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18 06:32:06

区县经济发展

区县经济发展篇1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传达贯彻省、市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客观冷静分析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增添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推进XX经济社会迈上新的台阶。这次会议之前,县上已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到成都龙泉驿区、锦江区、资阳市等地参观学习,会前,大家又参观了广丰农业园区、古楼香桃基地等农业产业基地现场,相信必将会对大家思想上有所启迪、工作上有较大的推动。下面,我结合XX的实际讲四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省、市丘陵地区经济发展会议明确提出,“当前丘陵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开始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加快丘陵地区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XX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我们必须按照省、市的要求,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抓住机遇,扬长避短,迎难而上,缩小差距,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要清醒认识发展差距越拉越大的严峻现实。近年来,我县同全省其它丘陵地区县一样,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纵比成绩很大,但横比差距不小,许多方面的差距甚至呈现出越拉越大的趋势。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04年,省丘区办对全省68个丘陵县市区六项重要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了监测,我县地方生产总值列全省丘区县的第62位,占全市倒数第1位;地方财政收入列全省丘区县的第50位,占全市第7位;人均财政收入列全省丘区县的第55位,占全市第7位;农民人均收入列全省丘区县的62位,占全市第7位,这说明我县在全省、全市经济实力落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总体发展态势来看,省内资阳、内江、射洪、隆昌、安岳、遂宁等丘陵县市区在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产品基地和工业园区等方面作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探索出了发展丘区经济成功的新路子,最近短短几年时间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这次市上组织参观的阆中、蓬安、顺庆等地在发展区域经济的举措上同样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学习借鉴,反观我县在思想观念、机制创新、真抓实干等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必须引起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高度警醒和深刻反思。

(二)要切实把握加快丘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当前丘陵地区开始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我县也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各级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为丘陵地区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中央作出“两个趋向”的判断,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指导思想,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等重大惠农政策,今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了近100亿元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比去年增加8亿元。省委、省政府把丘陵地区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在产业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市委王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来”。这些政策和举措的落实,必将对XX这样的丘陵农业县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我县资源和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全县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升钟水库控灌面达80%,农村电网改造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36%,粮、棉、油、猪、蚕、果品质高、产量大,尤其是以“二荆条辣椒”、优质红薯、伏季水果、优质畜禽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是部级农业标准化(辣椒)示范县、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有富裕劳动力25万人,丰富的农产品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明显增强,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我县的农副产品开发。三是我县已探索出了符合XX县情的发展思路,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县委十届三次全委会议提出实施“三区一城”的战略、推进新一轮新跨越、新发展的部署后,我们按照“一线两片四点”的总体规划、分区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一项产业、一个龙头、一根链条”的思路,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按照产业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努力推进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旅游业的互动共促;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了专业协会等多种新型利益联系机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符合丘陵地区发展方向,符合XX的实际,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三)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几个思想倾向。树立坚定的发展信念、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是推进XX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前提。针对我县干部队伍的思想实际,当前必须克服以下三种思想倾向:一是夜郎自大的自满思想。有的人习惯把XX发展纵向比较的多,横向比较的少,与落后比较的多,与先进比较的少,在小范围比较的多,在大范围比较的少,追求自得其乐,满足“小富即安”,有“松松劲”、“歇歇脚”的倾向。二是怨天尤人的悲观思想。与自满论相反,也有些人认为XX发展差距太大、工作太苦、待遇太差,思想消极,情绪悲观,看不到一点希望和光明,致使精神萎靡不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缺乏勇争上游的激情,工作难以推进。三是安于现状的消极思想。集中表现在少数干部把自己置于XX发展大局之外,热衷于岸上观火,品头论足,不干工作,不思进取,一年到头无所事事。上述思想虽然表现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危害不小。我们各级干部必须一定要站在对XX人民事业负责的高度,站在弥补欠帐、缩小差距、推进跨越的高度,旗帜鲜明地向错误思想宣战,努力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工作激情,在推进“三区一城”战略的实践中打头阵、争先锋、做贡献。

二、推进产业互动,解决经济总量不大的问题

(一)以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科学布局,做大特色商品基地。“特色规模”、“品牌规模”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优质化、集约化经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立足县域资源优势,依托龙头,统筹规划,集中布局,分区发展,切实加大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做大以“六业经济”为重点的特色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一项产业、一个品牌、一批龙头、一片基地、一方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巩固发展既有优势产业。以晋城、观音、关文、凤鸣等乡镇为重点,围绕“三线”(国道212线、西古线、西射线)、“一圈”(龙滩河流域),大力推行奶牛小区饲养模式,打造川东北第一乳业大县;以仁和、青狮、鸣龙、罐垭等乡镇为重点,突出断档补栽和嫁接改良,大力推进百里优势蚕桑长廊建设,打造川东北第一蚕业大县;以中岭、义兴、凤鸣等乡镇重点,大力实施“粮食丰收工程”,辐射带动全县低山深丘区域发展优质粮油,打造全省产粮大县;以车龙、双凤等乡镇为重点,着力提升栽管质量和水平,年内建成天盛竹业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川东北竹业强县。

二是大力实施“一线两片四点”发展战略。以“一线两片四点”为重点,在古楼、太平、莲池、仁和等4个乡镇新栽植“充国香桃”7760亩,嫁接改造200亩;在凤和、仁和、双凤、宏桥、双江、占山、青狮、义兴、紫岩等9个乡镇新栽“西凤脐橙”11200亩,嫁接改良3400亩;在多扶、晋城、木角、常林、凤鸣等5个乡镇发展优质伏季水果9000亩,嫁接改造800亩;在多扶、晋城2个乡镇成片种植优质无公害蔬菜5000亩,着力打造国道212线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四川第二个龙泉驿。

三是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提高西凤脐橙、广丰茭白、众康鸡蛋等已注册农产品品牌的知识度和市场占有额,培育申报充国香桃、优质蚕桑等一批农副产品品牌,进一步拓展广丰有机食品基地、大明无公害畜禽产品基地,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许可,把一般农产品做优,把优质农产品做大,把特色农产品做强,为龙头企业稳定提供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优质原料,切实提升我县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整村推进,建设现代文明新村。要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的思路,以212沿线贫困村为重点,集中各方力量整合各类扶贫资源,以村为主战场,以项目为载体,主抓支柱产业的大力培植和“六个一”户办工程建设,因地制宜、缺啥补啥,使产业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新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

