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研究

时间:2022-04-06 11:51:50

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研究

摘 要: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技能。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任务驱动 合作学习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和更新快的特点,以知识积累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宜运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因此改革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构建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当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已成为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变革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目前比较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特点的任务驱动教学中整合合作学习的理论,利用合作学习优化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技能。

一、“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施流程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教学,基本可以采用以下流程。

1.全班教学。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要时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知识铺垫的内容讲授。

2.分配任务。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各小组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优秀目标,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3.进行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时,讨论的效果会比较理想。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先备知识、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4.小组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及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两类,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担任的。

5.小组报告和师生讨论。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6.小组学习成就表扬。表扬学习成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对于个别学生的表扬,可以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等具体说明。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挑选出几个同学的作品(尤其注意那些采用与教学实例不同的思路和方式制作的成果),对他们的设计成果进行展示,以鼓励创新。

7.鉴定评价。学习效果评价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帮助学生归纳与总结。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对各小组在合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定,并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定、广播作品、海报张贴、网页公布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教学实施建议

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优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

(1)要明确教学目标,使任务具有典型性。

(2)要创设学习情境,使任务具有情境。

(3)要遵循渐进式原则,使任务具有科学性。

(4)要符合实际情况,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5)要关注个别差异,使任务具有层次性。

(6)要注重知识联系,使任务具有连贯性。

(7)要制定评价指标,使任务具有协作性。

2.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表。

(2)形成性评价:以课堂习题的形式对每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评价。

(3)档案袋评价:以探究作业为课后作业巩固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把它收录在信息技术学习档案袋里。

3.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训练合作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与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专门练习合作技能,又可以将这项训练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一同进行。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精确的过程。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教学,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技能。

1.有利于促成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仅要“授人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比较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

2.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

[2]袁庆飞.任务驱动法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3]王丽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上一篇:新课程引领体育教学发生巨大的转变 下一篇: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基本要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