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潜在风险因素和应对措施

时间:2022-04-08 09:36:59

浅析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潜在风险因素和应对措施

【摘 要】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可能携带病原和有毒有害物质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本文主要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进境食用水生动物;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贸易量逐年上升,各大口岸(如上海、广州、深圳等)每天均有大量的食用水生动物入境,经检疫后迅速流向全国各地。进境的水生动物可能携带原病,一旦传染给当地同种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将对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另外,可能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或致病菌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本文针对水生动物的特点,对影响安全卫生的各种潜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做好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工作,对保障我国水产的养殖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数量和货值呈现稳定增长,这些水生动物主要于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肯尼亚、南非等国家,涉及的品种主要有龙虾、鲍鱼、皇帝蟹、黄鳝、草虾、泥蚶等。

检验检疫部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法规对进境水生动物进行监督管理,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水生动物的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和控制。

2 进境水生动物安全卫生的潜在危害因素

2.1 水生动物疫病

在目前条件下,水生动物活体及其产品的跨国运输行为提高了疫病扩散的风险。如淡水鱼流行性溃疡综合征,海水鱼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和南美白对虾的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白尾病等都威胁到当地养殖业的发展。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一旦出现水生动物疫情就很难控制和消灭,对经济、社会和生态都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

OIE水生动物疫病名录(2013年)公布了包括鱼类疾病、甲壳类疾病等28种疫病。2008年,我国农业部也出台了第1125号公告,对原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了修订,在新公告中将水生动物疫病增加到35种[2]。

2.2 化学元素[3]

食用水生动物携带的化学元素可能造成食源性疾病,其化学元素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2.1 农药残留

水生动物的生存水源受到农业化学制品或工厂用化学物质的污染,造成水生动物体内携带相关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被人体摄入后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均对水生动物体内相关物质(如硫丹、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最低残留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2.2.2 兽药残留

系人为在养殖或运输过程中添加,主要包括3大类:违禁药物和未被批准使用的药物,如氯霉素等;怀疑有“三致”作用的药物和人畜共用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等;其他允许使用的但未遵守停药期规定的兽药。

兽药残留是影响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安全卫生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药物残留,欧盟规定了包括氯霉素在内的10种药物的最高残留限量;美国FDA对包括水产品在内的动物源性产品要检测221类农药、兽药、兴奋剂类的残留,以及11种禁止在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的药物;我国也了食用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禁止氯霉素等药物用于食用水生动物。

2.2.3 重金属污染

主要是指因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有害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盐类(如含铅、汞、砷等化学物质)的污染而造成重金属超标。许多国家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中的重金属有着严格的要求,如美国明确规定甲壳纲动物体内铅、甲基汞、砷、镉等的限量要求;欧盟按照2001/466/EC的要求,对鱼中镉、汞、铅的最大残留限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2.2.4 自然毒素

主要指组胺、腹泻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等。美国对组胺、腹泻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都有严格的限量指标;日本、韩国、欧盟等对麻痹性贝类毒素也有限量要求。

2.3 物理性物质

包括各种外来物质或外来颗粒,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和金属异物等。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已对当地食品、农产品和水生动物造成严重污染。

3 应对措施

3.1 对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开展风险分析

活体水生动物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从出口国家带入水生动物病原的风险,所以要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出口风险分析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最早应用于水生动物活体或水产品贸易的风险分析方法,一般包括如下流程: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4,5,6,7]。

应对首次引进水生动物品种的生长环境、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加工过程的污染等进行调研并开展风险分析,发现影响安全卫生的关键控制点,加强重点环节的控制,从而确保水生动物的品质安全。此外,还要加强与国外主管部门间的沟通,了解相关生产情况。

3.2 严格落实进境许可制度

我国对入境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严格的检疫审批,对于输入或通过中国境内运输的检疫物,由检验检疫机关根据事先已掌握的输出国或地区疫情决定是否同意输入或过境,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防止危险性动植物疫情传入我国。

应该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检疫审批,对符合要求的水生动物品种颁发《进出境动物临时隔离检疫场许可证》。入境时,由口岸检验检疫部门查验,以有效地防止来自疫区的水生动物入境,从而大大降低疫病的传播风险。

3.3 加强食用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

水生动物运抵进境口岸后,检验检疫机构应严格查验《进出境动物临时隔离检疫场许可证》、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签署的动物健康证书等单证,同时实施检验检疫,对水生动物进行临床检查,观察是否存在死亡或临床病症等,如果发现异常,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严格落实隔离检疫,限制动物疫病的传播。隔离检疫是对水生动物疫病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在没有跟其他生物接触之前而采取的隔离措施。在跨国境进行活体水生动物贸易时,对水生动物进行隔离检疫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的扩散,有利于保护本国及周边的资源。

3.4 落实进境水生动物疫病监测

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是一个国家水生动物卫生健康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按照国际协定,成员国应该定期向OIE报告疫病名录中的疫情信息,并采取特殊的防控措施来限制某种疫病的扩散和传播,保证国际贸易间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和健康。

检验检疫部门应严格落实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重点加强对不同来源地区首次进境品种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我们可以对一些疫病进行早期预警和制定防控方案。通过水生动物疫情信息的报告和信息共享,各个国家可以减少或消除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

3.5 做好进境水生动物残留物质的监控

为完善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科学监管体系和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等风险监控,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进出口食用水生动物安全风险监控计划》,要求各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对多项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进行检测,并明确不合格情况的处理[8]。

对于经现场检疫合格的水生动物,应按照《检疫许可证》要求和其他有关规定抽取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检疫,待实验室检测结果合格后才予以放行。

3.6 开展市场抽查检验

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经检验检疫合格后流向市场,但中间仍存在运输、加氧、换水、存储、销售等诸多环节,因此市场流通的水生动物品质仍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工商和质监部门能够加强对市场流通进境水生动物的监管,并抽取样品进行品质检验,从而确保安全水生动物流向餐桌。

3.7 制定并贯彻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但仍无法杜绝水生动物疫情暴发的可能,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并落实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发生紧急疫情时,可按照应急预案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快速而有效地消除、控制和减轻疫情。

参考文献

[1]冯东岳译,Mohan,C.V.著.简述国家水生动物卫生健康管理发展战略[J].河北渔业,2011,3:42-44.

[2]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2011年度进出境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z].国质检动[2011]第l17号.

[3]吴晓丰,李百胜,柯家法等.出口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J].中国水产,2005,4:66-68.

[4]陈孟裕,舒林军,毛唯君等.风险管理系统在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学刊,2012,22(3):55-58.

[5]马云杰,孙勇,刘勇等.水生动物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J].中国水产,2004,6:76-77.

[6]SNT 2486-2010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程序和技术要求[S].

[7]杨淞,李宁求,石存斌等.风险分析在水生动物健康管理上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95-199.

[8]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进出口食用农产品和饲料安全风险监控计划的通知[z].国质检动[2013]第78号.

上一篇:影响安溪铁观音品质超群形成的三大关键因素 下一篇:汉中地区中山柏、滇柏10年生长情况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