一是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要加大新村建设资金的配套和自筹力度,对集雨节灌、红尘找水、退耕还林、农发项目等资金要通过项目整合,坚持政府组织和引导,广泛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生态绿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准确把握建设重点。引导和组织农民改厕、改圈、改厨,通过治理柴火乱堆、粪土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举措,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大力提倡“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借助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及各种民间民俗活动,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要加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让农民逐步学会管理、学会经营,提高生产能力。

三是全力打造示范亮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的要求,全面完成晋城镇鹤鸣庵村、朱涯庵村,多扶西三井村、金龟寺村等4个村临212线的民居改造;重点建设以竹产业为核心的多扶金龟寺村、以蔬菜业为核心的多扶西三井村、以桃、枇杷等水果业为核心的晋城朱涯庵村、以黄花梨为核心的常林张村沟和蟠龙观村、以柑桔为核心的义兴吉家店村,从而辐射带动全县现代文明新村建设。

3.加强引导,培育新型经合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技术推广、产品流通、利益协调等方面发展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县的农村专业协会发展势头较好,如关文奶牛、多扶蔬菜、中岭兔业等协会蓬勃发展,特别是实行的“支部+协会”模式很有生命力,值得推广。各级各部门要把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做好引导、扶持、规范、协调和典型示范工作。要坚持“三民”(民办、民管、民受益)、“四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支持、正确引导,在登记上给予变通,在财政上给予扶持,在信贷上给予帮助,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以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要把维护和保证农民的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作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机制,从而既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又把政府从无限的责任中切实解放出来。

4.优化服务,完善市场流通体系。要充分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坚持“三转”(政府围绕市场转、生产围绕订单转、产品围绕营销转)的思路,彻底改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的做法,做到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一是完善市场体系。通过完善专业市场、新建批发市场和强化市场管理三种途径,进一步拓展农副产品专业市场,重点抓好槐树禽蛋市场、凤鸣辣椒市场、多扶蔬菜市场、义兴水果市场、双凤农贸市场等市场建设,逐步形成以县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小城镇农副产品集贸市场为基础、以产地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二是培育营销大户。各乡镇要制定出适合本地农产品销售的奖励政策,切实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支持营销大户扩大经营规模,逐步成为营销企业,大力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销售队伍和经纪人队伍,建立起本乡镇农特产品营销网络,形成一种专业户重点销售、群众主动销售、干部帮助销售的营销氛围。三是创新销售模式。全面启动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工程,进一步加快乡镇农经网建设,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信息,加大农副产品宣传推荐力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努力扩大我县农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培育产业龙头。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带农业”的发展思路,把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强化招商引进一批,把农产品加工业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来抓,立足我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进浙江小王子整体推进粮油产业链条发展,引进湖州中味调味品公司做强辣椒产业,引进宁波泡菜企业推动蔬菜产业的快速壮大;同时在红薯和畜牧精深加工上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引进家知名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薯业和畜牧经济。积极扶持培育一批,抓住国家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机遇,捆绑资金投入,优惠激励政策,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争创知名品牌。支持李子园再上第四条生产线,打造川东北乳业大县;帮助光大快速建成10万吨饲料生产线,增加销售收入万元;扶持天薪公司加强基地建设,建成四组粗丝生产线,增加销售收入万元。改制嫁接盘活一批,深化企业改革,实行重组嫁接等盘活资源,彻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帮助绿叶公司收购县肉联厂,填补我县畜牧宰割外销空白;加速多扶茧丝绸企业改制进程,争取南泰公司对该企业的嫁接改造,整合我县蚕桑产业优势资源。

二是依托市场导向,理顺利益关系。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原则,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做好协调和示范带动工作,积极推广关文奶牛协会、中岭养兔协会等农村经合组织经验,使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广大农户之间建立起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进一步完善“基地农户企业”、“基地支部”等联结机制,强化政府引导和制度监督,理顺利益关系,使企业与农户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协调、健康、规范发展。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新路子,加大对企业、经合组织及成员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让农户从加工、销售等环节中获得更多后续效益。

三是依托政策扶持,做大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预算万工业发展基金,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促进民间资金向企业资本转化,解决企业资金瓶颈制约;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理顺水、电供给体制,全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储备亩工业用地,以成本价优先满足企业扩张。把李子园牛奶、光大饲料、盛兴电器、天薪茧丝绸等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打造成我县工业的“航空母舰”;引导中小企业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强”的发展道路,争取每年新培育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企业户,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1户,有户小企业进入统计笼子。

(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推进城镇化进程。

1.培育产业支撑,增强城镇聚集功能。城镇是三次产业的空间结合点,也是城乡服务业的主要聚集点。目前我县城镇化水平仅为21%,只相当于全省水平的一半,推进城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城镇产业聚集功能和人口吸纳功能,大力培育城镇产业支撑,以产业的繁荣推动城镇的发展,从而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条件。要围绕建设“休闲旅游聚集区”和“生态卫星城”目标,深化城市经营理念,激活城市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快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等“四化”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努力创建部级卫生县城,从而有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聚集城市的商机和人气、增强城市的亲和力。要围绕一、二产业特别是城乡主导产业,把县城作为工业企业及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餐饮娱乐业、休闲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中心,引导各类中小型加工企业、户办加工业向国道212线、西射线、西古线等主次公路沿线的乡镇场镇集中,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6个中心场镇为重点、以个小城镇为依托的小城镇中心经济圈。当前,要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突出问题,积极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经商置业,做到既降低门槛,让农民进得来,又大量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民留得住。

2.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坚持调改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治水、修路。要继续争取并实施好丘陵地区红层找水项目,做到科学找水、安全饮水和节约用水。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加快升钟水库二期工程等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抓好各类水毁工程设施和红岩水库等中、小型病险水库的整治修复,推广苍溪户办工程经验,大办小微水利工程。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程序,落实以奖代补措施,抓好乡村道路的建设和养护,通过项目启动,搞好规划,分步实施。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全力建设山川秀美、民富县强的小康新XX。

3.强化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务开发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发展趋势,把劳务开发作为立县富民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坚持外输与内转相结合,帮助和扶持农民在城镇稳定地就业和居住。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培训、企业运作、一体化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新路子,认真抓“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实行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训与考核发证相结合,培训与输出相结合,提高素质,打造品牌,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务输出由量的扩大向质的提高转变。同时,要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壮大商贸流通、房地产、食品加工、生态旅游、家庭工业等民营经济,就地转移农民工和致富农民。

