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渭县水利发展现状

时间:2022-04-10 12:09:08

浅析通渭县水利发展现状

摘要:通过分析通渭县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水利,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基本概况

通渭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素有“苦甲天下”之称。全县总面积2912.97km2,总人口47.1万人,农村人口42.36万人。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全县水资源总量10986万m3,其中自产水资源量9690万m3,入境水资源量1296万m3。河流按其归宿全部属于黄河流域,渭河、祖历河两大水系,有195条支沟及1325条毛沟。其中渭河水系总面积2818.9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6.9%,祖历河水系面积88.9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1%。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380mm,而水面蒸发量大于1500mm,水土资源不匹配,降雨偏少,有效性差,供需错位,造成十年九旱。总的来看,全县水资源贫乏,按自产水资源量计,人均210m3,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7、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且自产水资源总量中有2200万m3是难以利用的苦咸水。同时,还存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这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人口与资源的反向发展,人均占有资源量将会持续下降。从根本上说全县属于资源型缺水,但同时存在骨干水利工程不足的问题,造成水利工程对地表径流的调控能力不足。

二、水利发展现状

面对全县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和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不利条件,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强力号召下,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年接着一年干,大力开展以建水库、打水窖、修梯田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治山治水活动,有力地改善了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特别是近年来,通渭县借西部大开发之东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新时期治水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农村水利建设规划为基础,以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为目标,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节水灌溉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全面提升了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综合能力。截止2012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基础设施313项,其中渠道工程55条46.86公里;水库工程4座总库容1619万m3;塘坝2座总库容25万m3;机电提灌站146处、机电井106眼,发展农田灌溉面积9.8万亩,保灌面积6.9万亩;建成集雨节灌水窖6.38万眼,发展节水补灌面积18.95万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42273项(眼),覆盖解决了39.09万人的饮水困难及不安全问题,占全县农业总人口42.36万人的92.3%;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179.9平方公里,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912.97平方公里的40.5%,其中建成水保拦蓄工程3110处,兴修梯田93.78万亩,义岗等6个乡镇实现了梯田化。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水利基建工程为主的防洪保安、城乡供水、抗旱灌溉三大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水利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回顾近年来通渭县的水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还十分脆弱,防洪标准偏低、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日益恶化等长期积累的水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潜伏和产生着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农村水利发展水平低:一是水资源严重贫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全县降雨多数是由6-9月的高含沙暴雨洪水径流构成,其中30%又是矿化度大于3g/L的苦咸水,难以开发利用;河川径流的60%以上集中在盛夏和秋季,农作物主要需水期的径流只占全年的25%,难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全县建成中小型水库4座,塘坝2座,集雨水窖10万眼,水库总容积1625万m3,水窖总容积为300万m3, 80%以上的水窖(池)蓄水只能用于维持人畜饮水,几乎没有用于灌溉的水量。全县耕地中适宜灌溉的面积为28万亩,但由于受水源、灌溉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有效灌溉面积仅有5.6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3%,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13亩,远远低于人均0.86亩的全国平均水平,并且现有的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限于当时条件,工程建设标准低,已运行30多年,功能衰减,老化失修严重,影响了效率的正常发挥,农业保灌程度低,干旱造成粮食和经济作物长期低而不稳,群众主要靠天吃饭。全县各主要流域分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在20%左右,调蓄工程偏少,对地表水不能充分有效的调蓄,有库无渠、有水无库;同时,没有跨流域调水工程,不能进行水资源区域调剂,南部水资源严重不足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防洪减灾形势严峻:一是城镇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城区及主要乡镇的防洪能力不足十年一遇,一遇暴雨就泛滥成灾,农村群众大多半山而居,村社防洪形势更为严峻。二是部分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全县水保小流域治理的8座骨干坝、25座淤地坝及2座塘坝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还是群众自筹自建的“三边”工程,受当时技术、经济和施工手段限制,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遗留尾工多,加之“8.25”洪灾和“5.12”地震遗留问题,致使防洪标准严重偏低,这与目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更高、更安全、更可靠的防洪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山洪灾害突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情特点,全县山洪灾害威胁区面积达392.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5%,农村群众居住点大多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河流堤防近几年才开始建设,沿河农田、道路极易冲毁。

(三)水环境恶化日趋严重: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污染治理跟不上,经济发展与相应的环境治理脱节,特别是维系通渭城区和南部农村群众饮水的“生命工程”锦屏水库上游点源、面源污染严重,植被稀疏,生态恶化,生活、工业污水直接排入牛谷河,水质难以满足工农业的用水要求,而水环境监测设施设备陈旧落后,面对水污染突发事件及水体水质监测难以做到快速反映、及时应对,使水环境保护措施产生滞后现象,影响着广大城乡群众的生命健康。

(四)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长期干旱缺水的水患意识和对治水的长期性、艰巨性在很大范围内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水利作为以公益型为主体、政府投资为主的特殊产业,长期形成的“工程靠国家,吃饭靠财政”和“等、靠、要”的经营意识和经营方式仍然严重,相应的投入、发展机制不活,水利良性循环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多龙管水、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水资源开发无序,工作交叉,责任不清,矛盾难以解决,问题难以协调,很难实现水资源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有序开发、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也很难制定权威有效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推进水资源向资本转换,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实现工程水利向现代水利、资源性水利、环境水利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对策建议

一要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加强直接关系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保障供水安全。

二要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各种节水技术,发展规模化节水示范区,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三要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堤防建设为重点,加强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要新建骨干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五要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重点,全面落实重点流域治理各项措施,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为重点,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力度,解决制约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突出问题,提高水利科学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上一篇:关于城市供排水工程施工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探讨汽车空调压缩机常见故障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