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例高血压脑出血CT检查分析

时间:2022-10-20 11:05:00

208例高血压脑出血CT检查分析

【摘要】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特征,有效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笔者所在医院1997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208例脑出血患者,均进行CT扫描。结果:死亡77例,占37.01%,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应结合临床症状及CT结果综合诊断,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及早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CT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48

脑出血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突然,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据有关文献报道,近年来脑出血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同时有向年轻化发展的倾向。防治高血压病,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是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首要职责。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3年内收治的20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转归及预后情况。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8例,其中男116例,女92例,男:女=1.26:1,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扫描诊断。高发年龄组(49~69岁)死亡82例,占39.42%。208例患者中,发现既往已患高血压者109例,占52.4%;有高血压家族史者18例,占8.6%,其中有脑卒中发作史者10例,占40.8%;有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发作史者8例,占3.85%。无高血压病史者99例,占47.59%。

1.2检查方法采用CT扫描机(NDMCT-C3000)平扫,曝光条件:120 kV,300 mA,采集矩阵512×512,Fov:220 mm,以上眶耳线(SML)为基线常规向头顶连续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10 mm,个别感兴趣区域为5 mm,同时用软组织窗及骨窗。

1.3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降温、预防感染及其他对症处理。

2结果

2.1起病方式(1)起病突然,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多表现为突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血压多升高[1]。在轻微活动中发病121例,占57.16%;剧烈活动中发病15例,占7.21%;安静或睡眠中发病14例,占6.73%;说不清发病原因者58例,占27.88%。3 h内出现典型症状、体征者126例,占60.57%;3 h以后逐渐出现典型症状、体征者82例,占39.42%。(2)有前驱症状者128例,占61.53;前驱症状中,头痛、呕吐为89例,占42.78,其他39例为肢体功能障碍或麻木、烦躁、语言障碍等。无前驱症状者80例,占38.46%。从出现前驱症状至发病间隔时间在24 h以内者79例,占37.98%;超过24 h以上者10例,占4.8%。

2.2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病后检查出有高血压病者193例,占92.30%;其中血压持续在180/100 mm Hg以上者155例,占74.51%;在250/110 mm Hg以上者33例,占16.1%。发病后24 h内体温达38.5 ℃以上者共32例,最高为41 ℃。意识不清者共133例,其中深昏迷48例,浅昏迷59例,嗜睡状态26例。

2.3CT影像特征由2名有一定经验的影像医师共同阅片记录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周围水肿及血肿是否破入脑室等。并用多田法测量公式测算出血量。出血部位:基底节123例,占59.13%,出血量35~75 ml,平均54.1 ml;丘脑42例,占20.19%,出血量15~40 ml,平均26 ml;脑叶29例,占13.94%,出量30~83 ml,平均49 ml;小脑出血8例,占4.76%;脑干出血6例,占2.88%。血肿破入脑室59例,占28.36%;中线结构移位76例,移位2~15 mm,平均5.4 mm。血肿形态:近似球形131,占62.9%,不规则形32例,占15.38%,肾形45例,占21.6%。

2.4转归208例患者中,好转131例,占62.98%;出现肢体功能障碍123例,占93.89%;死亡77例,病死率37.01%;发病后24 h内死亡者36例,占43.9%;24~72 h内死亡者27例,占32.9%;3 d~1周内死亡者17例,占20.73%;1周以上死亡2例,占2.43%。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自发性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也称高血压脑出血[1]。临床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2]。是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病死率占脑血管病首位[3]。该组统计中死亡率为37.98%,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发病后经检查发现血压增高者占92.3%;发病前患者知晓已患有高血压病者,只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52.4%;而多达47.6%的患者在发生脑出血之前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高血压病,这部分患者没有采取控制高血压的任何措施,是发生高血压脑出血的最危险因素。发病的方式以在活动中发病居多,占57.16%。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有密切相关性。出血量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脑出血的救治中,可依据出血量的多少选择最佳治疗策略[3]。

出血量的增多、血肿周围水肿可加剧颅高压表现,最终均对环池和脑干的改变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根据脑出血后临床颅内高压的发展趋势以及CT扫描环池、脑干的形态和密度变化进行预后估计更可靠[4]。高血压脑出血在我国约占全部脑出血的50%左右,其中约70%发生在基底节区[5]。内囊严重受压或截断者预后不良[6]。脑出血时,意识障碍者较闭塞性血管病既多又严重,占63.94%,在鉴别诊断时值得注意;呕吐占42.78%,颅内压高往往直接表现为呕吐,因此,在临床用以判断颅内压增高具有一定的价值;另外,观察瞳孔变化为判断脑疝形成的重要征象之一,双侧瞳孔不等大,一般情况是沟回疝发生的征兆。在本组患者中,确诊为沟回疝者6例,均有双侧瞳孔不等征象。可根据中线结构移位情况诊断大脑镰下疝,根据脑基底池受压闭塞和脑基底部结构模糊诊断小脑幕疝[3]。所有死亡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疝形成。本组有6例脑干出血(2.88%)患者全部死亡,其中2例合并中脑出血,小脑出血8例(4.76%),2例为单纯小脑出血。丘脑出血生存状况及预后通常良好,脑干出血预后不良[2]。脑出血急性期(24~72 h)脑水肿是导致病情变化的最危险因素。急性期过后,呼吸道感染就逐渐上升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急性期过后的患者加强抗感染措施可有效降低后期死亡率。

螺旋CT扫描是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其原因是扫描时间短,成像速度快。对临床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7]。经治疗脑出血存活的患者中,有93.89%出现肢体瘫痪,剩余6%的患者也有轻度肢体功能障碍。

加强对高血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高血压脑出血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认识。早知、早治、规范、有效地控制血压是降低脑出血发病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而正确选择脑出血的治疗策略,加强临床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可降低死亡率。及早进行康复治疗及功能锻炼,可以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0.

[2] 周剑,周楠,候欣怡,等.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与临床预兵种的前瞻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3.

[3] 李松年,唐光键.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79,1270.

[4] 周桂林.脑出血的CT诊断[J].海南医学,2009,20(11):115.

[5] 张洪,柳建,陶建坤,等.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CT分级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12):203.

[6]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23.

[7] 杨建昆.CT诊断应用于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09,30(l2):157

(收稿日期:2012-02-28)(本文编辑:李嫚)

上一篇:上海市虹口区外环境霍乱弧菌监测分析 下一篇:肇庆市2008-无偿献血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