三、加快机制创新,解决运行质量不高的问题

相对落后地区要实现赶超,我们既要超常付出,又要不断创新,抢占先机。要紧紧抓住机制创新这个关键,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开放工作力度,通过改革激发内在潜力,通过开放注入外在活力,使机制创新成为推动XX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新的动力。

一是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农业税全免以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大势所趋。按照有利于县乡经济社会发展、方便群众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要在合理确定乡镇机构职能的基础上,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流人员,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实现机构消肿,债务化解。对乡镇事业单位要将经营性职能剥离推向市场;对临时人员和借用人员坚决清退,对在编在职人员实行竞争上岗,鼓励自谋职业。要加快职能转变,把乡镇政府从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收粮收款等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切实履行政府四项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镇社区建设,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民益。

二是创新经营机制。在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深化经营体制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间转包、转让、互换和租赁经营等土地流转方式,促进农业向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要不断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得更多的后续效益,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经济关系,努力形成利益共同体。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及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要推进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和集体林场、果园等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推行“股份合作社=村民公司项目”的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以农业产权和经营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种资金投向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要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着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切实提高财政资金和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抓住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搞好项目储备,加大跑部进京争资力度,使射蓬公路、九龙潭水库等一批关系XX经济长远发展的项目更多地列入国省计划扶持的“笼子”。加大协调银企、银农关系力度,转变信贷投入方向,使信贷资金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倾斜,为扩大经营规模注入新的“血液”。要利用浙江对口帮扶的机会,抓住外资西进、东资西移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大力开展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技术合作,实行以行招商、开发招商、小分队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精心打造投资软环境,搞好对引进企业的服务,争取引进一个成功一个,达到典型示范、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的效果,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

四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当前,服务“三农”的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尤为突出,创新、重建农村服务体系的任务十分紧迫。一些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比较突出,要优化农村服务体系布局,整和农技信息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服务”。要充分利用“四川农经网”等农业信息网站,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信息。积极发展和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充分发挥供销社、营销大户和经纪人的作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要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治、气象及灾害预测、预报等方面的服务。

五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在教育上,要继续巩固“两基”成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入开展“三名”工程,不断提升教师素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使贫困家庭学生都能够上学。在卫生上,要加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文化上,要突出抓好“三下乡”活动和文明新村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在计生上,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和“少生快富”三结合扶贫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在民政上,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首先把“五保”户、特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在环保上,要突出抓好县城两河污染治理、农村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在扶贫上,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切实消除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强化配套措施,解决发展保障不力的问题

1、强化依法治理,优化发展环境。县域经济竞争力快速加剧,体现着优化发展软环境对区域经济巨大的牵动作用。软环境也是生产力,抓软环境就是抓关键,就是抓机遇,就是抓发展。我多次讲,两南夹西的区位和贫乏的自然资源,决定了XX发展硬环境明显处于劣势,如果软环境再不好,XX的发展就没有希望。经过几年来的集中治理,我县软环境建设确实收到了阶段性成效。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软环境制约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实在是到了“不治不行、治不好也不行”的关键时候。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领导机关即是服务机关、职能部门即是服务部门、工作岗位即是服务岗位、公务员即是服务员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服务内容,实行文明办公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便民措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行“阳光执法”、听证对话、公开承诺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大力加强行政执法监察,严格做到“不按制度办事、就用制度办人”,从根本上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个人权力商品化”问题的发生。对各自为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以及执法不公、吃拿卡要、故意刁难的案件,要从重处罚。

2、强化目标考核,狠抓工作落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需要制定合理的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把各类发展项目作为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既要有适度加压的挑战性、又要有切合实际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要完善目标体系,加强对各部门和乡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绩的考察和考核,坚持定量与定性、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注重骨干产业、加工企业、农民收入等可量化指标的考核,形成导向明显、科学精简、动态监控、赏罚分明的考核机制。今后目标体系的设置将更加突出对乡镇发展实绩、群众实惠和发展后劲的考核,对所有部门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门类分别进行考核,并对有历史意义突破的单项工作进行重点奖励。各部门和乡镇都要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实现压力层层传递。要强化目标督查考核,做到日常督查、考核评比和奖惩兑现“三个到位”。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协调问题,切实解决问题;县目标办要认真督查全县目标完成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改进督查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多搞随机抽查,多搞明察暗访,尽最大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真正掌握工作的发言权。要严格按照考核结果等次进行奖优罚劣,实行风险抵押制度,签定目标责任书,由财政预算专项资金重奖完成任务的县级领导、部门和乡镇,对年终考评未完成任务的,风险抵押金全额惩扣;推行黄牌警告、引咎辞职、末位淘汰等制度,使目标管理真正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区县经济发展篇2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我市县区经济发展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思路,强化措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区)新跨越。会议印发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发改委、历下区、济阳县做了交流发言,请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县区经济面临新一轮竞争发展新形势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推动县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先后出台支持高新区和商河县加快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县区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一是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全市11个发展主体有10个生产总值过百亿、4个过300亿,历城突破500亿。县区财政占全市比重达52.1%,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66.9%,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67.5%。二是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心区突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特色经济,现代服务业有长足发展。近郊区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升级,形成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远郊区加快工业化和特色农业发展,形成以承接市区转移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主导的经济特色。全市呈现出强县率先发展、中间县加速崛起、欠发达县跨越追赶的良好态势。三是改善民生步伐加快。近两年,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33.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9.1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1元,棚户区改造开工11个片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0.9%,新农合参合率96%,农村低保参保人数6.68万人,“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城乡一体发展步伐加快。县区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积极健康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市县区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思想解放不够、县区实力不强、开放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财政保障能力较弱,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挑战和竞争加剧、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城乡统筹的任务日趋艰巨的新形势下,我们与省内外先进县区发展差距正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对此,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利用外部形势的倒逼效应,攻坚破难,奋发有为,全面增创省会县区经济发展新优势,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县区经济新突破。

二、县区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县区经济发展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市委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区)的目标,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市区要着力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上下功夫,郊区要着力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上下功夫,县(市)要着力在加快承接市区转移和发展配套产业上下功夫,努力实现规模实力、发展方式、社会民生和发展后劲“四个新突破”,全面增创省会县区经济发展新优势。到2010年,全市县区经济发展目标是:

——实现规模实力新突破。实现GDP过300亿、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县区分别达到6个,其中,GDP过500亿、地方财政过20亿县区分别达到4个。

