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在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05 03:40:14

浅谈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在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日益凸显,如何教学才能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弊端?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积极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信息技术在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学生魅力

一、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实行能力本位化的课程标准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掌握三个相互依存、有机联系的本领:一要学会独立地制订计划,这是一种预测性、诊断性的工作训练;二要学会独立地实施计划,这是一种过程性、形成性的工作训练;三要学会独立地评估计划,这是一种总结性、反馈性的工作训练。

电焊新的课程标准围绕掌握本专业职业能力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内容。根据本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引入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本课程的结构,坚持以创设“真实的生产情境”为特征进行教学环境建设。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典型焊接接头”为载体、“常规电弧焊方法实施焊接”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增强其职业能力拓展的后劲,满足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构建行动导向的项目课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熟练掌握常规电弧焊方法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常规电弧焊方法焊接工艺的制定与实施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设计,信息化元素助力课堂教学

1.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学讲授设计

在电焊实训传统教学设计中的主体是教师,活动设计多以教师现场讲授、示范演示、学生独立练习为主。在传统教学演示中,基本上教师在示范演示,学生在教师周围围观观看,距离较远的学生看不到,需要再单个请教师示范。为此,我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进行设计。学生刚进入上课状态时是最难进入学习状态的,为了吸引学生,采用视频诱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堂来引出本节课的任务。针对学习任务,我制作了本堂课“微课”发给学生学习,学生按照分组,观看微课,讨论任务书,通过小组合作法来进行学习,最终确定制作过程。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操作的形式。

2.导学任务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技能为主线,将焊接技术和简明的工艺理论相应地结合在一起。我设计了学生导学的学习任务书,首先标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使学生一打开教材就知道要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其后,“任务、图纸、技术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相关理论知识”等都明确标出,用以指导学生技能技巧的形成;“形成性测试”则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最后的目标测试则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检验的标准。这种模块式的学习和测试让学生有了一个短期可追求的目标,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和测试,就上了一个台阶,向目标模块迈进了一步,既分享了学习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同时还会增强自信,为下一个模块的学习带来动力。

3.多元归纳评价并重,展示学生魅力

项目完成了,学生需要将自己完成的作品拍成照片,学生通过多媒体这一信息化手段对自己以及组员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在项目评价环节中,我主要通过网络问卷星制作项目评价表,学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互评互测,通过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相互监督。学生提交测试后,教师结合学生自评和课堂表现对学生项目做出综合评价。

4.变革作业形式,让学生在观察和探究中获取知识

新的教学模式,须有相应的作业形式与之相对应,以便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巩固消化。预习及课后作业我会提前在学生的QQ群中。例如,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是一份单选试卷,利用问卷星样表中的调查试卷的样表模板,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设计到知识要点,生产实际涉及的技能要点设计成单项选择的方式,学生课下就可以通过手机扫二维码的方式实现预习作业。课后作业则是设计了一张图表。在这张图表中,我假设了九种焊接条件,每种焊接条件下有若干个结果选项,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这张图表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在技能练习中对焊接现象的观察,逐一理解并归纳出不同焊接条件对焊接质量的影响。技能和理论相互渗透,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面对现代新型的职业教育,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资源共享环境中去寻求资源共享,同时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

参考文献:

刘其中,熊远智,朱康良.对焊工技师培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10(01):76.

上一篇:让小学英语与生活同行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