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探讨

时间:2022-04-06 09:36:17

VB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VB课程设计的实践,探讨了VB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主要介绍了我校VB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思路,以及小组模式下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和考核方法等。

关键词:课程设计;VB;内容和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09-04

1VB课程设计的作用

VB课程设计属于VB程序设计的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教学内容基本结束后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扩展VB的知识、掌握利用VB编写应用程序的技巧、了解VB应用程序的编写规范和设计方法、加强学生应用VB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考核学生对编程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如何确定VB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下面介绍我校VB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2VB课程设计的内容

VB课程设计的内容决定了课程设计的质量。虽然目前市场上有一些VB课程设计指导书[1],但是这些指导书要么过于简单,达不到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要么偏难,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给课程设计评定工作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我校以教研室为单位,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该课程教师编写VB课程设计指导书,交教研室讨论,呈教务处审阅,最后付诸实施。

2.1VB课程设计的选题原则

(1) 课题的综合性

课题应尽可能多地覆盖VB程序设计的各个知识点,要尽可能涉及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深化。VB在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方面的应用都很广泛,课题的设计应强调学生对VB课程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 课题的实用性

课题要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以便学以致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题的灵活性

课题应当给学生一个创造发挥的空间,避免要求太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由学生根据设计指导书中的要求自己查阅资料、获取数据、确定方案、选择流程等,并要求对自己的设计做出选择、论证和评述。

(4) 课题的创造性

课程设计是一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启发。当学生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应鼓励学生刻苦钻研,自己去找资料,请教业内人士,尽可能找到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敢于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 课题的可操作性

课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应该使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努力之后可以完成。课题设计得太难不利于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课程设计太容易,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2VB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

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应用程序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VB课程设计内容主要以综合性、设计性项目为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任选一个完成。这样使课程设计内容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灵活性,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VB课程设计大纲要求和VB程序设计的重点,VB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数组和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其二,利用VB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的技术;其三,利用VB操作数据库的技术。其中利用VB操作数据库的技术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是我校VB课程设计中有关数据库应用的参考题目和基本要求介绍,实际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要求更具体。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行确定课程设计题目。

3VB课程设计的形式

3.1小组模式的组织方法

VB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必须确定合适的课程设计形式。按照大纲规定,VB课程设计只有1~2周时间。一般来说,一个学生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一个较复杂的中小型系统或软件,我校教师在近几年的VB课程设计教学中吸取过去的失败教训,总结归纳出一套有效的课程设计形式,即变过去的个别模式为现在的小组模式。小组模式的组织方法如下:

(1) 分组选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组,每小组一般2~4人。每组由一名协调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本组课程设计任务的分配和课程设计过程的监督管理。各小组通过调查和讨论,确定本组课程设计课题,递交课程设计开题报告[2]。

(2) 分组设计:

1) 确定具体设计方案,建立数据库,确定表结构及表间关系,确定程序模块,并进行明确分工;

2) 各人分别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

3) 程序汇总、编译和调试等;

4) 根据学生特长进行分工,进一步美化界面,设计个性化的菜单和对话框等。最后打包,制作成安装盘;

5) 按教师指定的格式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3.2小组模式下课程设计的保障

为了使小组模式下的课程设计顺利进行,必须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保障。

(1) 为学生提供方便的交流平台

小组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必须有方便的交流平台,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随时交流。VB课程设计一般在学生机房内进行,保证一人一台电脑。学生可以通过BBS和QQ实时交流,也可以通过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流。

(2)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在课本上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一般靠自学来解决,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学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主要包括电子文档、图书、上网、调查等。

3.3小组模式下课程设计的管理

(1) 课程设计的监督

由于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是比较松散的,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就会得过且过,平时不和其他同学交流,对自己的任务敷衍了事,到最后抄袭他人成果,企图蒙混过关,严重影响本组课程设计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平时对学生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由组长负责管理本组同学,组长每天记录各个同学的课程设计的进展情况、讨论情况、出勤情况等,遇到不良现象及时向老师汇报,这些记录也将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

(2) 课程设计的指导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实践过程,在此期间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避免学生走弯路,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方法。我校VB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以教师理论指导为辅的原则。为此,我们在指导设计时采取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单独指导的方法。教师的指导侧重引导和启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3.4小组模式下课程设计的考核

(1) 考核内容

我校VB课程设计的考核形式由三部分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分别占总成绩的10%、20%和70%。

自我评价部分主要让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收获;小组评价主要考查该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协作精神和对本组课程设计的贡献;教师评价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评定: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程序的效果和课程设计的态度,分别占教师评价的60%、30%、10%。

(2) 考核模式

为了保证教师评价的客观公正,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分两步进行,先分组考核,再个别考核。首先由学生分组展示课程设计报告和程序,评出优秀的课程设计报告和程序,然后有针对性地给每个小组设计5个问题,对同一组的学生进行个别考查,根据各个学生的答辩情况分别评定。

3.5小组模式下课程设计的交流

(1) 小组交流

完成课程设计之后,每小组安排一次经验交流会。让每位同学回顾课程设计的构思,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课程设计的得失。交流不拘形式,各位同学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推选出本组代表到班级进行交流。

(2) 班级交流

安排一次班级课程设计经验交流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课程设计完成情况,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对本次课程设计进行综合评定。通过交流,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同学们的思维方式,促进开放的学习理念。

4结束语

同样课程不同专业的课程设计会有不同的要求,同样课程同样专业不同学校也会有不同的课程设计理念。但是,不断探讨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则是每位教师必须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联系本校实际,互相借鉴,不断创新,才能使课程设计达到更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娟琴, 何钦铭.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材建设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 (14).

[2] 胡国强. 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J]. 焦作大学学报,2002, (01).

[3] 王廷山. 关于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07, (02).

作者简介

范士喜,北京印刷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

通信地址:北京市 大兴区 北京印刷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102600

电子邮件:

电话:010-60261444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法设计 下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