——实现发展方式新突破。县域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市区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实现社会民生新突破。完成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400元,力争过万元县区3个,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县域城镇化率明显提高。

——实现发展后劲新突破。强化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明显提高,引进市外资金1000亿元,每个县区实现企业上市1家以上。

在工作指导上,要把握好县区经济发展的五条基本任务: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路径和措施,努力在推进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是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根据各县(市)区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要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强市战略,以园区经济为重点,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县区工业整体素质。围绕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提高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水平。以招商引资为动力,进一步扩大外经贸规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改善环境,落实政策,壮大规模,提升实力,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要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通过规划引导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构筑特色鲜明、梯次鲜明的县城—中心镇—农村社区的村镇布局。要坚持“抓两头、促中间”,促进县区经济在动态平衡中协调发展。要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要抓住县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制约实施重点突破,特别要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努力保持县区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平稳较快增长。

四是坚持制度创新、改革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统筹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抓好“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程。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发展要素市场,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激发县区发展活力。

五是坚持改善民生、和谐共建。扎实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民生举措,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健全教育、医疗、就业、保障、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动员方方面面力量,全力推进新农村和社区街道建设。加强农民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社区管理,发挥街道办和居委会作用,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建设安全和谐新社区。

三、全面增创县区经济发展新优势

根据县区经济不同区位特点、比较优势、发展阶段和产业特色,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实施切合实际的推进措施,形成中心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近郊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远郊区以工业为主承接城区转移的错位发展格局。

――历下、市中、天桥、槐荫要发挥省会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增创发展新优势。要按照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要求,把加快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房地产、现代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上实现突破,引进发展总部经济、特色街经济、创意经济和人才经济,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和会展中心。历下区要围绕泉城路中心商业区、泺源大街金融商务区、山大路科技商务区、经十路和文化东西路文化产业区、东部新城金融商贸区“五大特色片区”建设,突出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建设一批品牌亿元楼,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总部。市中区要以普利金融商务中心区、大观园民俗曲艺文化集聚区等项目建设为重点,突出发展金融、文化、中介、房地产等产业。天桥区要围绕“两路、一街、一区、一河、一园、一湖”六大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旅游和商贸流通业,做好税源经济文章。槐荫区要依托西客站建设,把握棚户区改造和张庄机场搬迁的机遇,促进老城提升,推进西市场商贸区升级换代,建设西部新的商贸中心。

——历城、长清两区要突出郊区特色,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增创发展新优势。历城区要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依托市区发展,深化农业稳区、工业强区、三产旺区、开放兴区发展战略。以唐冶新区、临港开发区为载体,以济钢、力诺等大企业集团为龙头,拉长产业链,扩大配套能力,建设高效益、集约化、生态型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盖家沟物流发展水平,加快郭店、邢村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都市农业,打造南部生态经济区。长清区要抓住举办园博会的契机,研究加快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省会工业新区、城市新区、科教新区、和谐新区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卫星城。加快大学科技园、经济开发区提升,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汽车配件、机械装备、电力成套设备、新型建材优势产业集群,增强项目承载和产业集聚水平。

——章丘市要对接省城发展,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增创发展新优势。要建设高新农业示范区、东部现代工业产业带、全市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有特色、有实力、最具潜力的县域经济发展龙头。要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发展,打造章丘大葱等绿色农产品品牌,推进明水开发区建设提升,壮大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集群。要挖掘整合龙山文化、清照文化、泉水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百脉泉、朱家峪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力争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济阳、平阴、商河要立足资源优势,以承接市区转移和配套主导产业为重点,增创发展新优势。要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发挥玫瑰、大蒜以及地热等特色优势,壮大特色产业。要强化产业承接转移,加强与全市产业规划衔接,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培育优势中小企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要围绕全市六大主导产业,加大重点配套项目建设,构建本地产业配套体系,提高本地配套率和配套水平。要强化基础设施衔接,加快黄河北铁路、济商高速及有关国省道建设改造,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交通网络、市政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形成县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县区经济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和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共建的新局面。

第一,加强组织推动。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集中精力研究县区经济发展推进措施。要善于抓重点、抓要害、抓关键,从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入手实施突破。善于用创新的办法、市场的办法抓工作,做到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第二,激活发展动力。坚持科学帮扶、自我发展,完善县区自我造血机制。丰富发展路子,拓展财政来源,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重点突破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活一切能够创造财富的要素,努力营造市场活跃、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氛围。

第三,加强考核激励。建立“谁发展谁受益,快发展多受益”的激励机制,理顺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县乡增收节支积极性。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完善县区考核体系,实行差异化考核。强化责任追究,健全干部实绩考核和追究机制,严格兑现奖惩。

区县经济发展篇3

截至2009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内人口总数达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0%;地区生产总值达15.0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0.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92亿元,占全国的23.01%。由此可知,区县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即“郡县治则天下安”。同时,区县经济也存在若干问题,例如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要素供应不足、经济发展低效盲目、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地方保护现象严重等,发展与问题并存,令人喜忧参半。

特色是区县经济的灵魂所在,发展良好的区县经济必然是全面调动核心资源,寻找到契台自身情况的发展道路。

当前,应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区县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同时围绕“扩权强县”和农业产业化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应从管理体制上对区县经济“松绑”,以“扩权强县”改革为契机,通过扁平化放权式改革把区县经济做强,具体包括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

区县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关注四大方面的战略对策:

一是找准定位,促进协同发展。准确定位是区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区县经济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一环。在区域统筹发展中,虽然大城市、区域巨头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核心还是对于中小城市的合理定位。应通过大城市与周边区县的产业互补、错位竞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是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经济。区县经济发展必须基于区县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外资推动型等特色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强规划,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建立开发区、创业园,吸引企业集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县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对于技术水平比较高。发展基础比较好的现代加工型乡镇工业和服务面广的第三产业要向县城集中。

三是抢抓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各区县应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着力培育具有地方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首先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国家和地区产业背景下选准契合当地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小而精”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也应量力而行,避免一哄而上造成新一轮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区县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思路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并不是很高,因此绥化地区如何理清思路,发展自身地方特色,把握重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这几年来,绥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自然灾害等因素也造成了农业发展的不协调。目前,黑龙江省政府也已经出台一些政策,将会带起新一轮的县域发展热潮。对于绥化地区几个县域而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穷县的落后局面,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壮大自身的县域经济,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当然,在这条路上,我们首先得发现自身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才能越走越远,更大更强。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绥化地区县域经济虽然有着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全省经济发展而言,仍旧有着很大的差距,绥化地区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则是小型企业和传统工业。相对于影响较大的第一企业,第二企业中可以牵动经济发展大局的企业很少。第三企业比重较高,却也有着水平低,难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发展不够平衡

