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歧义的形成及其特点研究

时间:2022-04-07 08:00:32

语用歧义的形成及其特点研究

摘 要: 语用歧义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消极的歧义会给人们的交际带来障碍,应该尽量避免。本文根据语用歧义的形成,将语用歧义分为五类:话语歧义、言语行为歧义、含义歧义、指示歧义和前提歧义,并对每类歧义的形成作了详尽分析。本文还概括了语用歧义的特征,即其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间接性和依赖性。对语用歧义的形成和特点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排除歧义,使交际顺利进行。因而应该采用一些策略来消除歧义。

关键词: 语用歧义 形成 语用歧义特点 消除歧义

一、前言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歧义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歧义现象受到世界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覆盖了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用各个方面。不同的语言学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歧义进行解释,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那么什么是歧义?歧义可以被定义为一个表述有至少一个意思。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表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并且不能变换措辞来互相解释,那么这个表述就是有歧义的(David,2003:464)。以乔姆斯基的一个著名的句子为例:

(1)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1)Planes that are flying can be dangerous.

2)The act of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这个句子是有歧义的,因为释义(1)和(2)不能变换措辞来互相解释。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歧义有四种类型: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最后一类即语用歧义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语用歧义的形成

1.语用歧义的定义

托马斯(1995)将语用歧义定义为说话者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现象。但是项成东(2002)认为这个定义只考虑到说话者而忽略了听话者。有时候歧义并不是由说话者引起的而是由听话者的误会造成的。于是他把语用歧义定义为“一个特定的话语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表达几种言外行为的现象”。

(2)First man at bar:My wife doesn’t appreciate me.Does yours?

Second man at bar:I wouldn’t know.I’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

(吕光旦,1990:87)

第一个人的本义是“你老婆欣赏你吗?”,动词和宾语的省略造成了语用歧义。第二个人把这句话故意误解为“你老婆欣赏我吗?”以达到幽默的效果。这个对话中的歧义是由说话者的省略造成的,而听话者利用这个省略故意造成误解。在这个笑话中说话者和听话者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语用歧义的分类

语用分析与五个方面有关:话语、言语行为、会话含义、指示意义和前提。

2.1话语歧义

一般来说,好的话语,不管是会话还是文章,应该前后一致、结构完整、组织合理并且体现一定的意图。例如,下面两个句子表达了同一主题,但一个是主动态,一个是被动态。

(3)

1)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he boy.

2)The boy broke the window.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吗?我们把它们放在不同的会话中。

(1a)A:What happened to the window?

B: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he boy.

(1b)A:What did the boy do?

B:The boy broke the window.

在第一个会话中,A 问窗户怎么了,自然“窗户”是主题。B 当然也以“窗户”为主题使前后一致。如果B 以“男孩”为主题就会给读者一种突然和妨碍信息传达的感觉。因此,这里适合用被动态而非主动态。相反,在第二个会话中“男孩”是主题,于是B 的回答以“男孩”开头,使会话前后一致。总之,会话不应该只遵从语法规则,也要考虑到其他因素使其前后一致,否则就会发生歧义。在话语中造成歧义的主要因素有:关联、语境和省略。例如:

(4)The suspect admits stealing a car from a garage,but he can’t remember which.

1)Which car?

2)Which garage?

这句话会给人造成困惑,因为他们不知道“which” 指的是 which car he stole from the garage还是which garage he stole the car from,于是省略就造成了歧义。

2.2言语行为歧义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奥斯汀指出在分析一个言语行为的时候,需要区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言内行为指说话者实际使用的字词及它们的字面意思。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行为,并表明讲话者的意图:命令、提供、允诺、威胁、建议等。奥斯汀还提出了第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后行为。这就是说话带来的后果。这个后果或许是也或许不是讲话者的意图,却是由言内行为造成的。

哲学家约翰・塞尔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提出所有的行为都可归结为五大类:阐述类(representa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

(Saeed,2000:214)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句子可能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直接行为只是表达了字面意思,而表达真实目的的是间接行为。

2.3含义歧义

“含义”(implicature)这个术语是由另一位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的,它区别于字面意义是说话者暗含的意义。基于会话含义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a.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

b.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

c.相关准则(relation maxim):说话要切题。

d.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语言要明确、简洁、有条理、避免晦涩、模棱两可。

(5)A:What time are they going to the party?

B:Sometime this week.

A和B都知道B知道具体时间。因此B隐瞒了一些信息并且违反了质量原则。其产生的会话含义就是:“我不想告诉你他们什么时候去晚会。”

(6)A:We’re going to the movies.

B:We’ve got an exam tomorrow.

考试和去看电影没有明显的联系。这样说只是一种礼貌的拒绝。暗含的意思是:“考试比电影更重要,所以我不去了。”

(7)A:Shall we get something for the kids?

B:Yes.But I veto I-C-E-C-R-E-A-M.

