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环境的企业内部知识协同过程研究

时间:2022-04-07 06:30:38

基于Web2.0环境的企业内部知识协同过程研究

〔摘要〕借鉴协同理论探讨Web2.0环境与企业内部知识协同的关系,深入剖析企业内部基于Web2.0的知识协同问题。研究发现,由于企业内部用户群体具有相同的目标、拥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拥有自愿参加的动机,因此Web2.0环境下,企业内部知识协同效应的发生机率较高。基于Web2.0的企业内部知识协同过程由知识可视化、Tag聚类、基于Web2.0的知识重构与整合以及基于Web2.0的知识创新4个环节组成。

〔关键词〕Web2.0;协同;知识协同过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7.029

〔中图分类号〕F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7-0134-04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Inside Enterprise Based on Web2.0Lei HongzhenLi QingChang Xiaox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and Web2.0 environment,and in-depth analysis of enterprise internal coordination problem based on Web2.0.Study found that,due to internal user groups have the same goal,with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knowledge,have voluntarily participate in the motive,so under the Web2.0 environment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knowledge synergies occur higher probability.Knowledge of internal Web2.0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process consists of knowledge visualization,tag clustering,knowledge re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based on Web2.0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based on Web2.0.

〔Key words〕Web2.0;synergy;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Laurence Prusak认为:知道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如何快速获取知识是惟一能为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方法。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价值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更加有活力,更加具有创造性[1]。在企业内部知识的协同,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智能共享,使得资源共享更加具有目的性。协同并不是指简单的资源之间的互相传递和使用,而是指信息与信息进行互相交换、组合、协作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整体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Web2.0时代,虚拟社区不仅成为社会进行知识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更加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知识与信息交流创新平台。

1协同视角下的企业内部知识共享

1.1协同的概念

H.igor Ansoff(1965)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即协同是指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是基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两个企业之间共生互长的关系;并强调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价值的创造才是组织协同的关键。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aken创立了协同学,1976年他系统的阐述了协同理论,他认为协同是指各个子系统的协同联合作用,该协同远远大于各个要素的单独作用。协同论认为“协同”一般指构成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同步作用[2]。

随着协同的发展,其概念也有了更深的涵义,协同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了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资源、人与资源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全方位的协同。当协同的环境建立之后,可以减少信息交流之间的阻碍,比如在企业之中任何员工都可以和企业的上级通过电邮的形式进行联系,尤其是在如今Web2.0环境下,一系列的沟通工具的应用都高效的促进了信息的传递,从而提高协同的效率。

1.2基于协同理论的知识共享

协同环境下的知识共享强调组织成员之间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共同的交流与共享,形成全方位的协同。基于协同理论的知识共享具有动态性、开放性、虚拟性、整体最优性、高效性和全方位性等特性,高效率的知识协同需要具有共同目标的多个成员共同协调完成,在知识共享的初期主要是显性知识的流动,只有当显性知识的共享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逐渐形成隐性知识的流动。协同视角下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内部各个成员的知识系统相互作用、影响、协调,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网络,这一新的知识网络的形成最终会促进知识创造。企业内部知识协同网络能否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协同网络形成过程中对于知识冲突、知识缺口的能力的强弱。

知识协同一方面同打破了传统知识共享形成的知识边界以及障碍,为企业内部成员创造了高效、全方面的协同环境,为知识创造提供了有效的环境。另一方面知识协同也要求企业内部各个成员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强成员之间的相互共享交流的程度,促进协同网络全方面的提升。

基于Web2.0环境的企业内部知识协同过程研究1.3知识协同

在Polanyi(1962,1967)的研究基础上,Nonaka(1994)将组织中知识的维度分成两个:隐性和显性[3]。在企业中信息和知识需要在有效地时间内传递给正确的接受者,并及时的制定出决策和实施方案,因此出现了“知识协同”的观点。知识协同既包括显性知识的协同也包括隐性知识的协同。

