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农业工作意见

时间:2022-04-11 05:21:28

区县农业工作意见

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市党代会精神,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及目标任务

年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走现代农业之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总产值12.4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18元,比上年增加300元;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产业支撑

(一)培植壮大特色主导产业

根据市场导向和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优势农业和规模农业。继续抓好围绕五大龙头企业建立五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优质粮棉、特色果业、优质蔬菜、特种水产、良种畜禽等特色主导产业。在稳定增加粮棉面积的基础上,推广普及良种良法,努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确保粮食总产达到4.4亿斤,棉花达到24万担。继续对规模大户实行奖励补助,快速推动以柑桔、早熟梨、水蜜桃为主的特色果业生产,力争全年新增柑桔、早熟梨、水蜜桃等果业3万亩,全县果业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新增鳜鱼网箱养殖0.3万箱,达到1.5万箱,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3.2万亩;新增优质蔬菜0.5万亩,总面积达到6万亩,新建1万亩的出口蔬菜基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实现生猪出栏达15万头,禽类出笼300万羽。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引外资、创品牌的思路,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及农产品品牌创建,扶助一批农业龙头、壮大一批产业基地、创建一批农产品品牌。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搞好服务、帮助农业企业做强做优,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业招商引资,争取利用外资,培育和发展一批新的实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做好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确保龙头企业规范有序发展。全县重点扶持5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10家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围绕全县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培植柑桔、早熟梨、蔬菜、莲藕种植及生猪、家禽养殖等具有特色的产业新村100个。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品牌,力争新创建10个农产品品牌。鼓励和支持各地依托优质农产品基地,开发易家河柑桔、云居牌蜜桔(水蜜桃、茶叶)、秀域牌鳜鱼、三农牌蔬菜等产业品牌系列产品,实行品牌共享,加强品牌保护,不断增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三)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力争达到100个专业合作社。重点培植规范发展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移民建设、一村一品等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和扶持具备条件的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县易家河柑桔专业合作社、县艾城养鸭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不断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基地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完善“以农技人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行“个十百千万”工程,即与大专院校合作一个科研项目;建立十个科技推广应用基地;培植一百个产业科技新村;组织一千名科技干部“一对一”科技帮扶;培养万名专业示范户。强化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突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培训。继续加强与农大、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抓好农机服务示范,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五)切实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力争上级资金,确保县级配套资金。加大鄱湖二期工程三角圩项目建设力度,保证工程质量,按时完成任务。加强对病险库、塘、堰、坝的治理,继续抓好圩堤险工险段除险加固和排灌渠道的疏通整修。开工实施好云山水库和马口联圩的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立新、艾城高桥圩区机电排灌站的更新改造,基本完成全县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抓紧实施农村人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农村安全饮水1.2万人,适时启动城市饮用水源的调研工作。认真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1.32万亩,建设高标准园田3000亩。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新修农村公路油(水泥)路140公里,砂石公路72公里,行政村通达率达98%。加大扶贫和移民开发力度,整村推进17个重点扶贫村建设,高质量实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项目,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提高天气预测预报精确性。

(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巩固和提升林改成果,继续抓好中德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血防林、生态公益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以平原绿化为重点,搞好植树造林,全面完成6.55万亩的造林任务,注重营造经济林。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林业执法力度,巩固和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农村可再生资源,搞好沼气综合利用,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能源生态模式,认真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新建农村沼气池1900座。扶持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农林生物质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七)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促进农业外部增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城郊乡镇的农民及中心城镇附近的农民从事产品营销,引导柘林湖景区沿线的农民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完善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发挥聚集效益,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和带动农民创业。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市场,有效组织劳务输出。整合培训资源,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全县转移培训农民1万人以上。

