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时间:2022-04-10 05:04:11

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编者按:中国就业促进会邀请相关专家和人社部有关司局的同志,举办了“就业转型问题高层研讨会”。会议围绕落实关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精神,从中长期的发展角度对就业转型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职业》杂志将分期发表专家观点,阐述如何面对就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就业。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提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对整个就业工作的重新定位,是战略性转变;

提升就业质量要与保持就业数量并重,并形成多种政策合力,提高管理服务的精细化;

不同群体就业质量有不同特点,要加强就业质量理论和政策研究。

提升就业质量的意义和背景

就业质量研究特别重要。就业数量涉及到有多少人处于就业状态,而就业质量则是一个人通过就业获得的效用和价值。就业如果不讲质量,光讲数量,是有很大的局限,甚至没有多大意义。比如,印度失业率只有2.8%,我们知道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超过了这个数字,60%的人都是非正规就业,换句话说,都是就业不足。虽然就业率很高,失业率很低,但工作中穷人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很突出。

提出就业质量的概念,意义重大。第一,过去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增长模式,导致低就业质量,并加剧劳资关系紧张,这已非常突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确实要将解决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了。

第二,在组织层面,劳动者素质低下,劳动者技术增长缓慢,创新动力不足。低就业质量,通常是与低的价值创造能力有关系。最近有一个报告作了国际小时工作率的比较,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仍然不到美国工资水平的10%,一方面说明我们仍然有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低工资也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而要提高工资,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低收入人员的报酬,解决收入不平等的问题。中国人工成本在上升,但劳动分配率仍然只有30%。要衡量中国人工成本是否仍有优势,要看大街上是否大规模引入自动售货机,它是机器替代劳动的标志。

中央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需求变化。结构调整,城市化,包括现代服务业发展,都是大趋势,从需求来说都是有利的方面。二是供给方面青年劳动人口减少,新增就业压力减小。

提升就业质量的五大着力点

提升就业质量,未来要重点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劳动力市场层面、组织层面、个人层面。着力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就业质量与保持就业数量并重。就业数量跟就业质量是什么关系?谈就业质量不能完全撇开就业数量。1997年东亚危机的时候,在泰国就反映出这个问题,金融危机最终还是导致了就业数量的减少。如果经济增长不稳定,增长速度继续下滑,最终还是会反映到就业数量方面。所以也不能对就业数量增长掉以轻心。我认为要强调提升就业质量与保持就业数量并重。现在的难点在什么地方?经济增长面临困难的时候,政府和企业往往会关注解决眼前的问题,忽略就业质量的提高。就业质量究竟跟就业数量是什么关系?从国外的研究看,提升就业质量不仅会带来劳动者福利的改善,也会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明显的正外部性。所以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应该同时考虑,看作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二,政府要在就业质量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只依靠市场的力量,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没有法律规则上的保障,可能会出现所谓的低质量就业的“寻底竞赛”,这个问题已很突出。所以,政府除了要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外,还要协调金融、财税、贸易、教育和培训等多方面的政策,形成推动就业质量提升的合力。什么叫就业?大部分老百姓认为只有到正规部门就业才叫就业,事实上,国家不可能实现这么多正规部门就业。但非正规部门确实就业质量不高,我们要设法通过税收、财政、教育和培训以及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政策等,来提升非正规部门的就业质量。

第三,提升就业质量要求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首先,要提升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现在我们在就业管理中是简单的二分法,就业或失业。其实提升就业质量要求更精细化的政策导向,包括企业内部更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政府在就业工作方面要做什么?我认为第一件事情应该是高质量的就业信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但是教育部门了多少跟就业有关的有用信息?现在有多少大学开办法律专业、教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每个专业每年毕业多少学生?包括地区结构等。没人知道这个事情,所以也不要去怪罪学校搞重复建设。据说全国开了600家法学院,法学是目前失业率最高的,达到30%多。另外,我们人社部的职位空缺信息,统计部门调查失业率的等,这方面都有待加强。因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不在就业也不在失业中统计,国外有所谓“丧失信心”人数的统计等。现在学校投入力度很大,有很好的办公条件,大量的队伍,也投入很多钱,但是这都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我们现在不公布失业率调查,民间一个数字,政府压力就很大。提升就业质量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要搞清楚政府要做什么,企业和个人要做什么。

第四,不同人员就业质量的侧重方面应该有所不同。近年来,国际上流行新人力资本理论,过去,我们把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代替变量,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大量的研究发现,人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效果并不一样。早期的教育,12岁之前,甚至6岁之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大的,对就业、收入、劳动力市场各种结果的影响都很大。同样的受教育年限,而劳动力市场就业和收入等状况则完全不同。为什么?大量的研究显示,能力跟教育并不简单划等号。现在要对不同群体的就业质量做深入研究,要有不同对策。临时用工、非正规就业人员可能面临的是获得就业岗位的问题,但是农民工可能面对的就是工资、工时的问题;专业人员、城市白领的就业质量更加强调职业发展、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等。要针对不同群体的情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制定差别化的、精细化的政策。

第五,要加强就业质量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一是要研究建立中国的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体系。现在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能够针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反映中国实际的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体系。二是加强对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和研究。就业质量是不是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业质量低,是发展中国家的特征还是我们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在中国什么工作就业质量高?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工时制度等方面都需要研究。三是重点人群的就业质量研究。中国现在有两个群体,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农民工。要认真研究教育和职位匹配度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跟这个关系很大,跟教育本身改革的问题关系很大。四是重视与就业质量相关的若干重大政策的评估。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评估。我们的产业政策、教育政策、培训政策、进出口政策、金融财税政策这些方面都应该运用科学的评价工具和方法来开展评估。政府的工作需要科学的事前计划,需要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更需要对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上一篇:不在名企,也能成功 下一篇:重奖打破“电话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