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摄影:重要的视觉文化储存

时间:2022-04-10 01:16:44

报道摄影:重要的视觉文化储存

报道摄影被称之为20世纪人类最有趣的摄影成果。罗伯特•卡帕用上万张照片完成了数场战争的报道,W•尤金•史密斯所拍摄的《西班牙村庄》、《乡村医生》用图片讲述的故事让人百看不厌;你可以为一个题材用尽你一生的精力才情――“拍摄有分量有深度的作品:不妨锁定一个主题,用一辈子时间去拍摄!” (山姆•亚当(SANM ABELL),你也可以试试对猛然触动你的人和事当下留影……

美国《生活》杂志在1936年10月创刊时提出这样的宗旨:“观察生活,观察事件,目击伟大的事件,注视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观察新奇事物,机器、行动,丛林和月亮上的影子,观察男人的工作,他们的绘画,高层建筑,和他们的创造,观察视窗里之外的世界,和隐藏在隔壁和房间里的事物,危险而不可接近的事物,记录男人爱的女人和他们的孩子,观察并从中得到乐趣,体验并得到教益。”从事图片编辑工作20年来,我不断地重温这段话,我坚信100年之后报道摄影的题材也不过如此。但是它看上去那么简单而又那么难以做到。

1896年至1930年,美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科蒂斯一直在做一件事――-他把家搬到了印第安人的部落,与土著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跟踪调查,每天都在用最老式的相机记录印第安人的生活景象。35年下来,爱德华再没有离开那里,留下了数万张底片。如今,这些照片已成为难得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档案。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最早的报道摄影了。

庄学本的藏地摄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摄影师最早,也是最经典的报道摄影范本。直到70年之后,人们发现了庄学本的视觉档案,并认定他是中国摄影史上伟大的纪实主义先驱,人文摄影大师。庄学本用10年时间在川康边地流连忘返,他的报道由图像与文字共同完成。他每到一地都有系统深入的调查,对群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成果有全面的了解。《西康彝族调查报告》历时9个月完成,是一本考察学著作。庄调查了60多户人家的几百人,从经济、教育、交通、自然资源、地貌、民族、宗教、婚丧习俗、民间艺术、劳作方式、农作物独特的社会结构等都一一进行了介绍。调查结束时,庄先生已经几个月不知道盐味,全身都爬满虱子。庄学本的藏地影像值得现在的摄影者一次次致敬并从中看到源泉。70年乃至更长久的时间,庄学本5000幅质地庄严的藏地照片会永远成为民族影像志中的孤本。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一群具有特殊素质和品格的人,在日常的或遥远的、开放的或封闭的、寒冷的或炎热的、平静的或危险的、冷冷清清的、无人问津的地方用相机为人间一切苦乐作证。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某个现象或存在,他们用照片表达着深刻观察与思考。优秀的报道摄影通过纪录客观现实演变的过程,成为一部部人类的精神史和心灵史,成为历久弥新的文献,它的作用是让将来的人看到今天人们的生存经历、行为以及情绪。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摄影格局改变,划分逐渐清晰,很多记实摄影者发现可以用报道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拍摄和思考。他们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人云亦云中坚持独立的思想和精神。他们的报道虽远未达到完美境界但已经有了一种动人的力量……在新华社,从事对外报道的编辑记者20年来向国外发出几千个报道的专题:《朝拜那木错》、《最后的盐队》、《叠罗汉》、《在零下五十度的的日子里人是如何生存的》、《在百年老屋中过丰衣足食的生活》、《远离死亡线――不再是藏北冬天的神话》……等等;朱宪民的《黄河》、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王征的《西海固》、陈锦的《茶馆》、安哥的《变革的时代》、黑明《陕北知青》、《100年的新窑子》、于全新的《贫困母亲》、王景春的《中的一条船》、《白血病》、《盲人》、王瑶的《911后的美国》、画儿的《里加咀》、居杨的《监狱故事》、王福春的《东北人家》、张新民《都市村庄》、晋永权的《三峡》、深圳的四人摄影小组对当地麻风村长达数年的拍摄,河南记载乡村百姓生活方式的摄影群体……这些摄影者的报道摄影形式与内容大相径庭,但其规模与深度都构成了中国报道摄影的雏形。还有很多的志愿者、野外科学工作者、正在做着田野作业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在他们工作的同时,为他们的研究行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为某些种群客观演变的过程留下影像,也留下他们各有意义的记录。

在21世纪开端,可以有这样的判断:中国的报道摄影真正成为经典的还不多,真正为历史贡献影像记录文献的摄影者并不多。作为一个报道摄影的编辑我会有这样的期待:每个摄影者都把自己看上去不起眼的印迹以图像记录的方式进入历史,“每一只萤火虫都发出自己的光亮”,报道摄影就会成为重要的视觉文化储存,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而存在,承载这些影像的《文明》杂志则任重道远。

陈小波:新华社摄影部高级编辑,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图片编辑之一。

早晨起床,梳着头顺带整理一下心情,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弄堂里的上海情怀》

撰文/姜纬 摄影/陆元敏

2003.2

专题介绍:

陆元敏照片里的人,都是上海人,是那种从小在里弄里生活的上海人。这些照片引领我的思绪,穿过一个个寻常的上海里弄街巷,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上海记忆中。

秭归三峡移民赶赴新的家园,三峡工程让他们产生了对未来更美好的憧憬。

《山村摄影师传奇》

撰文、摄影/李金城

2004.4

专题介绍:

一位70岁的老人;一架20世纪30年代产于英国的老式座机;57年坚持使用世界上最古老的“自然光摄影法”拍照。在摄影已发展到数码时代的今天,这些绝对怀旧的元素构成了一位山村老人的传奇摄影生涯。

