它们提醒着我们河流绝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混浊,同时,这以记忆继而演化为使之恢复清澈的动力,虽然有些已不可逆转。总之,这些东西都以图面或文字的形式印在你脑部的海沟中,并成为你灵感的源泉,在实践中转化为图像,进而转化为空间。

而读书则使我们的亲身经验得以扩大,读书模糊了自己与他人经验的界限。读书产生两种主要的记忆,进而影响设计,一种是观念,另一种是画面,观念是隐含的,而画面则是直接的,两种记忆都会成为设计的经验。观念就犹如康德的“道德律”,对设计而言,这些道德律体现为对自然,人以及物种及物质的正确态度,这种态度的基础,就是保持其多样性,不使其消亡,也就是对万物的平等态度,同时不割裂他们之间的自然纽带,也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一系列与之有关的书籍都在从不同角度阐释着这个主题,如果说这些书籍有一条线索,那么便是从纯粹的生态原教旨主义书籍到哲学书籍,可以将之称为设计的道德律,而这些道德律更多地依赖于书籍而非个人经验,因为人类的生存和成长可不是这样,是以牺牲人类之外甚至人类自身为代价的,唯一有那些经过炼狱般的思考,并游离人类自我之后的那些文字才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说列一个我喜欢的书目,那便是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H・罗尔斯顿的,直到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及康德的(三批判),而单独谈到对人的关心,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在城市中生活的关心,都超越不了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些书籍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特别是自己之外的事物。

较之于观念,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更留恋于画面,大量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这类体验,文学中的精彩描写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也经常走进设计中,关于场景的描写,有几段印在我心里的描述让我不得不以较长的篇幅进行摘录,我久久挥之不去的是村上春树中的一个片断,在这部充满着忧郁和无奈的作品中,一段描写作者去看恋人直子的路途景观,让我难以忘怀,正当松一口气时,汽车突然蹿入阴森森的杉树林中。杉树简直像原始林一样直耸云天,遮天蔽日,将万物笼罩在幽暗的阴影之中。窗口进来的风骤然变冷,湿气砭人肌肤。车沿着森林在杉树林中行驶了很久很久,正当我恍惚觉得整个世界都将永远埋藏在杉树林中的时候,树林终于消失,我来到四面环山的盆地样的地方。极目四望,盆地中禾苗青青,平展展地撕下延伸开去。一条清澈的小溪在路旁潺潺流淌。远处,一缕白烟袅袅腾起。随处可见的晾衣竿上挂着衣物。几只狗汪汪叫着。家家户户的门前,烧柴都一堆到房檐,猫在上面睡午觉。如此农户人家在路两侧延续了好久,但人影却是一个未见。这样的光景重复出现几次之后,汽车驶入杉树林。穿过杉树林驶入村落,穿过村落又驶入杉树林。每次停在村落时都有几人下车,上来的却一个也没有。虽然结尾还是表达了无法排解的孤独,但不抹煞这片桃花源的本质,与《桃花源记》的景观如出一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寥寥几笔描述了一个完整世界。所不同的是,一个孤独寂寥,一个其乐融融,但无论是陶渊明式的桃花源还是村上春树式的桃花源,都是自然对人的包容,这种包容无论是空寂和凄凉,还是温暖和煦,都将成为一个景观设计师的创作源泉。墨西哥景观设计师路易斯・巴拉干的一段描写也与上文描述的空间有关。”在墨西哥城南面,有一块巨大的火山岩地貌,这是一处荒野之地,我被这里的自然景观所震撼,决定设计一些花园,按照人的尺度,浓缩这一奇景,但不破坏原始景观。走在熔岩的缝隙间,在高大宏伟,形态生动的熔岩构成的墙裙下荫凉处,我突然惊喜地发现了小块神秘的绿色谷地,这些被牧羊人称之为‘宝石’的小块绿地被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的熔岩所包围。这些‘宝石’的意外发现给我的心灵带来的震动好似穿过阿尔罕布拉宫黑暗狭长的通道,突然进入隐藏在古代宫殿中的内花园一样,宁静、寂静和孤独,我觉得无论规模大小,它围合了一个完美的花园,不亚于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好的设计在于寻觅这样的世界,并试图创造这样的世界,这期间充满诗意,甚至是魅惑。

读书与设计有何关联,我想就像空气跟呼吸相关联一样,自然而然。有些经验就像血液流淌在你的肢体中一样,早已在运行,而重要的是使之自然浮现,我们能否保持自然的知觉7又能否受到经验的指引?我想,对于设计来讲,文字使我们的思维产生力量,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得以丰富,进而使我们的知觉保持新鲜的活力。如果说更进一步的话,好的书籍,好的文字让我们相信我们的眼睛,更相信我们的心,这是读书带给人快乐之后,之于设计最好的副产品,也就是判断力和创造力。

上一篇:破译现代厨房关键词 下一篇:资讯平台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