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时间:2022-04-10 08:46:54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将有时难以表达的运动信息,通过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形象的、接近实际的情境,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的作用。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1 制作动画,创设生活情景。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例如我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播放了我们烟台的美丽景色,呈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波澜壮阔的大海,风景宜人,大海中的物产丰富多样,同学们看,都有什么,从而引入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学习。

显然,数学情境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生活背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趣的学习内容,也更需要老师的用心和精心准备。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

1.2 巧用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小故事,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是猫头鹰的一家,在夜里他们都出来捉田鼠,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捉到了很多田鼠,可是孩子有点儿伤心,为什么伤心呢?学生通过观察统计表,认识到孩子捉的田鼠少,再捉多少田鼠,就可以赶上爸爸妈妈了?引入对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

1.3 设计游戏,创设游戏情境。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如何把学和玩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也是教师要时时考虑的。数学课本中有许多小竞赛、小游戏,合理地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课尾我准备了一个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得数相同的练习,我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机器猫来做游戏,通过多媒体,将画面呈现出来,说:“机器猫为大熊、强强、小亮和红红都准备了礼物,谁愿意帮机器猫送礼物?”(礼物上写着乘法算式,人物身上定有加法算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做题。这时再配上动画片中的音乐,学生们更感兴趣了,一节课就在愉快中结束了。

1.4 提供材料,创设操作情境。学生爱动,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适当的操作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创新欲望,为新知教学做好必要准备。例如在教学图形与拼组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美丽的图形,在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作品中都运用了哪些图形,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给了学生个性化表达的机会。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到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自己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能力有很大提高。

2. 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意义重大。

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其次,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知道“问什么”、“怎么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

2.1 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时、分、秒一节时,与学生谈话引出课题,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时、分、秒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古代也有钟表吗?”“没有的话,他们用什么来表示时间”。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2.2 挑战教材,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测量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的周长,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测量,有一位学生大胆创新,把长方形对折一下,只量一半再乘2,我及时把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概括,渗透数学对称思想,发展了数学思考,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提出问题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也鼓励其他学生敢于创新,思维不被书本所局限。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探索,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2.3 发挥教材优势,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中有许多例题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在场景中又蕴含着一个个的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的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或小组合作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为什么选择这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遇到问题总要“问”出个所以然来,“探”出个所以然来,常常是课堂上据理力争,使对的有道理,错的有原因,并且通过“说”过程,学生的思维有形、有据、有序,提问能力、解题能力有很大提高,培养了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上一篇:基层国税机关车辆购置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论工业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