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04-08 05:56:15

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据此在课堂上积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引导生生互动,让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来自教师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运用形式化。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把它当成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为合作而合作,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

提问随意化。教师不能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问题太容易,失去讨论价值;问题太难,外延太大,讨论往往不着边际,影响了讨论效果。

用时主观化。本来,教师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与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对于难度大、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儿时间,反之则少给点儿时间。这样既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又有效地利用了时间。但我在观察中发现,一些教师怕耽误教学时间,急于进行下一环节教学,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匆匆忙忙走过场;而另外有些讨论则显得过于拖沓。

参与失衡化。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有几个重要因素,即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沟通和相互间对讨论同一问题的共同责任等。好的合作小组,应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共同的合作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能够相互信任、积极配合去完成共同的任务。但实际情况是,小组成员间往往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成了小组的主角,甚至包办代替了一切,这使学困生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失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形成了懒于动脑、动手的习惯。

形式固定化。由于诸多因素限制,许多合作小组长期不改变形式,加之班额过大,有的合作讨论失去了意义,部分学生将讨论变成了玩耍、嬉戏,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无效。

二、改进措施

教师加强学习是前提。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深入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全面、完整理解其意义,明确其只是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来选择应用,而不能只是“为合作而合作”。

学生合理分组是关键。我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也就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性格特点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在同一组内进行合作,让这些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行为互相影响,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加强学法指导是保证。教师要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并非分分组、排排座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让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合作前学会思考,合作中学会交流,合作时学会竞争,合作后学会反思。

发展性评价是导向。加强评价才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参与度、表达的主动性,学习中是否互帮、互学、互助。

教师引领是关键。个别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片面理解为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讨论时,教师往往袖手旁观,甚至站在讲台上欣赏学生讨论的“热闹”场面而无所事事,生怕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会妨碍学生们讨论的热情。而事实上,学生们因为没有了教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显得很盲目,甚至有些学生因逃离了教师视线而各行其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通过观察、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和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难点及学生参与情况等;或将自己作为某小组的一员,与他们一起读书、讨论、发表见解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总之,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合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评价――促学。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教师要变讲授为引导,变灌输为倾听,变单评为组评。只有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责 编 再 澜)

上一篇:从课程标准的变化看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 下一篇:拓宽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