从黑龙江省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发展十强县中,绥化地区只有肇东县,而在经济发展十弱县中,绥化地区却有兰西、青冈、明水、望奎4个县。肇东县已经实现GDP经济发展接近90亿,而明水则不足7亿。财政上面,绥化地区有8个县靠财政转移勉强过日子,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上面。

(三)绥化经济总量不足

绥化在全省GDP总值排行榜第四,但是人均GDP却只有6222元,已经是全省最低水准。

(四)县域特色产业少

绥化地区县域特色大型企业利税超过千万的只有12家。地工产品以及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不够多。

(五)城乡分割严重

在绥化地区,县域经济难以融入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未能找到自身潜在的优势,变单一的产业结构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将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产业的发展格局也同样不够开放。县域经济同样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割据所产生的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尽管这些已经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同样也阻碍了市场的经济发展。但是某些县域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人为阻碍城乡企业之间的联盟发展,这样促使县域经济发展迟缓,造成了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二、创新绥化地区县域发展思路

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应从实际出发,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共同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建筑主导产业,兼顾附属产业,扩大经济开放,搞好城市建设,调整经济发展格局,科学思想,解放经济,筑起绥化市特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农业布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好县域经济,必须优先发展好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市场矛盾,更有利于企业和农民之间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关系,相互依存,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走之路。

县域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推出绿色安全的生产规模,将绿色食品带入寻常百姓家。增强畜牧业的经济地位,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林业经济。除此以外,应重点抓住龙头企业,抓好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产业建设,将它们综合起来,全面推动农业产品的发展。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响农业产品的品牌,是一个县域经济能力的代表旗帜。现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大一步能推动整个市场竞争力。如2006年肇东市农业总产值实现5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1元,农业结构也应该按照品种调优的思路,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

(二)壮大民营经济

抓好县域经济,需要抓住民营经济。集中大众的力量,壮大民营经济。现在的民营经济机制灵活,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如2008年嘉荫县就是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其他普通企业的模式,在进出口等方面,信贷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民营经济增长了23%。因此绥化地区的县域经济可以做大做强,需要从本土小企业开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发挥自身优势,鼓励民营企业以资产重组的方式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稳固工业发展

工业水平发展低是绥化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症结,稳固工业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模式是以小企业大聚集为焦点进行管理,实现工业强县。除此以外,还应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科学院等机构合作,推动县域工业上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工业化领衔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工业发展已经占据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地位。如2006年青岗县全力开展项目开发,在9月末,工业产值达到7.19亿,比起2005年,增长了14.3%。

(四)联盟城镇建设

绥化地区要想发展好县域建设必须以及各县域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然县域建设也必须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由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化产业的过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建设的途径。绥化市市辖区北林区;3个县级市安达市、海伦市、肇东市;6个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绥棱县、明水县、望奎县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充分应用市场,采用股份制,深化社会障保,由政府和投资方共同出资,搞好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几个县向城镇发展,解除城镇化建设的约束,重视统筹城乡,抓好城内发展,看好中央商业区,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推动作用,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将农村化设施转变为城市化设施。合理利用城市的教育卫生等资源,加大扶贫力度,通过小额信贷,缩短农村贫富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五)优化经济环境

县域经济要想在稳定中坚定发展,就必须依靠经济发展环境。按照市场要求,规范法律环境,优质服务环境,落实政策环境,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只有按照市场调控来,拓宽发展空间,扩大服务领域,创造平等交流,宽松的竞争环境,才能发展高效的经济环境。积极优化软硬环境,对外开放,赢得更大更多的投资商机,给全县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如在2008年,青岗县通过扩大服务领域优化了金融发展环境,并且加强了银企诚信体系建设,它的总投放贷款高达41225万元。

(六)优秀人才运输

当今社会,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成为企业成长的趋势。这种趋势相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县域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县域应该加强科技兴县的战略,培养人才,加强人才使用力度。在近三年来,肇东市引进了200余人才,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岗县也实行了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使得人才需求信息库得到了高效的保障,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合作,积极引进短缺人才,彻底实现了绥化地区的人才强、经济强的目标。

三、创建核心策略方针

发展县域经济要有三个重要点。首先应把发展放在第一位,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中求胜。其次要把改革放在第二位,发展以改革为动力,贯彻上级的规定,为全县改革而做出佳绩。最后要求稳定,社会政治稳定,是全县共同发展的前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繁荣。

四、总结

绥化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发展过程,敢于破除旧的经济体制,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形成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效率,贯彻落实绥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指令,让绥化县域经济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3).

[2] 李永亮. 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思考[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3).

[3] 胡恩生.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模式”刍议[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4] 赵奕凌.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性分析与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4) .

区县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 西部;县域经济;现状;发展思路

中国西部幅员辽阔,所辖12省区,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077个,其中市辖区200个。县域人口占西部总人口超过70%,县域经济总量在西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过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县域经济是西部经济的主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统筹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有所增强,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在总量上有了较大提高。以陕西为例,2008年,全省83个县(市)共完成GDP3506.68亿元。GDP总量较2004年增加1.9倍;县域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2%。比2004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主要经济指标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2007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为57%,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所占比重更高,而陕西省仅为49.2%,虽然2008年达到51.2%,但总体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2、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强县少且实力相差大

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西部地区仅有6个县入围,且位次基本都居于中后部。2007年,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平均31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90元,分别是陕西“十强县”平均水平的3.2倍、2.9倍和2倍,就连当年排列陕西省十强县首位的神木县在全国百强县中仅处于92位,与全国百强县最高的江苏省江阴市相比, 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江阴的16.6%,12.1%和47%。可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3、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县域工业作用加强

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跳出在农业经济内部反复徘徊的圈子,工业化有了明显增强。以陕西为例,2008年,全省各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979.14亿元,较2004年增加3.5倍,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经济明显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在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0∶58.8∶24.2调整为16.7∶61.0∶22.3,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9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且差距还在拉大

