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非智力因素培养之探索

时间:2022-04-06 08:38:09

思想品德课非智力因素培养之探索

人的智力差别不大,真正起决定因素的是,是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动机、兴趣、意志和情感等。因此,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那如何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呢?笔者谈如下一些粗浅看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内驱力

教育心理学说过“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远景性目标使同学们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而近景性目标则起着更为具体的的推动作用。如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给学习活动以更大的动力。因此,我常教育学生“现在读好书,上好的学校,将来找到好的工作,找到好的对象,过上幸福生活”。这样,就把远近目标、大小道理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同时,可通过对伟大祖国的了解,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展览会、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等等,并写观后感或调查报告;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祖国之最”、举办“爱我中华”的知识竞赛。这样,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既易于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之火,收到教育感化之效,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在动力。

二、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品德课内容本来就有点抽象,又受到许多来自社会偏见的消极影响,同学们往往积极性不高,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很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方法上可以多种多样,如,可结合书本内容选用一些谚言、成语、格言或有趣的故事寓言,采用幻灯片、挂图、音频视频资料、形象的比喻或恰当的语言;可以新颖的方式开头,以奇闻入题,以疑问导入,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联系时政热点以及学生身边的例子,恰当地比喻,把知识点通俗化、生活化。如,在学习“勇于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我把它比喻成“巧克力”等等,这样,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与记忆;可适当地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说明问题,如,用谚语、诗歌和成语等,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可运用典型案例,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的心理期待等等,这些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学是一种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它包含着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活动过程。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由师生双方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相互作用的动态心理过程,师生双方的意志、知识、情感、能力和品质是活动过程中变化发展的动态因素。”这种动态因素最容易使同学们产生能动、自觉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才落实到行动上。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对同学们进行师生平等教育,帮助同学们树立自信心,克服对教师的畏惧感,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投入到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去。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上,上好每一堂课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常有学生说,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上课时,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怎么办呢?要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可采用课前三分钟的时事播报、时政热点讲评,或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可变讲台授课为在学生中间上课,时而在学生中间走走,缩短师生间的时空距离,使师生融为一体。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注重课内,而且课外也是很重要的。如,课外时,可常到学生教室、食堂、寝室和操场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可多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增进感情,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四、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利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伟人故事或英雄事迹,教育学生养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奋发图强的意志。

首先,要注意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作业、讨论和辅导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只有具备独立意识,才能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次,要注意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信心,特别是后进生的自信心。事实上,后进生主要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较缺乏,而非他们的智力低下。我们应注意到,被人尊重是学生情感最基本的需要,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呵护、尊重和赞许。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绝不可当众批评或讽刺、挖苦或打击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我们更应关注他们,及时帮助其获得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并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加以引导、激励和表扬,就会让他们充满信心,产生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更加努力,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坚韧意志的培养。

五、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学习“社会负责”这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当志愿者;在学习“关爱自然、关爱人类”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完成如下的调查任务:“调查泉州北渠的污染情况,并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提出治理方案”。通过对泉州北渠的实地调查,让学生接触了自然界,形成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的自然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增强了关爱自然的情感,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受益匪浅,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内外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人,从而让学生达到会学、会思和会做,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展学生智力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的良好愿望,也是今后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要发展学生智力,必须重视抓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脑力劳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更要依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指导 下一篇:高中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