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后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2-04-10 12:41:41

神经外科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后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的因素。方法 收集神经外科留置PICC的患者共252例,回顾分析其静脉炎发生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252例患者中,有57例发生静脉炎,占22.6%。年龄、穿刺次数、剧烈运动、置管时间以及外科感染性疾病等均与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有显著关系,P

【关键词】 静脉炎;神经外科;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1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19-02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技术不受年龄、性别以及病种等的显著,创伤小、危险小且成功率高,尤其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应用非常广泛[1-2]。但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静脉炎最为常见,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3]。本研究探讨了留置PICC后发生静脉炎的主要相关因素,旨在为留置PICC所致静脉炎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并留置PICC的患者252例,其中,男142例,女110例;年龄15-82岁,平均为(55.5±18.3)岁。其中,122例颅脑损伤,50例高血压脑出血,80例占位性颅脑病变。

1.2 方法 选择三向膜瓣式的PICC导管,型号4Fr,导管长度为60cm。穿刺部位为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者肘正中静脉,自穿刺点置入PICC直至上腔静脉。采用X线片拍摄证实PICC导管的尖端位于患者的上腔静脉以后,即可连接输液装置,并实施常规导管维护措施。

1.3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经x2检验,以P

2 结 果

本组252例患者中,共有57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22.6%。影响因素如下:

年龄:15-20岁36例,9例(25.0%)静脉炎;20-65岁152例,22例(14.5%)静脉炎;>65岁60例,26例(43.3%)发生静脉炎,3组比较差异显著,P

性别:男性患者126例,其中,33例(26.2%)静脉炎,126例女性患者中,23例(21.7%)静脉炎,男女无显著差异,P>0.05。

外科感染性疾病:本组134例有外科感染性疾病,其中,有46例(34.3%)静脉炎,而118例无感染性疾病者中,仅11例(9.3%)发生静脉炎,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

穿刺次数:202例仅穿刺1次,其中36例(17.8%)发生静脉炎;29例穿刺2次,11例(37.9%)静脉炎;21例穿刺≥3次,其中10例(12.0%)发生静脉炎。3组比较差异显著,P

置管时间:本组16例置管时间0-6d,其中,7例(43.8%)静脉炎;37例在6-14d之间,10例(27.0%)静脉炎,199例>14d,40例(20.1%)静脉炎,3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 论

PICC置管后容易发生静脉炎,本组有57例(22.6%)患者在留置PICC后出现静脉炎,较相关研究报道。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剧烈运动、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以及外科感染性疾病等均与静脉炎的发生显著相关。

本研究发现,神经科年龄在65岁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15-20岁年龄段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居第二位,而20-65岁则相对较少,提示高龄或者年龄较小患者在置入PICC后均易发生静脉炎。主要是高龄患者多存在血管硬化、管腔狭窄、静脉管壁变硬或增厚、皮下脂肪减少、血管的弹性较差等,这些均将增加穿刺的难度[3]。而对年龄较小的患者而言,其血管相对较小,置管时可能刺激血管内膜而引发静脉炎。故在选择导管时,应在确保药物有效输注的情况下,选择较小管径的PICC导管,以减少插管对于患者血管壁的刺激。

患者的穿刺次数越多,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就越高。主要是由于多次穿刺将损伤静脉壁,从而引起炎症。且反复穿刺将增加外部细菌经皮进入到导管腔的机会,增加感染率[2]。加之部分患者不了解PICC置管的过程,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可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导管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引发机械性静脉炎[3]。

研究结果显示,伴有外科感染性疾病者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显著高于未发生无外科感染性疾病者。可能是由于静注抗生素可对患者的血管内皮产生局部化学刺激。患者存在颅脑疾病时,其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发生全身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从而增加血栓以及静脉炎的发生率。因此,在神经外科护理中,尤应加强对感染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PICC置管后静脉炎主要于置管后6d之内发生,且研究显示置管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率呈负相关性。故在PICC置管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操作技术,以预防发生静脉炎。在置管后早期,应积极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等,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静脉炎。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者,应立即暂停该管道的输液,并予以湿敷以及药物涂抹等局部疗法,促进患者的康复。

总之,PICC置管可减少穿刺次数,保护患者的血管,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但应加强静脉炎危险因素的控制和护理干预,积极治疗患者的合并症,以预防或者减少发生静脉炎,并提高置管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雅娟.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策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244-7244.

[2] 葛永春,王尚前,邵国安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6):4187-4191.

[3] 王守慧.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8):50-51.

上一篇: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学雷锋精神、献一... 下一篇: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