西部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大多处于产业链比较低端的位置,产品附加值低,一直以来受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影响,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例如,200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与全国的4761元相比,相差1625元,相当于全国的65.9%,排名第27位。2004-200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为1269元,同期全国的增加额为1825元,陕西省比全国少增556元,与东部浙江、中部河南相比,分别由2004年相差4077元、686元,拉大到2008年的6122元、1318元,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二、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西部多数县经济结构调整还局限在农业内部,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力流动、城镇化水平提高等涉及城乡互动层面的调整还远远不够,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一些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2、县级财政拮据,发展后劲不足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普遍基础薄弱,呈现出典型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一方面,少数县自身财力只能保吃饭,还有相当一部分县保吃饭都有困难。另一方面,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设在县上的银行基本上是只吸储,不放贷,资金流向城市的问题日益加剧。此外,大部分县域工商企业效益不好,相当多的企业名存实亡,传统财源陆续丧失,后续财源又跟不上,自身无力投资搞建设,基础设施欠帐过多。

3、人才瓶颈的制约较大

环境上的差异、交通上的不便、待遇偏低,导致西部县域对各类人才的吸纳和集聚能力较弱。人才和技术缺乏,劳动者素质偏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弱小,品牌意识不强,直接影响着西部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动力。

4、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

县一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有的垂直管理部门对县域经济发展想的少,配合支持不够。一些县(市)党政领导调动频繁。乡镇领导三年一换届,任期偏短,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三、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1、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众所周知,发展工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电、工业燃料和原材料等资源,还需要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方便的交通条件。一般而言,西部地区大多数县并没有特别的地理、交通、资源、能源优势。也就是说,大多数县域的经济发展,不能依靠“招商引资”,不能迷信于“工业兴县”。如果引入破坏生态环境新企业,那还将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危害子孙行为。因此,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激发第三产业发展潜力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自然风光的俊美,又有人文风景的绚烂。为此,在旅游业发展中,要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自然风貌;尽量选择、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项目,以突出自己的独特地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争取旅游项目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突出民族风情和地方传统格调;积极探索旅游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进行开发与创新,开发出更多特色的、新颖的旅游产品给市场消费者,以挖掘当地第三产业的潜能,带动当地经济大发展。

3、开发当地“名、优、特”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统名优特产品,特色产品较传统产品的开发,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讲,显得愈加重要。具体做法:(1)对县域内传统特色产品品种进行清查登记,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再改造、再开发,研发新产品。(2)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对传统产品进行逆开发,确保传统特色产品的原料高质高产稳产。(3)制定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强制依照标准生产,坚决取缔黑加工点和质量不达标加工企业,下大力气树立当地产品的优质形象。(4)统一市场管理,遏制价格大战和恶性竞争,并适当提高原料收购价和成品销售价,确保本地传统特色产品行业健康发展。(5)对各地名优特产品进行形象创新,加强品牌建设。(6)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对涉及自然资源开发的项目应加强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对涉及到野生动植物利用的项目,应经研究后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体现产品环保的形象。

4、大力培养和吸收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办几座工厂,建几幢高楼这样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吸纳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不拘一格,招聘人才。县域经济要发展,技术是关键,而技术问题,说到底就是人才问题。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招揽人才,比如:为那些拥有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他们的工资和生活待遇拨专款解决;做好后勤工作,解除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对确实为当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坚决予以重奖等。

5、创建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区县经济发展篇6

摘要:在行政区域设立经济开发区,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出台的一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各地在实施过程中,都根据当地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山东省东明县探索出的"一区多园"经验值得借鉴。

一、 科学确立“一区多园”发展战略

东明县地处鲁西南部、中原油田腹地,辖8镇5乡、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370平方公里,总人口81万。多年来,该县始终坚持项目进区入园、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工业实现了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主导产业体系日益完善,骨干企业规模迅速膨胀。2010年,石化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炼油企业,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391位;洪业集团、玉皇化工为全国化工百强企业,明胜纺织位居“全国纺织服装竞争力500强”第385位。东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2004年,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仅8平方公里,早在2009年入驻企业就达到65家,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容量不足已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为破解瓶颈制约、确保持续发展,东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全县经济发展进行“把脉会诊”,科学确立“产业兴县”战略,决定走“一区多园”的路子。“一区”,即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8平方公里建成区为基点,以南北大动脉――东兰路、东西大动脉――东丰路为两轴,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坐标,向南、向东、向北拓展,规划50平方公里,作为“产业兴县”平台。“多园”,即在上述规划区内建设7个工业园,“十二五”期间,建成区打造成为投资过500亿的“循环经济示范园”、投资过400亿元的“石油化工产业园”、投资过300亿元的“精细化工产业园”、投资过200亿元的碳五深加工及合成橡胶产业园、投资过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两个投资过50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150亿元,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50亿元,跻身全省前10强,跨入“全国百强县”,成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科学发展高地”第一县。

二、“一区多园”加速产业基地建设

(一)高起点规划。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中石化洛阳设计院一流专家对“一区多园”进行科学规划,力求“四个体现”:一是体现集约用地原则,二是体现环境保护原则,三是体现功能分区原则,四是体现持续发展原则。高品位规划引领了产业集聚发展,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被中石油和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第三大石油化工基地,被省经信委命名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

(二)高标准建设。以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标准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坚持财政挤一批、向上争一批、企业集一批、银行贷一批的办法,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全面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6亿元,对园区内75条主次干道全面升级改造,各个园区形成了“五横五纵”或“四横四纵”路网结构, “双电源、双回路”工程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雨污分流管网、水库“双水源”、热力中心等配套工程日趋完善,“一区多园”载体功能日益增强。

(三)高强度投入。成立“一区多园”建设总指挥部,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20余名县级干部挂包27个投资过亿元项目,300余名党员干部进驻园区,住进板房,安上锅灶,钉在施工现场,绑在项目一线,跟踪协调服务,7大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大项目建设形成了梯次推进、滚动投入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全县接转续建、开工新建、即将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49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408亿元。

(四)高科技支撑。首先,强化科技投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园区建设第一动力,县财政拿出1.2亿元,设立科技创新基金,7大园区101家规模以上企业年研发投入均达到主营业务收入的4.5%以上,超过国家要求的3%平均值。其次,强化产学研联合。44家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分别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石化洛阳设计院等30余家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26名化工专家组成技术开发委员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高薪聘请20余名化工行业知名专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再则,强化技术引进。洪业集团斥资1.1亿元购买德国PE公司己内酰胺专利技术, 填补了国内空白。玉皇化工斥资1980万美元从美国KPR公司引进世界一流的液化汽制烯烃技术,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五)高效能服务。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引导及辐射功能,对规划建设的各个特色产业园,打破原有行政编制,由县经济开发区统一管理,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制定优惠政策、统筹开展招商引资,切实做到了各类资源共享、园区功能互补、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实施全程。探索建立“123”服务机制对,所有入园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四是实行挂牌保护。严禁任何单位及个人到企业检查、收费,确因工作需要的,必须按程序入园。

