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创造高效教学的精彩

时间:2022-04-07 02:02:47

用心创造高效教学的精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它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机械重复、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等学习状况,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正在悄然变化,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数学课不能讲得“太清楚”,学生最能创造课堂的精彩。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是学生良好的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是小学生团体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学生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二、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众多听课教师的评语中,“过程讲得真清楚”、“例题分析得真透彻”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句子,用类似这样的话语来评价上课的教师似乎是较高层面的肯定。因此,理所当然,“讲清楚”成为了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如果在教学中仅仅考虑教师“教”的成分而忽略学生“学”的成分,显然是很不全面甚至是有悖教育规律的,学习主体积极地思维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学状态。张天孝教授的报告中提出 “我建议数学老师不要讲得太清楚!”看似一句有悖常理的话,却道出了教学的真谛。的确,老师如果讲得太清楚,势必减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困难,从而“解除”了学生思考的任务,当学生的大脑无法经常性地获得一定强度的刺激时,他们思维水平提升的速度就会变慢,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当前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策略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于是,在教学中,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换位思考,“哪些东西我该讲,哪些东西留给学生讲?”、“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问题经常在我脑海里徘徊。

三、挖掘数学课的“数学味”

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尝试以后。我的数学课堂渐渐“热闹”起来,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听数学”变为愿意主动“说数学”,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思维过程的暴露也正好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更有利于我进行教学的调整, 挖掘数学课的“数学味”。

为了更好地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办法:一是每节课结束前一分钟,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二是班长、课代表、小组长分别对小组进行多视角的综合量化,实行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和学期评价。教师给较好的小组发小奖励,通过采用合作评价,激发了每位同学的价值感、荣誉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跳出自己看自己

很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被动参与,我们经常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地开展活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合作的意识不够强烈。因此,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材中重要的内容,创造性地把教材变“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自发地萌生合作意识,让学生敢于大胆尝试。在执教《千米的认识》这节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出示1千米=1000米。读一读,注意停顿。然后让学生围绕1千米到底有多长?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学生联系到:米尺有1米长,1千米就是1000把尺子那么长;学校跑道一圈有200米,1千米就是要围绕操场跑5圈;学校门口的大道从东到西有1000多米――因为虽然学生对一米已经了解,1千米=1000米,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还不多,求知的欲望自然很强烈。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畅所欲言,当堂生成的资源自然精彩纷呈了。

再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用 “25-13=?”,引导学生思考“25-1.3=?”。就是这样两道最基本的算式带出了“要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计算规律,并渗透了“要将个位上的一个1转化为十个十分之一之后才能减”的转化思想。教学的起点很低,而教学的终点却很高,高就高在抓住最本质的内容展开教学,并帮助学生沟通整数计算、小数计算和分数计算的本质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整堂课中没有复杂的媒体,只有简洁的点拨;没有新奇的活动,只有朴素的训练,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将数学课堂演绎得很有深度,“实而不死,活而不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同类性质数学问题中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基于这种角度的教学设计才是居高临下的,这样的数学课才更有“数学味”,才更具“深度”。构建“深入浅出的数学课堂’才是数学人力争实现的目标。基于自己的思考并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另一方面,学生合作的经验、表达的经验通过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逐步地积累“所谓过程的教育,不仅仅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而是更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总之,“学生的自己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

上一篇:巧用趣味故事培养语文兴趣 下一篇:基于智能手机的水产物联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