三、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精心选择试点村庄

在确保完成省市下达计划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特色农业发展和旅游景区建设,把选点工作与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选点工作中,重点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即申报的试点村必须是群众积极性高,且在申报过程中有85%以上的村民签字同意;二是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村庄产业发展突出、基础条件好的村庄要动员多报,对景区沿线、乡镇集镇区域内的村庄,要统筹安排;三是实现项目对接的原则,要精心选择4个典型村庄与省统筹安排的四个省直单位帮扶点搞好对接,在年已计划安排涉农项目区的地方力争多安排试点村;四是严格把关的原则,即对群众积极性不高或已列入县城区规划的城中村以及工业开发区中要拆并的村庄,坚决不予以申报。

(二)科学编制规划

对已确定的年试点村庄,要及早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建设规划,确保月份全面完成。编制建设规划,一方面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好,确保长期规划的延续性;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生态、适度超前、功能齐全、彰显个性、注重节约的原则,动员组织农民参与规划,充分听取民意,有效集中民智。建设规划出台后,试点村理事会要组织农民群众讨论,确定试点年度内村庄整治建设计划,明确建设重点和采取哪种方式建设,以及如何筹资筹劳等具体事项。同时,要认真分析市场和村庄产业基础,注重引导村庄对接全县农业产业化规划,把具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列为主导产业,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把产业发展规划到户。

(三)注重整体推进

继续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和省委“五新一好”目标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发展“一村一品”格局上,以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把产业发展与培育新型农民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农民文化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继续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真正实现以企业富民,以产业强村的目标。在村庄整治建设上,要以“三清六改五普及”为切入点,因地、因村制宜实施建设计划,科学合理使用好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现最佳建设效果。今年力争完成122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其中省级点77个、省级扶贫村8个、市县共建点37个,完成改水4580户、改厕4720个、改路120公里、改房2200栋、建沼气池1159个。在建设乡风文明上,要充分体现政府主导作用,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勇创家业的理念,大力倡导农村文明、科学、健康、活泼的生活方式。

(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继续深入开展“千企带千村”、下派农村工作团队、县直单位包村帮扶、选派驻点指导员等活动,大力营造社会各界关注和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在指导帮扶工作中,要做到“三个结合”,即把新农村建设试点与锻炼培养干部结合起来;把新农村建设试点与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结合起来,形成部门协调机制;把促进机关干部下村、支持帮扶和农民建设热情高涨结合起来。使各种力量紧密汇聚,形成合力,推动试点村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五)协调发展公共事业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规范农村中小学校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建设,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保障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逐步建设好农村综合文化室和老年活动室,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的配套建设,提高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救助体系,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政策,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保持人口优生及低生育水平。

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一)拓宽支农投入渠道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认真落实“两个重点、两个主要、一个加大”的要求,做到“三个继续高于”,切实保证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有效整合支农项目资金,搞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生产和龙头企业的信贷规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充分发挥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现代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着力点转移到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上来。整合事业站所,精减机构人员,理顺管理关系,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全面提升乡镇经济实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以“乡财县管”为核心,推行预算、账户统设、统一收付的管理方式。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消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和途径,切实做好乡村债务的清理和审核工作,坚决杜绝发生新的不良债务。

(三)统筹农村其他改革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完善林权交易中心,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继续推进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小型水利水电管理新模式。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不断提高服务发展现代农业水平。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改革,同步推进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规范农场企业和农业职工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有农场经营有序、生产发展、社会稳定。

五、切实加强领导,务求农村工作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大局,各地、各部门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始终紧绷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这根弦,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化“三农”领导,切实转变作风,把农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农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从大局出发,紧密结合自身职责和任务,主动参与,自觉把工作职能和服务向基层延伸。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积极探索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和机制,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广“党支部建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党支部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做法,真正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三培两带”活动,全面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的学习机制,改进基层组织领导方式,建立有效的村级管理机制、决策机制和议事执行机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建立科学考评体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综合目标管理考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各级党政领导抓工作措施落实,相关部门抓服务指导。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考核标准。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单位和领导给予通报批评,形成科学的考核考评体系。

上一篇:县府办年度工作总结 下一篇:区县工作要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