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趣味故事培养语文兴趣

时间:2022-10-18 08:12:46

巧用趣味故事培养语文兴趣

摘要:针对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进而提出以趣味故事,还原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重拾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趣味故事;语文兴趣;起;承;转;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乐”即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轻松和愉悦中接受语文知识。

然而北京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曾对高一新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不足10%。据上海市两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数理化课程注意力集中的占91%,而语文只占15%。针对这种情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显得特别重要。

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深刻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学生学习语文如此缺乏兴趣,怎能不影响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习语文兴趣,应该是当前一个急迫的问题。

具体如何提升语文学习兴趣,方法多样,途径各异。笔者认为,巧用故事,不失为一种提升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根据教育心理学分析,从小孩到老人,几乎没有不喜欢故事的。因此, 如果语文教师善于把趣味故事巧妙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定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趣味故事导入新课,开启课堂教学的“起”,从认知上呈现学习目标,情感上激发学习动机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激发求知欲望,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趣味故事导入可以说是诸多导入方法中一种较好的方法。

在教文言文时,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编成小故事来导入。比如在教《黔之驴》时,可以编制“黔之驴”的故事;在教《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讲讲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在教《天上的街市》时,可以由牛郎织女的故事导入新课。当然这些故事,可以由老师讲,也可以由学生来讲。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无疑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用趣味故事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传承课堂教学的“承”,从认知上编码信息,情感上强化情感

“言为心声”,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经历、生活体会、思想感情都息息相关,学生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了解将会直接影响其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认识。而且,很多学生都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特别是作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当然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学习孟子文章时,可以引入《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和成才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更加努力付出。除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自然地增强了学生情感因素。

再比如学习陶渊明的文章时,可以引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文章的风格,创作意图。

三、用趣味故事强化分析,渗透德育,转入课堂教学中的“转”,从认知上分析综合,情感上激活多种心理因素

在学习《成功》一文时,文中给出一个成功的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成功的这三个条件,可以在文章故事的基础上,再加上其它经典故事。比如在谈到勤奋时,加入贝多芬学钢琴的故事: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或者张伯英的“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可见,人们做成功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勤奋这一起码的法则。在谈到天资这一条件时,加入《伤仲永》的故事,由此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不努力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其实,用趣味故事强化分析的同时,也可以渗透德育。在《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对德育有这样的表述: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德育的内容有规定,并给予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把语文智育与德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利用语文的学科性质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对德育影响的潜能。比如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引入一些爱国故事,比如:“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岳飞,以《过零丁洋》明志的爱国将领文天祥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增强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故事的引入,不仅保持了课堂的活跃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认知上分析综合,情感上激活多种心理因素。

四、用趣味故事拓展延伸,引发思考,汇入课堂教学的“合”,从认知上总结规律,情感上引导迁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指出:“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这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包括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要求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它是为解决一个问题寻求多种思维方法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则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情景找出不同点。语文教学中刚好可以利用故事来训练学生的这两种能力。

比如学习《创造学思想录》时,曾出示这样两个小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故事一:某一小学课堂,老师提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春天。”老师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水”字,并且要求学生记住这个标准答案。故事二:某一中学,老师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学生举手发言,说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解释了花朵呈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但老师不认同。让学生谈自己对这两个故事的看法。学生大胆否定故事中老师的做法,并一致赞同学生的观点。可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于课堂的每一问,每一答。在教学中,类似的故事很多,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发思考。达到认知上总结规律,情感上引导迁移的目的。

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趣味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趣味故事,追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展示语文教学的人性之美、趣味之学,还语文课堂鲜活的生命力吧。

参考文献:

[1]王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论语文美育的原则 下一篇:用心创造高效教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