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及护理

时间:2022-04-05 05:44:2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康复训练及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18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5分,功能评分平均83分。结论:良好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可加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恢复髋关节的活动功能,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训练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41

随着外科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髋关节病变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但如果只把关节功能恢复寄托在手术技术上,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手术应有的疗效。笔者所在医院自2001年以来,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制定了康复训练护理程序,目的在于通过早期训练护理,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1年3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施行18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双髋关节同时置换13例,单侧髋关节置换170例,患者年龄53~79岁,平均63岁。术前诊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合并髋关节退变性关节炎99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7例,股骨颈骨折57例,平均病程9.5年。随访6个月~3年,Harris评分为78~93分,平均86分;功能评分74~94分,平均85分。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本组大多数患者为中老年人,且有较长的病史,术前都接受过程度不同的保守或有限的手术治疗。长期不断的病痛折磨使患者不得不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关节置换上。但由于对手术方式、预后不了解,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因而术前出现恐惧、忧虑、紧张等不稳定情绪。也有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盲目乐观、期望值过高,对术前、术后积极主动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针对上述心理状态,笔者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及文化程度,采用口述、图片或影像资料等形式协助医生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手术的方法、过程、优点及疗效,介绍以往手术成功的经验,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术前指导长期的髋关节病变常伴有下肢肌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肌力减退,这对维持置换后的髋关节稳定和功能是不利的。因此术前尽可能恢复股四头肌的肌力至关重要。术前教会并督促患者加强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直腿抬高以及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也为术后的康复训练奠定了基础。要求功能锻炼每5 min 1组,每天完成5~10组,并教会患者如何使用助行器帮助行走。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常规护理去枕平卧,患肢抬高15°,外展10°~15°。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减少关节积血(液),是预防髋关节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护士在引流管护理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经常捏挤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引流管一般在术后24~48 h内拔除。

2.2.2预防深静脉栓塞严密观察肢体是否肿胀、皮肤温度及有无浅静脉曲张等情况;抬高患肢,定时做踝、膝关节的被动活动4次/d,10 min/次。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TED长筒袜)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淤滞的有效方法,必要时可适当使用低分子量肝素药物,以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

3术后康复训练

为防止和治疗关节活动障碍,早期康复锻炼很重要。患肢肌肉收缩可促进肢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粘连与关节外肌肉粘连、挛缩、消除肿胀、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1]。

3.1手术当天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髂腰肌和臀肌等长收缩锻炼,10~20 min/次,从被动到主动。维持关节功能位。

3.2术后第1~3 d对患肢做由足到大腿的按摩,每2 h按摩10 min;屈伸踝、膝关节,每1 h活动1 min,交替进行。主动练习做患侧踝、膝关节背屈伸活动,每隔1 h 10次,每个动作持续3 s;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持续10 s,10次为1组,每天10组。

3.3术后第4~7 d本阶段可继续前3天的练习,增加以下练习:(1)患肢做直腿抬高运动,不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 s左右的滞空时间;(2)患肢伸直外展30°~45°;(3)利用膝关节CPM机练习屈髋逐渐至60°,3~4次/d,30 min/次。

3.4术后第8~28 d(1)患者卧床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可在骨科床上通过Thomas架的滑轮,用吊带一端托住患侧小腿,另一端由患者控制,通过助力运动完成直腿抬高运动,要求患者尽量抬高患肢并保持高度,并逐渐减少手的帮助向主动完成这一运动过渡。(2)进一步加强患肢直腿抬高练习,抬30°即可,保证膝关节伸直,坚持5~7 s,每天练习3~4组,每组30次。(3)扶栏健肢支撑,患肢不负重状态下屈髋外展,坚持5~7 s,每天3~4组,每组30次,逐渐屈曲增大至60°~70°。(4)安装骨水泥型假体的患者,在陪护人员指导下扶助行器练习平路行走,髋关节部分负重,负重约5~10 kg,每天练习3~4次,10~20 min/次。

3.5术后第30~60 d重点进一步加强第3周的效果,增加患肢活动范围、负重能力以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可在轻度倾斜坡面上独立行走。独立完成穿鞋、袜、裤等日常生活动作。除了屈髋功能训练之外,还得注意后伸髋关节的功能训练。上下楼梯活动,早期主要依靠拄拐上下,健腿支撑,患肢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要求健肢先上,患肢先下,待患者适应后脱离拐杖。

4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老年人治疗髋部疾患,重建髋关节功能最常见的手段之一[2]。近几年来,一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常由于术后康复护理训练不当,而导致功能不能良好恢复,严重者还可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下肢深静脉栓塞、废用性骨质疏松、人工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表现。因此,术后康复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并做好手术前后指导。研究证明,CPM有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避免静脉血栓发生,消除关节粘连,改善关节活动角度[3],缩短康复时间。增加股四头肌、髂腰肌及臀肌肌力能够增强关节稳定性,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每日训练前询问患者情况,有无局部不适,训练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不引起患者不适为宜。笔者所在医院安装骨水泥型假体的患者经过一系列系统的训练,9 d内均可下床活动,术后两周出院,出院时均可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功能锻炼期间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陈维珍,杨桂莲.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9):709.

[2] 朱通伯,戴尅戎.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43.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93.

(收稿日期:2012-02-27)(本文编辑:李嫚)

上一篇:30例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 下一篇:未婚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