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时间:2022-04-10 07:04:47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内容摘要:为了切实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从教法方法上精益求精。我以汉语言文学本科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为例,论述我在实践中是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其次,教师的教学要做到大胆地取舍,精讲多练;最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备课,使我们的教学呈现多样化的样式。

关键词:创新 效果 学生主体 精讲多练 多样化教学

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是一个见仁见智、言人人殊的问题。众所周知,“教无定法”说的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怎么能奢谈教学方法的创新呢。因为针对不同的专业,其教学方法必然有所不同。专业的培养计划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更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同。这使得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差别很大。难道不同科目的教师,就无法谈论教学方法的创新吗?这个问题,其实值得我们深思。

在我看来,尽管“教无定法”,但是教学的基本规律还是相通,不同的学科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共同点。那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尽可能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方法上大胆地创新,才能寻找到最适宜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也只有在方法上大胆地创新,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温儒敏指出如今的学生对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越来越差,他经过调查发现,“这几年开出的书单篇目还不及80年代的一半,但事实上还是难以保证读完。”[1]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时,总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让学生进入阅读。所以,在此要谈谈我是如何尝试着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如何想方设法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我认为,教师为了切实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要尽可能地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切实地探究。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其次,教师的教学要做到大胆地取舍,精讲多练;最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备课,使我们的教学呈现多样化的样式。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见,希望能抛砖引玉,引来更多有经验的老师来探讨这个大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

作为老师,大家都知道,教学应该是两个方面的结合,既需要老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学。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师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换句话说,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主体。因为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其目的是推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尽管这种认识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但这何尝不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希望学生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学习。而达到这个目的并不容易,至少我是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通过不断地深入思考才发现: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师,往往要先改变自己的惰性,还要把想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来。因为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驾轻就熟,多从自己的方便着手,往往懒得去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学习的主体性问题。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公开课。老师备课相当认真,重点难点把握得很好,讲解也相当精到,课堂上也常有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但是,我们总感觉到美中不足。后来,我了解到,不足在于课堂没有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的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所以,这样的课我们很难说它是一堂好课。

我记得刚来学院教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基础课程时,急于把东西教给学生,害怕没有把重点难点讲解清楚,于是不厌其烦地讲,反反复复地说。后来,才发现这样的结果:我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解,认真的学生在匆匆忙忙地记笔记,不认真的学生则在闲聊、打瞌睡甚至玩手机。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并不好;学期结束后,学生给我的评价还不高。

第二年,我想了许多办法,那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设计了不少让学生上讲台的环节。

首先,在讲解戏剧作品的前三周,就布置好任务,先让学生自愿挑选好角色,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分角色排练。等到讲解戏剧作品时,老师先不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到讲台上来,举行戏剧表演的比赛。比如,在讲解老舍的《茶馆》时,我试着这样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案。第一个方案是由一个行政班的50人,每个人扮演剧中的一个角色,从头至尾,分角色上台表演。第二个方案是,把一个行政班的50人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长充当导演,指挥其他组员进行一幕一幕的表演。结果,两个班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方案。但是表演得相当出色,在课堂上,同学们掌声阵阵,兴致勃勃地观看,就连下课休息时间,他们都不愿意放过,而是抓紧时间继续表演。这不但从根本上杜绝了不听课的现象,而且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两节课里面,没有一个同学聊天,也没有一个同学玩手机。可以说,这是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其次,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行诗歌朗诵。一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场竞争,看谁读得更好,看谁读得更有感情,看谁读得更有节奏感。二是单独拿出两节课来,让学生进行诗歌比赛,能脱稿、声情并茂并结合动作进行生动而大胆地朗诵。后来,很多同学抢着去朗诵,大胆地争先恐后地参与。“在教学中,应充分弘扬师生的主体性,通过提供相关资料、分析、讲解等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创设适宜的情境,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补充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再生体验的生成。”[2]文学的教学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当然,我们大多数老师不愿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一是担心学生活动会耽误时间,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二是担心学生不愿意参与,从而导致冷场。其实,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只要大胆地尝试,总会尝到甜头,既能把老师解放出来,又让学生得到锻炼,谁能说,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呢?