威宁县城南,一对父子正坐在山顶玩耍休息,远处就是草海,山脚下是刚建成不久的内昆铁路。草海周边的环境仍在不断变化,湿地保护仍在持续,草海人仍在贫困中守护着草海天堂……

《三峡移民剪影》

撰文/李絮 摄影/曾年

2002.9

专题介绍:

因为有了三峡工程,从此云阳、忠县、奉节、秭归这些宁静的小县城被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秩序,旧城的一部分要永远地在地面上消失,取代它们的会是一片和更高处的一座新城。

新窑子村民合影。1950年出生的刘金虎一生勤劳厚道,1999年得了肝癌,埋他的那天,全村200多人都来为他送行。

《新窑子村纪事》

撰文、摄影/黑明

2003.3

专题介绍:

新窑子村位于陕北延安市西南8公里处,到2003年为止,这条小小的山沟被开辟为人类居住的村庄,已经整整100年了。

猫・二蛋・狗。二蛋有三个好朋友,一是电视机,另外两个就是与他并排呆着的叼鱼小猫和爱吃肉的半大狗。

《董家沟的冬天》

撰文/王若野 摄影/王福春

2003.7

专题介绍:

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我都忘不了那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董家沟;无论漂泊多久、变化多大,心里都会揣着母亲的叮嘱,还有雪夜里那从爬满冰花的窗棂中透出的昏黄灯光。

大芬村,不仅给予寻梦者生活保障,也让寻梦者实现了油画创作的愿望。

《寻梦大芬油画村》

撰文、摄影/余海波

2006.7

专题介绍:

大芬,一个深圳的边陲小镇。8000多名画家、画工、画商在这里生活和劳作,组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油画村的独特村庄。生存与艺术梦想的双重实现,新移民们终于找到了自己寻梦的理由。

那个拄着拐、带着孩子、艰难骑行的男人分明在告诉我们,困难并不可怕,坚强起来,去战胜它。

《单车上的人生》

撰文、摄影/王勇刚

2004.7

专题介绍:

自行车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中国它像一件充满灵性的工具,曾负荷着太多的风险和无奈,又承载了无尽的幸福和欢乐。

现在整场的京剧演出在市里已经鲜有市场,年轻人都不愿意看咿咿呀呀、节奏缓慢的京剧。为了适应观众的口味,京剧演员有时还得客串歌舞等综艺节目。

《京剧的守望者》

撰文、摄影/宁舟浩

2006.11

专题介绍:

面对京剧现状,有人认为“缺传统”,有人认为“缺现代”,还有人认为“缺文化”;有人主张大刀阔斧地革新,也有人声称老祖宗的东西丝毫动不得。何去何从,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国粹―京剧艺术,如今依然在十字路口徘徊。

张惠芳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守寡,做了一辈子的家务,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成人。她曾赴北京参加第五次全国人代会。如今坐在轮椅上的她还嚷着要给别人做活、带孩子,别人都笑她老糊涂了。

《“空巢”老人:一个人的城市》

撰文、摄影/宁舟浩

2005.10

专题介绍:

在济南的一家老年公寓中,入住的160名老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生活不能自理。然而一流的生活和娱乐设施并没有改变这些老年人的精神状况,他们依然感到孤独,他们最希望见到的还是自己的家人。

河水的臭味令人窒息,沿河许多学校的学生只好戴上口罩墨镜坚持上课。

《守望淮河》

撰文/立山 摄影/霍岱珊 霍敏杰

2005.8

专题介绍:

古老的淮河正在遭遇近乎灭顶之灾的污染,这条生命之河逐渐变成了死亡之河……在河南沈丘,一位摄影师怀着复杂的心情把镜头对准这条苦难的大河,开始了艰辛的守望之旅。他的名字叫霍岱珊。

环境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面对严峻的环境现实阿拉善在行动。

《风起阿拉善》

撰文/庄旭清 皖山

摄影/色・哈斯巴根 卢广 邬志斌 雷永生

2004.8

专题介绍:

婆娑的胡杨、摇曳的红柳,居延海水泊汪汪、草丰羊肥。阿拉善草原曾经像一位水灵灵的窈窕淑女,孕育出古老的居延文化和草原游牧文明。如今,阿拉善高原已慢慢演变成影响全国甚至世界的沙尘暴源区之一,中华民族的这块心痛之地,再次让人牵肠注目。2004年6月,世界环保日,百位中国先锋企业家肩负责任,在阿拉善实现着企业家回馈社会、保护中国生态环境的宏大梦想……

才仁巴毛,全家5口人,18头(只)牛羊,口粮主要靠政府救济。

《走近贫困母亲》

撰文、摄影/于全兴

2005.5

专题介绍:

在中国辽阔的西部,贫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是我们从贫困母亲的眼睛里看到的不仅有哀怨的眼泪,更有一种对苦难的坚忍和对幸福的执著。

两年前,若瑟夫神甫在一次旅行中碰巧路过这里并结识了这群雪山脚下信仰天主教的少数民族同胞。

《滇藏秘径上的圣诞节》

撰文、摄影/孔斯坦丁(法)

2006.1

专题介绍:

12月24日,法国摄影师孔斯坦丁的平安夜就在怒江的茨中大教堂里度过了。随后两个月与若瑟夫神甫朝夕相伴的日子,每一天都让他有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也许因为这里是香格里拉,是人间的天堂!

上一篇:中国走向世界――21世纪丝绸之路再发现 下一篇:人与动物关系的演化折射人类文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