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等值翻译

时间:2022-04-09 02:14:15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等值翻译

摘要:语言转换的过程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绝对等值在翻译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有效的翻译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关联理论把翻译视为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本质上是一个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译文作为一种阐释性文本在内容上必须与原文相似,并且使译文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没有付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就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原文与译文关联度相对应的语用等值翻译是获得有效翻译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等值翻译;关联理论;最佳关联;语用等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05-02

一、等值翻译

等值翻译理论是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标准。卡特福德指出: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在译语中寻找等值体;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是定义翻译等值的本质和条件。雅各布森认为:含有差异的等值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语言学关心的基本问题。事实上,“含有差异的等值”这个矛盾的表述说明了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关系是翻译的核心问题。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并强调了译语中“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后来被发展为著名的功能对等。语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的影响。任何语言的描述潜能都是无限的,唯一的差异在于人们描述事物的不同方式。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有着基本相同的思维规律和生活经验,能理解另一个文化中的人是如何在行为和价值观上与自己有差异。此外,人类有着类似的情感和思维,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相通之处远远超出了他们的不同之处,正是这些相似性保证了跨文化翻译的可能性。然而,由于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方式构造世界,它们用来表达现实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语言是一个由音节、语素、词语、句子和语篇等不同层面组成的复杂系统,每一个层面之内的规则和关系也不相同,一个层面上的等值可能与其他层面上的等值不相容,因此原语意义中并非每一个层面都可以用直接的方式传递到译语中。语言转换的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绝对等值不仅要求文本所传递的所有信息及其传递方式的等值,还要求非常抽象并且取决于个人印象的审美效果的等值。此外,作者的意图和译者的理解、译者的理解和他的表达之间也总是有差距。因此,等值只能从近似的方面来理解,不同的译文可能代表不同程度的等值,绝对等值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存在的。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反映某种文化,不同的语言带有不同的文化印记使得翻译等值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涉及文化的翻译,归化和异化是译者通常使用的两种方式。归化往往为了可理解性而破坏原文的文化特征;异化往往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而影响可理解性。因此,翻译总是由于多种因素涉及到意义的损失,这是每一个译者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探讨的重要的语用学理论。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的观点,语用学只需要一个原则:关联原则。关联理论中的假定是在任何特定的语境下,人们所说的是有关联的。在关联理论中,使得交际成功的核心因素是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对于最佳关联的追求。最佳关联是指话语的理解没有经过不必要的努力就能产生最充足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任何使用语言交际的技巧必须建立在对交际者心理状况了解的基础上,在任何有意义的理解发生之前必须激活认知环境。这对于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当译者预见到了译文读者的反应及认知或情感的变化并且适时地做出顺应才能译出被译文读者接受的译文。译者应当提供与读者的认知语境有最佳关联的相关信息,避免读者对话语的误解。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原文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所暗含的交际意图,往往因读者的认知差异而难以被译文读者所识别。关联翻译理论的实质是要求译者应当尽量使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首先,译者必须体会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语境假设,同时译者还必须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并判断推理努力和语境效果是否相称。这一传达原文的过程,是在原文的明示刺激、原文的认知语境、译者的百科知识、对原文作者意图的阐释及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评估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

三、关联理论对等值翻译的启示

翻译中绝对等值是不可能的,但是有效的翻译是可以实现的,原因有三个:语言共性的存在、文化的相似性及所有民族的固有智能。有效的翻译意味着在最小程度上减少意义的损失而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关联度的等值,从而达到相关内容的最大传递或交际目标的实现。为了获得有效的译文,译者必须首先要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因此,依靠推理并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有重要意义。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是语内和语际间明示―推理的两轮阐释性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是译者,一方面他要从原语文本的明示信息中,通过寻找关联,调用有关原语方面的认知语境完成对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推理,另一方面他要根据自己对原文作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调用译语方面的认知语境,利用各种翻译策略形成译语文本把它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翻译本质上是一个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译文作为阐释性文本在内容上必须与原文相似,同时确保读者在理解译文时无需付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就能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译文和原文保持相应的关联程度,即达到最佳关联,这样才能使译文的交际效果与原文作者的意图相对应,从而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关联翻译理论中所指的交际效果的相对应实质上就是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因此就达到等效翻译的目标而言,功能对等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相似性。

四、结论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现实是思维的基础,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世界上相同或相似的现实,译者在尊重不同语言特征时,应当理解不同的语言具有同等的表达力这样一个事实。虽然世界上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意图性(话语使用的目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唯一的区别在于人们表达意图的不同方式。此外,一种文化中成员的行为可以被另一种文化中的成员所想象,即使他们的行为方式有所不同。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类的交际是“普遍”的。由于涉及了语境和意图,关联翻译理论能跨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鸿沟,使译文和原文“做同样的事”。译者应当从原文作者明示的信息中寻找最佳关联,再在译语作品中将其再现,以实现原作者―译者―读者的双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直译与意译、形合与意合是实现翻译交际中最佳关联的不同手段,异化与归化是关联翻译理论构架下的矛盾统一体。各种翻译策略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关联度对应的语用等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尽可能接近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了解原文作者交际意图,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评估,并通过使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7.

[2]Jin Di & Nida,E.A.On translation[M].Beijing: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4:14.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