目前知识协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把知识协同看作是知识管理发展的第三阶段[4]。佟泽华[5]认为知识协同是指知识管理中的主体、客体、环境等达到一种在时间、空间上有效协同的状态,即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将恰当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恰当的对象,实现知识创新的“双向”或“多向”的多维动态过程。樊治平[6]等人基于知识系统的角度,从知识活动过程来考虑认为,知识协同是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由多个拥有知识资源的行为主体协同参与的知识活动过程,是一种战略手段,可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知识协同形成原理是:基于知识的视角,组织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与外部建立联系,达成知识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从而形成一个包括新的知识产生、现有知识的整合以及知识共享三部分在内的体系。企业内部的知识协同主体是企业内部成员,客体是指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协同指隐性和显性知识资源进行重组的一个过成功,包括了知识分析、知识挖掘、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也就是知识客体的创新;而知识协同网络就是指企业内部成员之间进行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交流、学习、创造即协同的过程中,基于一定的关系链形成的网状结构,网络图中的线表示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知识关联,揭示了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分布与应用。

2Web2.0环境下企业内部知识协同形成机理分析

2.1企业内部知识协同

在企业内部协同中,其协同主体既可以是团队成员,也可以是技术、产品服务等。主体之间的关联信息就包括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互补和相互交互。根据企业组织的特性,我们在探讨企业内部协同形式的过程中分为两个层次:管理层与技术层。由于管理层结构中拥有明确的层级结构,即网络主体之间拥有从属关系,会拥有一个核心主体,并且没有异质性,主体与主体之间具有完备的协同关系。但是现实中,很少会实现完整的协同,因此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也会出现缺失。

伴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进步,很多的企业在技术层面上都选择的是虚拟团队,它是一个新型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由多个主体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组织目标,在经营活动中实行资源共享、注重信任的动态联盟体。它实质上就是异质的主体之间进行协同,因为在现实中很少有主体地位平等并且协同关系完备的异质类协同网络,即在异质的群体之间具有不完备的协同关系,在这个网络中,我们可以要求每个异质的群体,根据共同的协同目标,制定流程计划。那么可以将各自的流程计划看作是网络中的节点,而知识共享则是将节点连接的链锁。

在企业内部协同网络结构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网络主体之间知识与信息的关联。信息作为知识的载体,它的管理与知识协同有着密切的联系[7]。从知识的获取、发掘、共享到创新、协同的过程中,涵盖了众多的技术以及工具。在虚拟团队的内部,知识的协同主要包括了团队内部的知识的共享以及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它更加注重知识动态分享以及创新的过程。同时,由于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的连通性、稳定性和抗损毁性不同,因此在企业内部知识协同网络中会存在若干个“关系洞”,以及一个或几个中心度较大的“知识核心”节点。

2.2Web2.0在企业内部知识协同中的作用

在企业内部知识协同中,知识关联是个重要的因素,知识关联的强弱影响着知识协同的效果,知识关联越强协同的效应越高。与传统企业内部知识协同的不同在于,Web2.0环境下企业内部成员参与知识协同的程度更高,参与意愿也更强,Web2.0强调交互与共享,使得用户可以畅所欲言、发挥想象,因此企业内部的知识协同在Web2.0环境下会拥有更多的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可能存在着更多的知识关联。如何识别与衡量知识关联的强弱是关键问题,目前对于知识关联强弱的衡量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学者提出识别强知识关联可以通过知识资源之间的距离来衡量,比如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大,知识关联较弱,形成的协同效应也比较小。

Web2.0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了Blog、TAG、SNS、RSS、Wiki,为发现和创造知识关联创造了契机。以TAG为例,在企业内部成员中,拥有相同或者相似TAG标签的成员之间拥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思考方式、关注内容等,在他们关注的知识领域中知识关联程度强,会形成强的协同效应。通过比较员工常用的TAG等内容,可以发现知识距离较小的群体,之后可以使用一定某种机制比如分类或者信息推送将这些拥有共同特征的成员联系起来,形成知识关联强的小群体,有利于整个企业的知识协同,促使知识协同效应的发生。