三、 “一区多园”激活社会各业发展

(一)“一区多园”是提升经济实力的引擎。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4亿元,是2005年的2.6倍。今年1―3月份,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亿元,同比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69%。

(二)“一区多园”是改善城市面貌的样板。7大产业园的快速发展为东明城市建设聚集了人气、激发了活力,3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加速推进,规划建筑面积916万平方米,4大城市景观工程、6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全面铺开,11条道路绿化工程已全部竣工,完成投资2.2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32万平方米。东明县城已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

(三)“一区多园”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基础。一方面,园区经济带动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保证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专项资金1.3亿元,农民人均受益500元。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工业经济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组织实施“十大万亩工程”,相继建成60万亩小麦、30万亩西瓜、10万亩蔬菜、30万亩棉花等优质农作物生产基地,荣获中国西瓜之乡、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区县经济发展篇7

**县,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坚持走“依托重庆、发展**,服务重庆、富裕**”的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实施了“工业强县”战略,紧紧围绕建设三大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活加工基地、工业品生产配套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推进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和种养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培育三大市场(中国西部鞋都、重庆丁家花卉苗木基地、青杠特色产品集散中心),强化三大基础(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生态环境),完善三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法制保障体系、人才保障体系)。明确自身经济发展定位与特色优势产业经营后全县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创建中国西部鞋都,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重庆直辖以来,**县由于大力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县”战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突出表现:一是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县的各项经济指标每年均以两位数快速增长,该县不到10年时间就由一个农业小县、经济弱县发展成为今日的工业大县、经济强县(相对于重庆市辖区内各市县)。

二是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县在狠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目前,该县拥有体育馆3座及可容纳3万人的“体育中心”一个。由于体育设施居于全重庆市的前列。因而近年来该县先后承办了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文艺演出以及第3届亚洲青年女子和第11届亚洲青年男子举重锦标赛、2000年全国古典式摔交冠军赛等一系列洲际和全国性体育赛事。

虽然**县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比较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即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

其主要表现:

一是文化设施非常落后.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力的提升,需要必要的设施。

二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目前该县半数以上的乡镇卫生院陷入了生存困境:房屋简陋、设备陈旧、人才短缺,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

三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隐患。近年来,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部分人心理严重失衡,犯罪的各种消极因素大量存在。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更加落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该县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该县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是认识上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同志总认为,既然经济建设是“中心”和“重点”,那么其他一切就要为之让路,认为只要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就会“自然地跟上来”。

二是问题的显露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过程。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都落后,但关键又是经济发展落后,因此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把工作的着重点甚至把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本身并没有错,而错就错在只抓“重点”而忽视甚至忘了“其余”。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那种只顾经济发展而忽视甚至忘记社会事业发展的弊端已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本身发展的“瓶颈”时,人们才逐渐“醒悟”过来。这从一定意义上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根据**县的实际,一是在思维方式上要抛弃形而上学的片面性,牢固树立唯物主义的辩证观,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相互关系上,必须要明确经济建设始终是“重点”(中心),但这个“重点”是在充分照顾到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前提下的“重点”,并非忽视其他一切的“一点”。反过来,现在我们强调要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指在狠抓经济建设这个“重点”(中心)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并非说经济建设已不重要了、已不是“重点”了。二是在思想观念上要切实做到“三个转变”——首先,在发展理念上要从偏重经济增长转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来,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次,在发展关系上要从单纯强调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依赖转到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上来,使社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保障条件;再次,在发展模式上要从片面强调投入、以投入决定发展的传统计划方式转到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增加必要投入的轨道上来,使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布局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三是在发展战略上仍然要坚持“城郊型”战略和“工业强县”战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这一正确战略更加完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成渝高速公路的开通,**与重庆主城区的空间距离大大缩小,汽车单程只需半小时。这就使**县的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突显出来。以此为契机,该县适时提出了“依托重庆、服务西南、走向全国”的“城郊型”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县”战略。循此战略,近十年来该县以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和皮革制鞋等为代表的产业迅猛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城乡(特别是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壁山县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继续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战略,必将使该县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又为**县的经济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增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就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又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是离主城区最近的区县,是重庆市区联系西部地区和四川省的交通枢纽,国道319线、成渝高等级公路、渝遂高速公路、渝隆路在**境内交汇,成渝高等级公路在青杠和丁家开辟有两个口岸,遂渝高速公路将在大路镇建设两个互通式立交,该县开工建设的璧城至大学城隧道工程,将实现20分钟到主城的目标。**应牢牢抓住地理优势,抓园区、抓上游、抓龙头、抓产业链,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将启动**工业园区B区建设,开工建设大路至保家连接公路,启动企业港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推进蓝黛汽车变速器生产项目、上海比亚迪70万套齿轮和变速器生产项目等一批重大机械产业项目建设,推进鞋都工业园二期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奥康置业公司标准厂房。同时,中国西部皮革城立足重庆,辐射四川、贵州、云南等周边地区,连接广东、上海、福建、浙江等省市,其市场空白将从**填补。西部鞋都雄厚的产业基础让西部皮革城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经营优势和发展潜力,**良好的产业优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皮制企业找到**。**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把工业强县战略作为建设重要功能区的主体战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主城区的产业转移,主动参与主城区的产业协作和功能分解,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努力打造渝西新兴工业基地。

区县经济发展篇8

今天用了一天的时间,组织大家观摩了邹平的长山、九户和我县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工业园区、民营企业。我们安排这么多参观点,目的就是使大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别人的优势和经验,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进而找准自己的位次,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加加快发展的压力和信心。相信,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大家会更进一步认清形势,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统一认识,起到鼓劲、推动的作用。希望大家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借鉴今天听到的、看到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全县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进一步增强园区建设的紧迫感

