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4-10 04:22:30

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几点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我们应注重以下五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1.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会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

5.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1.开发图书馆。

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海洋的好场所。特别是农村小学,更要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着力建立图书馆或图书室。

2.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3.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要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方面,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了。

参考文献

[1]宋鸣《提高高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33期。

[2]刘春丽《浅谈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上一篇:浅谈职业学校融入企业文化的作用 下一篇:优化体育教学 强健学生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