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生命美学的人文关怀向度

时间:2022-06-20 07:59:54

试析生命美学的人文关怀向度

摘要:生命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重要美学流派,在激烈的美学大讨论中,为处于迷茫中的美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动,它以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引导着人进入一个全新的视界,生命美学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进入美学的世界,深切关怀人的生命生存状态,体现出了作为人文学科应有的胸怀。

关键词:生命美学;人文关怀;自由;生命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46-02

生命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重要美学流派,在激烈的美学大讨论中脱颖而出,为处于迷茫中的美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动,它以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出发点引导着美学进入一个全新的视界。

生命美学认为,长期以来美学存在的一个失误是,坚持从主客二元对立的视角出发,试图解释、把握提出的美学问题,而生命美学在阐释这些特定的问题时着意突破传统上的主客二元视界,从而对在自由体验中形成的活生生的东西予以探讨,将超越主客二元对立作为新的取向,为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启动了向人文关怀向度的转向。

众所周知,主客二元对立关系是人在思考问题时以知识讨论作为框架所界定的关系,强调的是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外在关系和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作为曾为中国美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虽然这种主客二分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意义上,都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功能,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具体的阐释对象与限度,以活生生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和审美活动为参照,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无法同步的。

基于这种主客二元关系出发,暴露了诸如强调实践是美的唯一根源,美感认识论,忽视审美中人的主动性,误解自由的失误,直接抹杀了美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特征,因为作为劳动的实践要解决的是人的物质困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实践加以歌颂是人类真实的需要,呈现为一种美,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个性和人的自觉,实践面对的是物质条件的发达和精神的贫瘠,在人们试图挣脱物质与理性主义的束缚的语境下,实践已无法再解释实践之为美的唯一根源的理论假说了,其观点对主体审美主动性的丰富性和生命意义的关怀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从主客二元对立观出发最容易得到的结论是由主到客透过现象寻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这种反映论观点被移植到美学研究中,就会造成“预设”美的客观存在的错误,循此理论,美就失掉了其丰富性,尤其使主体丧失了个体与情感的难度,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只是依照即成的思维方式下的“审美方法”机械的探寻“本质”被动的接受美的存在,这种冷冰冰的观点已无法说服处在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时代的现代人。康德早就认识到了审美的个体性,“美的规定只在主体,美是主体的创造而非对象性存在,美是自由体验之对象,是精神性的,情感性的,创造性的形象之游戏”。如康德所言,审美是个体性,情感性的,指向人与世界的交融,因此审美必须转向人的维度,从而走向人学的立场。

人类生存现状正在经受一个巨大的改变,人本身也正步入一场危机之中,社会,理性,科技等物质条件的跨越式发展正在将人类逼入死角。针对于此,被誉为“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的生命美学,立足于“审美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命题,以自由为归宿,以完善人性的境界为目的,关注人的生命,介入人的精神情感世界,提升人性,逐步走向人的生成,向中国美学界一直存在的“主观恐惧症”发起了大胆的进攻。

生命美学强调对传统意义上的主客关系超越,,在把握必然的自由的基础上超越必然的自由,得以抵制全面客观的必然性,避免了误入把审美活动等同于实践活动的歧途,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自由的美学视野。“审美活动不是越符合某种普遍必然性就越美,而是为我们展示的想象空间越大,越令人回味无穷就越美”是一种对这片天地中所呈现的无限意味的把握与体验,这种把握与体验式一种生命自由表现,是一种存在于主客二元关系之外的高级生命自由,从中可以看出生命美学的审美目的不是为了探寻某种本质,一般的东西,而是去体验那种不显于外的深刻意味或是创造出某种新鲜的东西,这不是以人认识为目的,而是为了获得生命的丰富多彩,情感的自由翱翔,精神的无限畅悦。另外,生命美学还强调只有超越主客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只有拥有了这种全新而又纯粹的自由才能了解把握到对象全新的面貌,而非仅限于传统意义视野中的本质知识。此时,“所有的小的麦田都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只要我们善于揭示它们作为对象‘世界的情感特质’,只要我们善于去欣赏那些呈现在感性中的灿烂辉煌的东西,审美活动就是这样把系统意义上的生命,意味无穷的生命中,展现的内在境界以及物之为物的物性与人之为人的人性变成可见可听的东西”。如此,超越主客二分模式的视野,也就超出了美感认识论,误解自由的桎梏,所导致的审美关系中个体,精神,人文缺失的牢笼,是美学真正关注个体的人,人的情感世界,为陷入精神危机中的人导引了光明的出路,人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的理论假设和既定的思维模式,而是真正回到人性中去。生命美学正是以这样的理论新模式,崇尚着全新意义上的生命的回归,以生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形式来感受世界和自我,使作为主体的自我真正去了生命个体的自由。

生命美学对于个体生命活动的认识也是很有见地的,在有限与无限之中思考生命的超越。生命美学虽强调对实践美学主客关系的超越,却并不因此否定实践―这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承认实践活动是个体生命活动自由基础的实现,它承认理论活动的手段性作用,但是现实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阻碍实践与理论的实现,相对的,个体的理想又是无限的,如何走出这一矛盾呢?生命美学提供了一个出路―审美。个体的生命总是有限的,而面对无限的理想,就需要以审美来超越生命的有限,把审美融入个体的生命活动之中,从而在生命与审美的融合中,达到对生命最高形式的实现。通过以上说明,可以发掘出生命美学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怀。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生命过程之中实现最精彩的闪光和最有意义性的突破呢?生命美学提供了审美这一手段,在审美这个最高超越的意义上,世界会因每个个体的不同,而呈现出非凡的一面,“生命总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一个新的自我的诞生,就是一个新的世界的诞生”,生命美学替个体生命向无视个体,只注重“类”特征的美学,不敢言说主观的美学史发出了最铿锵的声音,向世界宣告了个体的诞生,生命的存在,用审美这一生命最高的活动达到了对人的无上关怀,由悲悯生命的有限到用审美对人生的提升与净化,时刻关怀人生命的境况,使人向世界敞开,福难与共,相融为一体,阐发了最高形态的生命的本真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说,生命美学对个体的感性,情感的强调和突出使人从长期的传统的理性主义思维中脱离出来,从而使理性对非理性的压制也趋向消解。传统理性思维模式下,个体的生命特征,诸如“个别”,“主观”,“不确定”,“相对”,“情感(个性)”等被长期压抑,个体只是在理性视域中的幻像,“人是世界之主人,万物之灵长”虽显示了人作为“类”的真理性,但是却失掉了生命状态,感性自由之美。生命美学个体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大胆关注欲望,加深了美学的人文深度,在很重要的一样上还原了真实的人,关注人的真实的思想世界,还原了真实状态的人,将人的七情六欲摆在了世界面前。生命美学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生命的悲欢离合,深切的关怀人,为人们建立起精神的家园,还原着人最本真的生命活动,显示着其宽广的人类生命情结。

参考文献:

[1]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2]潘知常.生命美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写意人物画的笔法和墨法解析 下一篇:解读杰西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