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婚制度下的家庭分析

时间:2022-04-06 05:17:19

走婚制度下的家庭分析

【摘要】文章以在泸沽湖地区的所见所闻为基本材料,以关于走婚制度的已有研究为参考,对走婚制度下存在的两种家庭形式的功能做出了简要的分析,进而提出在走婚制度下的家庭结构中两种家庭形式所处的地位。

【关键词】走婚制度,走婚家庭,所属家庭

一、相关概念释义

在走婚制度下,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家庭”:一种是男女双方成长生活的家庭,即自己的母亲的家庭;另一种形式的“家庭”则是由男女双方及其子女构成的家庭。在文章中,前一种家庭称为“所属家庭”,后一种家庭称为“走婚家庭”。本文将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更好的分析走婚制度下的家庭。

二、家庭功能分析

家庭的主要功能为社会化、情感支持与彼此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下面来仔细看一下家庭的这四种功能在走婚制度下的体现。

(一)社会化。社会学上一般认为社会化始于家庭。在家里孩子们学会认识他们是谁,他们能够和应该期望在生活中得到什么,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等等。在许多方面,家庭都是承担社会化任务的理想场所。他是一个小群体,在这里群体成员享有很多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孩子们的进展情况能得到密切的关注,其行为可以得到必要的调整。进一步说,家长通过很强的动力去教育他们的后代。把孩子看作是他们生物体和社会体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上也就投入了很多情感。与结婚制度下的家庭不同,在走婚制度下,子女社会化的任务并不是尤其父母共同承担的,而是在自己的所属家庭完成。同时承担孩子社会化责任的并不仅仅是孩子的母亲,还包括所属家庭里的其他亲属,而孩子的父亲并不承担这一责任。

(二)情感与陪伴。家庭的第二个主要功能就是为其成员提供爱与感情。在结婚制度下,尽管单身男子与单身女子保持活跃的婚外性生活日益为社会所接受了,但是由于家庭是现代社会中情感和陪伴关系中不多的几个来源之一,所以人群中仍有很高的结婚率。而且,正因为感情和陪伴关系变得如此重要,因此即使家庭的其它功能都仍能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但是当配偶的某一方的感情需要不能在家庭内部得到满足时,家庭就有可能破裂。从这个意义上说,提供感情和陪伴关系已成为现代家庭的核心功能。

而走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所属家庭里, 是由男子走婚来维持男女双方性关系而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的花楼中,第二天早晨之前要离开花楼回到自己的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走婚家庭中男女双方主要靠爱情而不是亲情维持,走婚家庭给男女双方提供的更多的是爱,而较少提供其他的情感支持,男女双方获得的情感支持更多地来自于自己的所属家庭。

(三)性规则。虽然全世界的性观念多种多样,但没有一个社会将有关性的事情完全看成是个人的事。社会对如此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怀孕的可能性。因为孩子需要得到多方面的照顾,所以最好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旦一个婴儿出生,他的生身父母或受命父母都有责任为他提供食品、居所和爱。规范的制度化,其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证儿童获得良好的照顾和代际之间的平稳过渡。结果,大多数社会就强烈提倡婚内生育而不是非婚生育。

合法性的社会压力同样有助于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当的社会地位。这意味着孩子所继承的或先赋的社会地位不会或几乎不会模糊不清。合法生育授予每个孩子明确的宗教、伦理、阶级身份,同时在父母双方的扩大家庭里,子女也同样具有明确的地位。而非婚生育的子女,其社会地位通常就不太明确,这就导致了如何对待这个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实质性的含混。

走婚制度与结婚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都是性规则。与很多人对走婚制度的理解不同,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乱婚、群婚制,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严禁走婚;不能同时结交多个阿肖;男女双方有好感才可走婚;感情破裂标志走婚关系的结束;若女方有小孩,走婚关系就稳定下来。

摩梭人成年之后,男女双方感情不合,在没有孩子之前更换“阿夏”、“阿注”是常有的事,而有了孩子之后,就不可轻易更换了。虽然孩子的亲生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形同陌生人,彼此间也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孩子的“阿哒”,即亲生父亲,要为孩子举行仪式——敬祖宗并请邻居老妈妈吃饭——让乡亲们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可见走婚制度作为一种性规则,同样十分重视孩子的权利和社会地位。

(四)经济合作。家庭被经常部分地定义为一群人为追求经济目的而合作所形成的经济单位。在乡土农业社会,家庭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生产的主要单位。这些社会里的家庭通常从事农业生产或家庭手工业,如制陶、针织等。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生产性工业在家庭之外进行,但是,家庭仍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单位。然而家庭的主要经济行为已由生产转为了消费。以家庭为单位,他们进行着最主要的购买消费,如购买房屋、汽车、电视等。走婚家庭维系关系的要素是爱情,没有任何经济联系,他们既不共同生产也不共同消费,他们的结合并不是以谋生为目的,离异也不会危及谁的生存,经济再富裕也不会为彼此结合稳固构建可靠的基础。

经济合作主要发生在所属家庭中,财产为家庭共有,男女老幼共同享用,由老祖母掌管。摩梭人的农业生并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保存着古老的“共耕共食”制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摩梭人的经济活动扩展到商业领域,这一领域的经营以所属家庭为单位。据当地人介绍,在生产中,每日由老祖母给家中的每个人分配工作,晚上所有人将今日所得交给祖母,同时他们的衣食住行有家里统一提供。

三、结论。综上所述,在走婚在制度下,所属家庭,而不是走婚家庭,完成了功能主义视角下家庭的主要功能, 无论是孩子的社会化、 情感支持的获得还是经济活动的进行都是以所属家庭为主体的。 由此可见,与结婚制度下核心家庭起主导作用不同,在走婚制度下,所属家庭处于核心位置,而走婚家庭功能则较为简单。

参考文献:

[1]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98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3]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研究 下一篇:浅谈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