近年来,我县按照“谋划大思路、构筑大框架、实施大投入、实现大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主抓“五大”建设和“六区一带”开发,深入实施“乡镇振兴计划”和“百村行动”的总体思路。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民营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6月底,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实交税金万元,同比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入亿元,同比增长。在上半年的全市民营经济双基考核中,我县位居全市第四位。和邹平、博兴、滨城相比,均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晚、发育慢有直接原因。工业园区是民营企业和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去年以来,各乡镇对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工业园区建设速度加快,部分园区初具规模,效益逐渐显现。今天参观的×城西区,总规划面积.平方公里,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按照东西两区互促、互补、均衡发展的总体格局,坚持市场化运作、高标准规划,从规划建设到现在,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区内实现“八通一平”(道路、供水、排水、电力、供暖、供气、通讯、有线电视和场地整平),现已落户项目个,计划总投资.亿元。其中房地产项目个,在建个;工业项目个,投产个,在建个,签订协议的个。车镇大杨工业园,充分利用津汕高速吕家出口和大济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占地面积.平方公里。自2005年以来,已落户伊德圆畜牧有限公司、德宝皮革有限公司、亚泰油棉、众磊户外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和易音特电子有限公司等家企业,已签定协议项目个,达成意向的项目个。园区内规划有项目区、生活区、绿化区,油面设计宽度米,总长度米,总投资万元。园区道路于7月日峻工通车。目前,园区内水、电、路、讯达到了四通一平。正在建设中的马山子镇工业园区,聘请×规划设计院进行了科学规划。在镇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累计投入万元搞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园区基础工程总量的。镇新区内派出所办公楼、自强小学教学楼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岔尖边防派出所、敬老院、卫生院等单位楼房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北京客商委托无棣金建工贸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设的市场开发项目、埕盐欧式沿街房产项目、山子盐场科技楼建设项目等均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并即将付诸实施。与自己相比,我们在园区建设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各乡镇对园区建设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为下一步的快速推进打下了基础。

横向比较,我们必须看到我县民营经济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方面是我县民营经济的总量和工业园建设进度存在较大差距。自己与自己比,我县的民营经济虽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总量还相对较少,特别是我县乡镇的民营经济总量更少。从民营经济考核的主要经济指标实交税金来看,我县全县上半年的实交税金完成万元,而乡镇的合计税收仅为万元,这也是在全市的民营经济双基考核中,我县的总位次靠前,乡镇名次普遍落后的主要原因。我县的民营经济与邹平相比,无论从总量,还是项目投资规模、科技含量以及施工速度上,更是慢了一拍甚至几拍,2006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完成实交税金.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比我县高出亿元和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入.亿元,同比增长.%,分别高出我县亿元和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亿元,是我县的倍。我县的民营经济园区,同×的工业园区相比,无论从园区的起点、标准上,还是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园区发挥的聚集效应和产生的效益更是无法比拟,今年上半年长山镇的民营经济实交税金完成万元,工业园区的税金占到%以上,相

当于我县个乡镇的实交税金之和。长山镇的固定资产投入和增加值也分别占到我县的/以上。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增强追赶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我县的园区建设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园区聚集效应不够明显。在我县现有的工业集中区中,镇、村组织开发的小规模的园区仍占一定比例,存在工业园区布局零乱、资源分散的现象。二是配套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由于受土地、资金制约,不少工业集中区缺乏配套设施,再加上管理人才不足,带来对进区企业的服务相对滞后。三是项目建设成效不够理想。不少落户企业属低层次加工型,规模偏小,附加值偏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关联度不大,加上软、硬环境建设不够配套,导致一些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了多年,仍未形成规模。另外,一些项目的建设进度较慢。四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今天我们看了几个建设较好的园区,还有一大部分乡镇的园区建设尚未破题,还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五是化解制约瓶颈不够有力。当前,确实存在不少制约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的瓶颈,但在困难面前,一些领导干部埋怨多、办法少,消极应付多、积极应对少,缺乏攻坚克难的魄力和能力。如何能有效地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对于下一步我县园区建设能否持续推进至关重要,必须引起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提高对园区建设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县委、县政府提出主抓“五大”(大电业、大盐业、大化工、大枣业、大交通)建设,猛促“五区一带”(县城新区、四大工业园区和“北带”)开发,实施“乡镇振兴计划”和“百村行动”,这是工作主线,是带有战略性的部署。我们抓招商引资、抓投资环境、抓工业园区,就是实施这一战略部署的三个重要篇章,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招商引资,是借力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招商引资,可以有效解决我县经济主体资本原始积累和政府财力两个不足的问题,扩张经济总量,并以此带动企业家资源、技术及人才等要素的引进。投资环境,是借力发展的必备条件,环境建设的好坏,事关招商引资的成败。工业园区建设,则是招商引资、借力发展的主要载体。我们无棣之所以经济欠发达,主要差距在工业,我们借力加快发展,主攻方向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工业园区是工业化的重要平台,从我们参观的邹平以及其它发达地区来看,他们都非常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这是一条成功经验。我县工业发展的重点在园区、希望也在园区。招商引资和环境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也要体现在工业园区的发展上。因此,要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把这项工作推到主攻工业的最前沿、招商引资的最前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紧紧抓住不放,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产业集聚的洼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实现乡镇跨越发展的基础。

三、抓住关键,扎实苦干,努力推动全县园区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由于启动较晚、速度较慢,成效还不够明显。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规范、三年见成效”的总体要求,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抢抓时间,狠抓进度,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加快工业园建设。下面,我着重强调四点: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要结合实施小城镇建设,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合理地建设工业园区,使小城镇和民营经济相互带动、相互促进。这样,既能为民营企业壮大提供更好的条件,又能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上狠下功夫。各乡镇要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园区的通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特别要完善统一的排污、绿化、消防等设施,吸引金融、保险、邮电等服务部门在园区安家落户,提高园区的服务功能和档次。今天,我们都看到了马山子经济园区就是先把路修通,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三是要在创办特色园区上下功夫。园区要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不能什么项目都上,一定要有主导功能、有支柱产业、有特色拳头产品。四是要严格园区准入。凡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资源利用等方面不符合标准的,不得进入园区,特别是不能把资源消耗大、严重污染环境、影响职工身体健康的项目引进来。让园区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县民营企业很多是在十分分散的乡镇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产业的聚集程度都比较低,所以,无论是从当前现实需要出发,还是从长远发展出发,都必须走布局相对集中、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五是要在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上下功夫。园区建起来,新晨:要有专人管理,要以优惠的政策招商,以优质的服务安商,使其尽快做大做强。

上一篇:商业文化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