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的发展问题

时间:2022-04-07 03:45:00

浅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的发展问题

摘要: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其形成、发展呼唤新的文明形态主体来进行表现和建造。人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建设的主体,必须对其自身的发展做出相应适度的调整,以迎合生态文明和新社会发展观对其主体的新要求,真正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历史使命。人不仅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而且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主体。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中处于能动地位,因此也决定了要真正实现社会文明形态的彻底转型,就必须同时实现人自身发展向度的转变。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形态;人的生态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33-02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渐发育形成的,其发展同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人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进步的演变逻辑以及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发展和完善紧密相连。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关于人的思考

我国学者张国壮对生态人的定义是:生态人是利用或消耗最少的资源创造最符合生态生存要求的最大价值的人和人类共同体,而且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道德资源和审美资源丰富和约束自身的人和人类共同体。生态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追求生态利益和实现生态利益最大化为其生存目的,具有生态环境意识、生态智慧和行为的人。更确切地说,即是指人的“身体―精神―心灵”接纳、热爱和关怀一切事物,按照生态生存和生态创造的世界观、创造观和价值观为人行事,同时强调和维护关系存在和生态生存的整体性,并在关系存在和生态生存的整体性中生存和创造的人。“生态人”概念的提出,是在生态文明体系下,是在人学与生态学学科的结合中诞生的。

学界有学者研究认为,“生态人”在概念的界定上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生态人”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的同时,还追求个人与他人、人类自身的和谐,这其实是一种观念上和理想中的人。狭义而言,“生态人”指的是单纯意义上的环保人,在当前阶段,笔者认为,我们既能不主张这种完人,也不能单纯主张环保人,“生态人”应该重点突出的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平衡的向往,因为当代社会所有危机当中最为根本性的是生态危机,同时,生态人也理应把人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作为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由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生态人”定义为具备生态意识的,并在各种活动中能够做到尊重自然规律,约束个体和集体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生态人”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人,也可以指国家、政府和企业。“生态人”更加强调从人的本质内涵来诠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而不是从纯功利的角度。

笔者认为,生态问题的解决不能也不应该是人类生存在某一特定阶段上用来应付生存境遇危机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一种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根本生存原则。更进一步而言,“生态人”希望通过对生态生存和生态创造思想的不断研究和推进,完成对人类非生态生存世界观和非生态生存机制的创造性转化,并希望借助这种关于人的生态学思考,在一个非常广泛的意义上为构建一种新的人学――生态人类学奠定基础,从而为回答在生态学或在有机整体论上“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探讨人的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呼唤人的发展向度的转变

人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人的生存方式,包括人类生产方式、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制度、文化等层面,同时也涉及以下几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如何探讨这几种关系成为人类社会永恒探讨的主题,也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生存状况的衡量指标。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对未来社会进行展望时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他曾指出,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物质能量进行交换的过程,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换言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其自身的关系本质上是统一的。

一个个体之人,在通常的情况下,一般同时置身于三个不同且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境中: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三是自身内部环境。这三个不同的环境与人的生存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在这三个环境的存在过程中,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境发生变化,都会对其他两个环境甚至是整体环境的和谐产生影响。同样,人自身内部“身体―精神―心灵”也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体,一旦其中一个方面受到打击和摧残,其他两个方面就会受到同等程度的影响。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和进行创造活动的同时,也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了给人类生存带来无限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自然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生存方式,而且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和人自身“身体―精神―心灵”的和谐。

生态文明观是以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其自身和谐共处,良性发展,持续繁荣,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的人类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发展观的升华,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发展新的阶段,生态文明无疑会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笔者结合学界“生态人”的相关理论,从人自身所处的关系链出发,认为正是因为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和其自身之间这些关系链的存在,人才之所以为人,这些关系成为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人的发展维度,当然也可以从这些关系中找寻和探究。

笔者认为,人的生态发展是指在把自然生态因素纳入到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把生态文明的元素纳入人的发展过程中,使其作为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人的发展程度的重要维度之一,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其自身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人的生态发展。人作为主体,造就和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文明也会反过来推动人的发展。人的生态发展是按照作为主体的人的内在需要尺度与客体环境的外在要求尺度有机结合的原则,根据人自身的理想、需要、目的、能力等来改造人的外部环境,又根据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内在本质、发展特点、现实条件等来塑造人类自身,从根本上消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抗,以及人与人、人与其自身发展的困境。以此为逻辑支点,建立起人与其自身内部生态环境、人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平等互利的、双向的、全面合理的新型发展关系,从而实现人自身发展朝着生态向度的转变,即人的生态发展。

三、人的生态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区别

马克思在克服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的局限性的基础上,科学而系统地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相关问题。马克思从人的活动、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维度把握人的本质,坚决地反对从抽象的理性角度研究人的本质,认为不应该把人仅仅局限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和抽象的人。在马克思的视域里,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劳动才是人的本质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原始社会中,人的活动不受分工和不平等社会关系等异己力量的制约,具有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但人的发展处于自然必然性的严密束缚之下,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导致的物质财富贫乏,使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可笑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剥削制度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开始独立,并作为与劳动相对抗的力量控制和奴役着劳动者。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其在劳动中并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即“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对人类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在这样的社会,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劳动者和非劳动者都处于不全面的发展之中。单纯地就人的发展而言,资本主义社会一定程度上要优于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可以这样说,人类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在矛盾运动中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其形成、发展呼唤新的文明形态主体来进行表现和建造。人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建设的主体,必须对其自身的发展做出相应适度的调整,以迎合生态文明和新社会发展观对其主体的新要求,真正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历史使命。人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自身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中处于能动地位,因此也决定了要真正实现社会文明形态的彻底转型,就必须同时实现人自身发展向度的转变。

实质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从和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链中获得解放,进而实现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的关系,来全面创造人自身的本质,丰富和完善其本质力量。人的生态发展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的是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人与其自身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过程,又是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谐有序发展的过程。人的生态发展,关注人的生态意识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人不但在观念上而且关键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把握和实现人与其自身内部生态环境、人与外部生存环境的和谐有序发展的关系,而且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和步骤。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和完结,要经过朝着生态发展向度转变的个体的发展的逐渐积累,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从“生态人”到人的生态发展,从人的生态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彻底解放自身,全面发展自身,从而真正实现自由的过程,更是人未来生存发展的最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国壮.生态人――人类困境中的希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当代中国人的生态发展问题研究”(编号:BA20132281129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茹峭(1987-),男,山西朔州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发展。

上一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满意度的统计分... 下一篇:项目式教学在《传感器》课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