A和B都知道B在 “ice-cream”的发音上没有问题。但是B故意违反了方式准则。因此产生的会话含义就是:“我不想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在谈论的是冰激凌。”

2.4指示歧义

指示既利用this,that,here,there,I,you,he,she等特殊词语,也使用平常词或语法手段,如名词短语、动词时态和语态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语境决定指示的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指示和关联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明显的不同。看下面这个例子:

(8)I was born in Beijing and have lived there ever since.

在这个句子中,there和here相对,暗示说话者呆的地方不是北京。所以这句话与语境相关,there属于指示词。同时,there指代前半句的Beijing并且与会话相联系,因此它也属于关联。一般来说,指示与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在的空间和时间有关,而关联只是指在会话中指同一事物的多个词。

通常分析人称指示词的时候我们都会考虑三个因素:语法形式和语音特点、回指和后指及语境。这三个因素互相影响。如果任何一个被忽略,就会产生歧义。比如:

(9)This is for you.

第二人称代词you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因此在这句话中you所指的听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2.5前提歧义

前提是说话人在说话(或写作)时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其来源就是说话者。比如:

(10)A:My uncle’s coming home from Canada on Sunday.

B:How long has he been away?

在上面这个会话结构中可以看出A把“他有一个叔叔”这个信息作为前提,B在她的问句中也表示她接受了这个前提。

前提对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双方都应该有共同的某些知识,否则交际不会继续。

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中,交际失败多半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前提。但是在其他情况下,比如当读别人的(尤其是外国人的)文章时,由于对背景知识了解较少读者经常会感到困惑。而且在这种特殊的交际情况(阅读)下,读者不能要求作者提供必要的背景。他们不能跟上作者的思想,于是也就得不到作者所传达的信息。

三、语用歧义的特点

1.不确定性

根据语用歧义的定义,“一个特定的话语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表达几种言外行为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语用歧义具有不确定性。例如,

(11)A:The next-door’s dog is in our garden.

B:I must have left the gate open.

(项成东,2002:38)

B的言外之力:

a)阐述一个事实即他没有关门。

b)承认没关门是他的错误。

c)为他没关门而使狗进入花园道歉。

不确定会造成歧义,反之亦然。有时候正如例(11)那样话语的不确定性反映了讲话者的矛盾心理。而听话者在特定的语境中也会理解这种言外之力。

2.多义性

如果一个表述有多种意思,那么它就是有歧义的。例如:

(12)John is a machine.

a.约翰是机器的名字。

b.约翰一直在工作。

c.约翰工作非常有效率。

d.约翰呼吸沉重。

e.约翰对人们很冷漠。

f.约翰很笨。

如脱离语境这句话就有六种解释,所以它有歧义。但在特定的语境中,这句话就只有一种含义。比方说假设约翰工作很迅速、很优秀,他的同事称赞他道:“John is a machine.”意思就是他工作很有效率。但是当约翰搬了一个很重的箱子,呼吸沉重时,有人说:“John is a machine.”我们都明白他什么意思。

3.间接性

讲话者总是会努力使用一系列的手法来减少对方的面子损害,我们可以称之为礼貌或策略。其中一个手法就是使用间接言语。比如:

(13)Teacher:You haven’t finished your homework,have you?

Student:I have a lot of things to do.

Teacher:Is that a good reason?

在这个对话中,老师间接地表达了对学生的不满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间接的方式说话。我们经常说:“这儿真冷啊。”而不是“请你关上窗户好吗?”,或者说“空气有点儿污浊”而不是“请不要吸烟了”。间接性导致了含义歧义,不过礼貌原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会话含义。

4.依赖性

造成语用歧义的原因由语境决定,消除歧义也要依赖于语境。因此,在语用歧义中语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上语用歧义的三个特点与语境有着紧密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用歧义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间接性会妨碍人们理解话语意义,但特定的语境则会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在例(12)中,“John is a machine.”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六种解释。可见,依赖于语境是语用歧义最明显的特点。

四、结语

本文具体探讨了语用歧义这一现象,将语用歧义分为五种类型,即话语歧义、言语行为歧义、含义歧义、指示歧义和前提歧义。同时还尝试依据不同的类型找到消除语用歧义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提供充足的语境;补充省略的部分;体会含义;给出明确的指示;给出确切的前提。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出现在听、说、读、写中的语用歧义。

在日常生活中消极的歧义可能会造成很大麻烦,应该尽量避免,即使触发,也应立即排除。但另一方面,积极地利用歧义又可以达到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或语用目的。蓄意的歧义具有多种语用功能,比如幽默诙谐、反语讽刺、委婉含蓄、自我保护等。积极地使用语用歧义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使交际更加顺畅。因此,认识到语用歧义的积极方面也是非常必要的。此文对语用歧义的辩证分析表明歧义一般是不好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人们需要利用歧义来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David,Temperly.Ambiguity avoidance in English relative clauses[J].Language Journal of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2003,(9):464.

[2]Saeed,John I.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Thomas,J.A.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4]吕光旦.英语幽默――理解与欣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滑块能通过C点吗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如何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