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情愁交融的词风

时间:2022-04-10 04:00:07

摘 要: 萦绕一生的愁是李清照词作的一大特点。本文将李清照词中的“愁”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婚前到新婚期;婚后第二年到南渡前;南渡后。未婚前李清照词中的愁表现为闺中寂寞、伤春思春的少女情怀,是少女的闲愁;婚后词中表现词人新婚生活的甜美与短暂离别的苦痛相交织,是的离愁;南渡后,国破夫亡,词人的晚年就在满目疮痍、困顿飘零中度过,词人依旧多愁善感,但其忧患、思虑较前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 李清照 词风 情愁内涵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为数极少的以其卓越成就而与男性名流作家并放光辉的女性。前人称赞她“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夜话》)。在一个女性长期受压迫的社会,李清照的创作如同巨石板下绽放的花朵,劲健绚丽,有着动人的魅力、夺目的光彩。

李清照的一生,享受过幸福,也饱受苦难,她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亦出身名门,知书善文。李清照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便有诗名。18岁嫁与吏部侍郎赵挺知的幼子赵名诚,婚后夫妇诗词唱和,共同收集文物,考索金石,过着宁静闲适的书斋生活。但因当时朝廷内党争激烈复杂,父辈之间颇有纠葛,他们也受到一定的牵连。钦宗靖康二年,金兵大举南下,宋室被迫南迁,李清照亦渡江逃难。初时随夫住建康,高宗建炎三年赵名诚改知湖州,是年,因病死于任上。李清照中年失侣,时逢乱离,景况十分凄凉。由于她的经历坎坷,她的词作中始终萦绕着无可排解的忧郁与愁苦之情,这也是她词作的一大特点。各方词家中不乏写“愁”的高手,如寇准的“愁情不断如春水”(《夜渡娘》),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但看来或不够鲜活生动,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李清照。

李清照的情感反映在词中是缠绵、婉转,这在幼年和婚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点绛唇》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出了少女的娇羞;《减字木兰花》的“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则是一幅新婚向丈夫撒娇的自画像。李清照的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是爱,所以当赵明诚离开她时,不免黯然神伤、顾影自怜,写出像《醉花阴》、《一剪梅》这一类凄艳缠绵的作品。47岁后,她的生活陷入悲剧的命运之中,极目破碎的山河,怅望沦陷的故里,悼念亡夫,不禁百感交集,她词作的风格由清丽婉约一变而为凄怆沉痛。《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由于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本文将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她词中的情愁内涵。第一个时期为婚前到新婚期;第二个时期为婚后第二年到南渡前;第三个时期为南渡后。

1.“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清照18岁嫁与太学生赵名诚,前期作品的风格爽朗欢快,有时也有一些淡淡的愁,这个处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的天真少女,作品的内容大多是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思春情怀,对未来情爱与婚姻的浪漫遐思,等等。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李清照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但是李清照仍常常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愁绪压上心头,这种愁绪常常出现在她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与温馨喜悦相交织。她的《如梦令》就是一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的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就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殊心境决定的,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李清照描写的这种种愁绪,都并非真实的愁,而是人们所说的“闺愁”,是“闺中闲吟”。

2.“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表现离愁别绪,是传统女性创作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多愁善感,可以说是这类作品中抒情女主人公共同的形象特征。李清照与赵名诚结为伉俪之后,亦曾经历过若干次离别,尽管时间并不长久,但在与丈夫志同道合、情深意笃的词人心中,确曾激起感情的波澜。她从切身感受出发,写下不少怀人念远的词章。其中的女主人公大体可划入多愁善感一类,但若仔细体察,便会感到,李清照笔下的思妇形象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李清照的闺怨词,赏物而不滞于物,用情而不溺于情,哀怨而能自拔,凄苦而能自解,表现出洒脱不羁和超逸流畅的风格。