二.大胆取舍,精讲多练

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教材定好以后,不知道怎么处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知道哪些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哪些内容应该简略地分析,哪些内容只需要略微地提一提,或者根本不讲只是布置课外阅读。经过几轮的教学,我发现:如果要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地取舍,精讲多练。因为只有抓住重点和要点,提纲挈领式地紧抓要点讲深讲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觉得,如何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一般可以在课堂判定,即课堂的45分钟内,教师是如何处理教学的重点与培养学生技能、能力之间的关系的。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独立的思考,分析和解决具体地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反思:是否做到了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不同的作品千差万别,不可能都一样的教法。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总是针对不同的作品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者相互讨论。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调整与控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多维度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梳理作品脉络的能力、批判作品价值的能力、口语清晰表达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中,是经过好几轮的教学,慢慢地懂得了这个道理,也深深地体会到处理教学内容并不是那么容易。其实,在最初一轮教学中,我根本不敢放弃每一篇作品,总是把每一篇作品都作为重点讲解。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问题集中到几个方面。一是大一的新生刚进大学,往往放松了要求,我布置的课前预习常常是无法落实。我在课堂上一调查,发现还有大半的学生没有去读作品,这下麻烦大了。二是我仍然按照自己的设想在九十分钟内讲完了这些内容。学生只能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听我一个人自说自话,他们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三是学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抄课件的要点,抄得上气不接下气。过不了多久,很多学生就根本没法跟上我的节奏了,于是谈论我讲得太多太快。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只有改变教学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

首先,我不再是精讲每篇作品,而是大胆地取舍。精选出一些重要作品作为讲解内容,其他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比如一个作家只选一篇代表作,同类作品也只选代表作。

其次,我精讲作品往往讲深讲透。比如小说的教学,先让学生概述情节;然后我再提出几个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一次地有针对性地读一遍;我再提问学生对人物的分析;学生都能理解的我就不花费过多的时间了;对重点难点,我则会古今中外地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地精讲细练。

再次,我布置每个学生选好一篇文学作品,充分地查资料、备好课,轮流上讲台把自己对这篇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真正地教会其他学生如何分析这一篇文学作品。我这样试了两年了,我感觉学生的研读能力和讲话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正是通过这种“大胆取舍”的方法,我节约出许多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我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然后结合教材中的能力培养要求,大胆地鼓励学生上台讲读后感,写观后感。

而节约时间,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文学练笔,大胆地写作。“因为文学学习和写作锻炼本身就是内在相通、息息相关的。文学艺术的熏陶有助于写作素养的提高,而持之以恒的写作训练更有助于文学思维的激活。”[3]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又让学生真正地明白必须掌握的要点。这样做,其实正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有针对性备课,呈多样化教学

一提到创新,我们就会想到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原理。但是,我觉得在教学中的创新,最重要的还是找到一些真正适应学生的有用措施。所以,我在这里谈论创新教学方法,并不是说我发现了惊人的不同于前人的创举。只不过是把我在教学中针对遇到的问题,做出适应自己和学生的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可能谈不上创新。而如何找到适应学生教学方法,并不那么简单。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对你的课堂保持新鲜感。而再有经验的教师,都要认真备课,因为备课不但要备内容,还要备过程,更要备学生。

首先,是备上课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些都要备。

其次,是备上课过程,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提问,如何板书,如何开始,中间如何转折,最后如何结尾等等,这些都需要认真备。

再次,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备学生。教师上课,要有针对性。那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了解班级里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习惯和接受水平。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才能设置好教学要求,确定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常常出现偏差,无视学生的兴趣,最后自然会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听课、懒得思考等习惯。

要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认真备课之外,我想,今天的教学应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教师能够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不只需要多媒体教学,还需要网络化教学,更需要案例教学,而最重要的是要师生互动性教学。我们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状态,调动他的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练习,把当堂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与消化,以强化能力,同时,能借此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哪些知识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补救,这样做能够真正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积极地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多种能力。

多样化教学,不是说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除了前面介绍的让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赛、诗歌朗诵赛和创作表演赛之外,我还根据内容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我这里只说说其中的三种。一是我会让学生在课前阅读需要讲解的文学作品,在上课中要求学生上台与其他同学分享他在阅读作品过程里的兴奋点,谈谈他阅读作品后的接受心态、情绪感觉,并试着分析产生这些感觉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原因。二是讲到学生不太熟悉的作品的创作背景时,我会插入一些视频资料,以此了解相关的知识。比如何其芳的诗歌《预言》,很多学生不太明白里面的意思,于是,我会插入播放何其芳的生平简介的视频,尤其是他创作这首诗歌的爱情悲剧和时代感受。这样,文字与图像结合,自然会产生一种顿悟。三是讲解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中的经典作品时,比如小说《阿Q正传》、《子夜》、《边城》、《骆驼祥子》、《金大班》、《家》和《围城》,戏剧《茶馆》《雷雨》时,我会播放依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片段给学生看,然后让同学对照着原文说说影视改编中的得失。这样,我感觉学生对于作品就有个直观的把握,而且能够激发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对文学的探究性学习,主动地深入思索一些问题。总之,教师要尽量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为这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注释: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2]陈勇.论文学作品体验教学的内在机制与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

[3]白杰.能力强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本文系温州大学瓯江学院2011年教改研究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的成果之一。

贺晓武,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是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

上一篇:都是送给他们的鱼 下一篇:作为王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