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时间:2022-04-07 11:42:06

初探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2.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点拨和指导,要把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最后要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二、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适当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世界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

2.灵活运用各种趣昧语言语言,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如谚语的妙用: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巧借古诗文教学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可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昧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学生自主探究习惯。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会研读教材、理顺关系、分清主次、质疑解疑;会分析图像,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会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自主选题、研题,在体验中学习;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又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要真正使学生将知识变为意识,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联系乡土地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国际时事、当前的热点地理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使学生觉得“学后能用”。如讲北京,联系讲解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条件和重要意义:讲到“土地资源”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所在地及周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自己家乡的耕地是增加还是减少了,为什么?当地政府有没有采取什么保护措施?这些做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当堂达标

地理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努力缩小每堂课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尽量当堂消化、巩固,掌握新学习的课程内容,在45分钟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智、能、情、德”四项职能,从而减少课余时间的挤占现象,在时间上确保地理课外探究性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上一篇: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方法 下一篇: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