《醉花阴》就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丝缠绵、回肠千转、心中沉积着难言离恨的。重阳佳节,她独守空闺,度日如年,倍感孤独寂寞。然而,细细品来,这位胸中郁闷虽浓,但情怀却并未至于十分凄苦。深秋夜半,她独寝孤眠,寂寞之中感受到“玉枕纱厨”透出的凉意。但是,女主人公与丈夫的别离毕竟是短暂的,夫妻相见有时,美满的婚姻仍伴着她,因而她的心所体味到的“凉”有了节制,不是“冰凉”,而是“初透”之凉。这样的描写既与重阳时节的气候相宜,又同主人公的心境相合。词的下片写思妇把酒东篱,在相思之情的折磨下消魂失魂、形容憔悴的情态。而“有暗香盈袖”一句,仿佛于不经意中点出她的亲人是可思念、可期待的。“人比黄花瘦”这个使人叹服的比喻,已经不是纯粹的修辞手法了,而是一种词人所捕捉到的独特情感、情绪。这个奇妙的比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微妙的爱情心理:她孤茕寂寞,她相忍不已,相思之苦折磨她,但相思之情有支撑着她,否则她没法打发光阴。于是她在相思之苦中又品尝出了爱情的甜蜜,她因这爱情的甜蜜而陶醉,对爱情的陶醉反过来又加深了她的相思。于是她为爱“销魂”了。这是一种甜蜜的痛苦,这里还有着词人的风流自赏和对无以名状的爱情观的渴求。这里并没有实质性的痛苦,所以,尽管悲伤,自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枯涩的离愁中兼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这类词的一大特点。

离愁别恨、伤今怀昔,人们往往认为是婉约的专利,殊不知亦是有刚柔之别:缠绵悱恻、柔肠百结,自然是柔的;铭心刻骨,愁肠寸断就寓刚于柔了。方之于物,前者如春蚕作茧,越缚越深;后者如猛虎断尾,啸吼惨烈。方之于人,前者如宝玉哭灵,低泣细诉;后者如阮籍葬母,一号呕血。李清照正是用她那细腻婉转的情语来想大家描述她那种种闺中离愁。

3.“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靖康之变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先是丈夫病逝,不久自己又遭人诬陷诽谤,携带南下的古物书画也在动乱中丧失殆尽。她的晚年就在满目疮痍、困顿飘零中度过。词人依旧多愁善感,但其忧患、思虑较前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

南渡以后的岁月,李清照日夜盼望王师北进,恢复中原。然而,国难之中,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一隅,只顾纵情游乐。一个元宵节的夜晚,临安城大街小巷处处火树银花,笙箫管笛。可这良辰美景不仅不能引起词人的游兴,反而更加触动她心灵的创痛,抚今追昔,无限怅惘之下,她写下了《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地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写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上片描写临安元宵胜景的同时,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历尽沧桑的词人透过天气融和、歌舞生平的表面景象,担心着“次地岂无风雨”。国难家愁压在心上,心绪落寞的词人已全然不再有观灯赏景的兴致,所以谢绝了前来邀请的友人。可是,这却愈加勾起她对昔日宋都汴京元宵佳节盛况的回忆,由此转入下片的前半部分对当年情景的描绘。然而,往日的繁华如今已是过眼云烟,化作不可追忆的梦幻。在经历了常年累月的飘零流徙之后,词人已由一个名门闺秀变成了孤苦伶仃、衰弱不堪的老妇。她头发蓬松散乱,面容憔悴不堪,既无心梳洗装扮,又不甘置身佳节之夜那热闹的人群之中,惟恐那会加重自己内心的痛苦。于是只有“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在这首词中,李清照以临安的元宵佳节与旧时的“中州盛日”相对比,以往昔的繁华欢快“簇带争济楚”与今日的悲苦失意、“风鬟霜鬓”相对比,还以帘外“香车宝马”、盈盈笑语的繁华景象与帘内孤灯只影、枯坐哀伤的人儿相对比,使人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憔悴的身影,仿佛感觉到由物是人非的社会灾难和家庭不幸所带来的不能须臾释解的苦闷愁怨。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已不是从前少女的闲愁和的离愁那么简单,而是有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综上所述,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和丰富的情感经历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女子的心路历程:从少年时“兴尽晚回舟”(《如梦令》)的欢乐,到为人妇时的“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的幽怨,再到晚年时“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的悲叹。这是一个为爱活一生,为情愁一世的真女子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才.全宋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335.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三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4.

[3]张毅.宋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35.

[4]刘谕.李清照全词[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1.

[5]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90.

上一篇: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及其迁移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