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噻唑磷颗粒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药效研究

时间:2022-04-05 12:20:35

10%噻唑磷颗粒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药效研究

摘要 进行10%噻唑磷颗粒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10%噻唑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有较好的效果,持效期较长,推荐用量22.5~30.0 kg/hm2。

关键词 10%噻唑磷颗粒剂;黄瓜根结线虫;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27-01

黄瓜是人们喜爱的蔬菜之一,在各地广泛种植,西安地区也不例外。但近年来,由于受黄瓜根结线虫的危害,在根部形成瘤状根结,使黄瓜根系受到破坏,影响根系对水分的吸收,造成植株生长缓慢,主要以南方根结线虫(M. incognita)为侵染危害优势种群[1]。同时,由于线虫在黄瓜根部造成伤口,对病原菌侵入十分有利,使黄瓜枯萎病等土传病害发生加重,严重影响了黄瓜的产量与品质[2]。为了减少黄瓜根结线虫造成的危害,研究10%噻唑磷颗粒剂、5%克线丹颗粒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西安市长安区砲里街办大棚内进行,土壤为黑油土,肥力中等,pH值7.8。2011年7月25日播种,8月20日以黑籽南瓜作为砧木进行嫁接,9月3日移栽。移栽前基施有机肥15 t/hm2、复合肥750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10%噻唑磷颗粒剂(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生产,市购)、5%克线丹颗粒剂(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市购)。供试黄瓜品种:津优3号。防治对象: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

1.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所用药剂及其剂量不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10%噻唑磷颗粒剂15 kg/hm2(A)、22.5 kg/hm2(B)、30.0 kg/hm2(C),5%克线丹颗粒剂150 kg/hm2(D),以空白作对照(CK)。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0 m2。

1.4 施药及调查方法

10%噻唑磷颗粒剂、5%克线丹颗粒剂在定植前一天分别拌细土撒于畦面,然后翻耕20 cm深,使药剂和土壤充分混匀。各处理每小区用药量按试验设计剂量折算。施药前及药后30、60 d分别在每小区定点、定量、定深(5~15 cm)用取土器取土样。每小区共取10点,各点土样混合均匀后,取100 g土,采用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在体视解剖镜下计数根结线虫幼虫的虫口密度,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3-4]。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k0、pt0分别为药前对照及处理区活虫数;ck1、pt1分别为药后对照及处理区活虫数。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10%噻唑磷颗粒剂对土壤中根结线虫幼虫有较好的防效。施药后30 d,处理A、B、C的土壤中根结线虫幼虫数量均有明显降低,虫口减退率分别75.71%、87.78%、91.90%;施药后60 d,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4.17%、76.31%、86.15%,较药后30 d防效略有降低,但处理B、C防效仍在80%以上[5-6]。处理D的土壤中根结线虫药后30 d和60 d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1.23%、58.10%,低于处理A、B、C的防效。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用10%噻唑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有较好的效果,持效期较长,药后60 d对幼虫防效仍在70%以上,剂量为22.5、30.0 kg/hm2的处理防效均在80%以上,且未出现任何药害现象。在生产上推荐使用10%噻唑磷颗粒剂22.5~30.0 kg/hm2控制黄瓜根结线虫的危害[7-8]。

4 参考文献

[1] 毛琦,张荣,张小艳,等.陕西省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的种类鉴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35-138.

[2] 丁建成,王振荣,胡宏云,等.黄瓜线虫病防治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32,225.

[3] 刘维志,刘晔,周国梁,等.植物线虫学研究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黄国洋.农药试验技术与评价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83-184.

[5] 刘洋,段玉玺.4种杀线虫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11(1):94-96,111.

[6] 朱金文,郑经武,洪文英,等.10%噻唑磷颗粒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J].植物保护,2004(3):82-83.

[7] 李瑞峰,王振玉,冷雪玲.春季黄瓜常见病虫害危害症状与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2013(4):34.

[8] 纪艳波.黄瓜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9):67.

上一篇:4种杀菌剂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研究 下一篇:棉花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