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杰西之死

时间:2022-04-11 07:34:27

摘要:1983年,美国女剧作家玛莎・诺曼的《晚安妈妈》荣获普利策奖,剧尾的枪声让无数人深感震惊,女主人公杰西最后选择自杀引来众人热议。本文将深度解读杰西自杀的深刻含义,指出杰西自杀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自杀;男权社会;自由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72-01

一、引言

玛莎・诺曼是一位美国剧作家,擅长刻画不幸女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晚安妈妈》亦不例外。该话剧情节非常简单,在美国北部一个乡村,一天晚上解析对母亲说她决定自杀,接下来的九十分钟,母女则在争论女儿究竟该不该自杀。母亲竭尽全力劝说女儿放弃这荒谬的想法。然而,女儿却一次次成功说服母亲赞成她自杀的决定。最终,母亲没有能改变女儿的想法,震耳欲聋的枪声宣告了杰西之死。

杰西为何选择自杀,表面上看有如下几个原因:她无法忍受自身病痛;由于她过度吸烟丈夫抛弃了她;儿子赌博拿走了她所有值钱的东西;她想去工作却一次次被拒绝。然而,杰西自杀的深层原因以及自杀对杰西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二、深层解读杰西的“自杀”

杰西自杀是自由选择。剧中母女对生活得态度截然相反。母亲觉得生活得不错,她活着就是想看看生活是如何继续的。相反,女儿却认为生活不应如此,她不想继续这样受压迫且没有希望的生活:丈夫抛弃她,儿子赌博让她伤心失望,没有人愿意雇佣她,每天的任务就是照顾母亲。更糟糕的是,杰西认为如果说她生活里有自己喜欢东西,那无非是早饭时吃的米糕和玉米片,仅此而已。她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发现任何真实的东西,甚至连母亲都会欺骗她。曾经她也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徒劳。经过一番努力,她说“我累了,伤心了,绝望了,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生活对她来说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她要去寻求真理(truth),她要掌控自己的生活。正如在剧中说的,“生活如同搭乘公车,如果我想下车,那我就立即下去,因为即使我再多乘五十多年下车,我下车的地方还是一样。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想下车了,那就是我的终点。” 所以她自由的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个人的存在,获得肉体和灵魂真正的自由。而且在九十分钟的谈话中,杰西数次告诉母亲,自杀是她自己选择的,是她生活里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她还告诉母亲她这并不是放弃,自杀只是她的一次尝试。因此,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自杀是杰西的自由选择。

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只是一种附属物,强大的男权主义思想在无意识中渗透着整个社会。无论是在古典的、基督教的还是日尔曼的文明里,女性皆被认为是低于男性的劣等公民。她们的心灵被压抑、禁锢、扭曲,最终以悲剧的命运告终。文学是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这种生存状态在西方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该剧也不例外,虽然没有男人出现,但是我们从母女谈话中能深刻感受到父亲、丈夫、哥哥、儿子对杰西生活的巨大影响。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杰西自杀是对男权主义的挑战。

《晚安妈妈》是一部仅仅由两个女人组成的话剧,看上去有男人出现在杰西的生活里:虽然丈夫抛弃她但她但她仍然爱丈夫,虽然儿子伤害了她无数次但她依然爱着儿子,她也始终想念自己的哥哥。然而,女人始终掌握话语权,男人缺席,也就被剥夺了话语权。话语权是权力的象征,剥夺男性的话语权本身就是对男权社会的极大挑战。而且杰西最终决定拿起父亲的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动作本身也是对男权社会彻底的控诉。枪是男权的象征,也是男权社会的象征。男权社会完全破坏了她的生活,她用这把枪,这个男权社会的产物,结束了她受压迫的境遇,获得自己生活的控制权。

三、结语

枪声让无数人为之震惊,杰西自杀使许多人陷入沉思。杰西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她发现生活空虚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人认可她,包括她的父亲、丈夫、儿子、雇主甚至她的邻居。她只是忙于照顾母亲,没有自由,没有做女人的尊严,完全生活在比人的控制之下。经过数次努力,她仍旧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仍旧没有发现自己生存的意义。自杀对杰西来说是找到真是自己的另外一种尝试,如此一来,杰西真正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人。

然而,在杰西的年代,诸多女性都过着压迫重重、任人摆布的生活,但他们甘愿受命运的摆布,从不想作出任何改变。当杰西拿起枪,“嘭”,霎时间她获得了自由、尊严,变成了英雄。因为她做了所有人不敢做的事情,她说出了所有人内心深处的渴望,由此,共鸣便在读者观众与杰西之间产生。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面对如此复杂的生活,人们应该试着去发现生活的真正意义,清楚的明白我们在做什么,应该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个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受制于人。只有这样,人的生活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郭荣.男权社会中的婚姻与女性悲剧―兼论颂莲与郝维仙小姐形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上一篇:试析生命美学的人文关怀向度 下一篇:浅谈服装设计的“后现代”形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