3Web2.0环境下的企业内部知识协同过程

知识协同是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以及其他关联的集合,因此知识协同活动的过程亦是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冯博[8]将知识协同的过程分为了知识分析、发掘、重构、整合与创新5个过程,并且建立了一个知识协同的一般过程模型,揭示了知识协同的本质,他从知识客体的角度展现了知识协同的过程。实际上知识客体的创新是以知识主体的活动为基础的,在Web2.0环境下,面向企业内部的Web2.0环境比如企业论坛、企业博客、企业微博等都为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为企业内部成员之间提供了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企业内部成员在Web2.0的环境下的活动也为挖掘知识关联强度创造了条件。一般大众化的Web2.0环境中参与者纷杂,流动性大,传播的信息和知识的种类、质量、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形成协同的效应。而企业在使用Web2.0工具进行知识管理行为中拥有明确统一的目标、严格参与者的身份认证、明确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平台从功能上讲是一个实践平台,从参与成员的身份的角度来讲是一个专业性平台,从成员的交互动机来讲是一个兴趣平台,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建立较强的知识关联,产生协同的概率比较大,促进开展协同创新活动, 最终实现企业内部成员所拥有的知识协同的过程。相对于一般的知识协同的过程,Web2.0环境下的企业内部知识协同的过程将围绕着知识可视化、Tag聚类、基于Web2.0的知识重构与整合、基于Web2.0的知识创新展开。

3.1知识分析——知识可视化

信息世界的3个基本的元素是:数据、信息、知识,数据和信息的可视化早已实现,而知识的可视化还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Web2.0环境下的知识分析就是为了使企业成员对现有的知识资源的结构和内容等信息进行分类、展示,从而让成员之间更方便快捷的掌握知识资源的基本情况。而企业应用Web2.0工具进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通俗易懂的可视化、隐性知识转为显性知识的可视化、能够进行知识创新和创造的可视化。

从参与员工的角度来看,Web2.0不同于Web1.0环境下参与的员工只能成为信息和知识的浏览者,在Web2.0的环境中参与者既是知识的创造者又是浏览者,任何一名成员都可以分享各种观点和知识,也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该环境下员工的参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状态,不受其他任何约束力(比如时间上、空间上、政策上)的影响。

从Web2.0技术的角度来看,在员工信息之后,可以对所的信息的性质进行分类,比如Tag标签就可以标记自己所信息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对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内容添加标签。而员工本身也可以对自己添加标签,标记自己关注的知识领域。标签的添加可以让员工拥有一个稳定的知识系统,可以在系统中查找各类标签下的所有信息。而员工与员工之间也可以根据对对方个人信息的浏览,了解对方所关注的知识客体的内容。因此Web2.0环境下,不仅实现了知识客体的可视化,同时也实现了知识主体的信息可视化。

3.2知识发掘——Tag聚类

知识发掘是撷取隐含的、有用的、有潜在价值的知识资源的过程,区别于“知识发现”,知识发掘更加强调发掘的目的性。而聚类的目的是使得同一个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缩小,基于Tag的聚类过程如下,目标资源集获取Tag集合Tag预处理特征提取聚类处理聚类和输出。对于Tag的聚类可以分为:对共现信息聚类,比如很多人使用“音乐”和“歌曲”标注同一个网络资源,就说明这两个标签共现;对相关性标签聚类;对有关联规则的标签聚类,使用资源的标签频率进行聚类计算。

基于Tag的知识发掘是指通过对各种知识资源进行对比,寻找知识资源之间的潜在关系。在Web2.0环境中,对企业内部成员知识与信息进行发掘,即选择相应的标签进行聚类,从而寻找到知识关联。比如在一些集团企业内部员工论坛中,将相似或者相同的标签所标注的帖子归为一类,而所寻找到的帖子是按照使用量大小来进行排序的,比如按照浏览量大小、关注量大小、回复量大小等,这样便于企业成员直接通过标签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

3.3Web2.0下的知识重构与整合

知识的重构与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对内部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摒弃无用的知识,并将企业中员工和组织的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是指示对知识进行一定归类排序使其变得有条理,因为知识的无序性会造成知识协同的难度。

在Web2.0的环境下知识的重构与整合是将已经可视化并且标注有标签的知识进行缺口弥补、冗余去除、加强关联的过程,2.0环境下企业内部员工共享的知识之间区别与大众化的信息共享而具有较强的知识关联,员工可以借助这些关联进行知识的重构与整合。员工此时的知识重构与整合是将已经可视化的知识在大脑中进行加工整理,这个过程是人的思维过程,其外在表现形式是员工在参与知识共享之后的行为反应。在某企业官方论坛中,企业内员工A需要查找企业内部IT培训的相关知识,通过搜索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后,浏览了相关的信息,选择了一位IT培训负责人的相关帖子,阅读完之后A员工进入该负责人的个人主页,首先点击了“RSS订阅”,其次浏览了该负责人近半年内的其他帖子,然后浏览了该负责人标注的知识资源(帖子、图片、视频等),最后将该负责人的通讯邮箱添加至自己的网络通讯录。以上一系列行为就是员工对通过Web2.0工具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吸收与整合的过程,而进行RSS订阅、浏览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联系就是员工在进行知识重构与整合之后的行为反应。

3.4Web2.0下的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新的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创造知识附加值,使企业获得经营成功[9]。知识的创新是知识主体在掌握知识资源后,通过个人经验对所掌握的知识资源进行理解、分析和总结,是增强知识主体智慧的行为。而知识产生本身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知识创新离不开人员之间的共享。

Web2.0环境下的企业内部知识协同最终目的就是进行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指企业内部员工对所获取的知识资源进行创新或者再创造的行为,通过知识资源的协同,产生新的知识资源,不光增加员工本身的知识积累,新知识的创造也可以加入到整体的知识资源之中,为个人和集体都带来了利益。在员工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既包括了员工个体的知识创新,也包括了员工与员工之间在进行知识协同时产生的创新。Web2.0环境下的知识创新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有以下形式:第一,员工个体将所获得的知识资源收藏,作为日后实践的参考,将新的知识给予重用;第二,员工对所浏览到的知识资源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员工在获得知识资源之后有所感悟,发表新的相关主题的知识内容。

4结语

在Web2.0环境中,企业内员工可以通过在网络环境中的交流,建立频繁的、双向的沟通与合作,将个人的知识和智慧在2.0的环境下融合成集体的智慧,最终产生协同的效应。Web2.0环境为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带来了新的环境和契机,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知识系统的构建,为企业员工创造更好的知识环境,促进企业内部知识协同效应。传统的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移植到网络环境中,为企业知识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现阶段Web2.0环境在企业中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需要探索企业如何最大化的利用Web2.0环境,如何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措施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27.

[2]朱有为,张向阳.国际制造业与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的协同关系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10):78-84.

[3]Maryam Alavi,Dorothy E.Leidner.Review: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onceptual foundation and research issues[J].MIS Quarterly,2001,25(1).

[4]TUOMI I.The fu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J].Lifelong Learning in Europe,2002,7(2):69-79.

[5]佟泽华.知识协同的内涵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11-15.

[6]樊治平,冯博,俞竹超.知识协同的发展及研究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85-91.

[7]李春娟.国内知识协同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8):29-32.

[8]冯博.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协同管理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

[9]孙筠.基于知识和知识创新视野下的组织创新[J].北方经济,2008,(16):35-36.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小微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13-04-12

作者简介:胡曦玮(1988-),女,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上一篇:手机媒介对90后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圈效用的实... 下一篇:浅析激励机制在科技查新中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