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ESP研究10年综述

时间:2022-05-21 11:15:27

国内ESP研究10年综述

摘要:本文根据从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发表于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的38篇论文总结分析在过去十年(2002―2012年)中国内ESP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的研究学者、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试图厘清ESP研究中的一些主要概念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ESP 特殊用途英语 研究综述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全球各国的经济、科技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科技与商业成为主导和统一世界的两大力量,这就产生了一门通用语言要求。而且由于美国在二战之后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巨大影响,英语渐渐成了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而英语的学习动机,由过去被看作是完整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转变到与学生的需求紧密联系,这一转变形成了对英语教学的一大冲击。为了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要求的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目标,特殊用途英语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在英语国家全面形成。

一般学者认为,国外ESP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阶段、修辞或篇章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技能策略分析(Skill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和以学习为中心(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五个阶段(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1987)。国内的ESP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ESP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理论、概念的介绍与引进;90年代是国内ESP研究的发展期。最近10年是国内ESP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一个标志性事件则是2010年1月份国内第一本ESP研究专刊《中国ESP研究》创刊。

1 国内ESP研究10年综述

在最近10年当中,国内ESP研究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来看,与前20多年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ESP研究文章数量显著增多,研究内容也更为广阔,研究成果更加丰富。本文作者以ESP、特殊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了国内11大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外国语文,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研究,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共得论文38篇。综合来看,目前国内ESP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 ESP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更加准确

首先从对ESP内涵认识来看,早期的研究者通常把ESP看作是具有某种特别语法、词汇和句法特征的,有别于普通英语(General English)的语言变体。而现在对于什么是ESP这一问题,我国外语学界一般采用蔡基刚的提法: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顾名思义,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这一定义强调了ESP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与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紧密相关,其特殊之处即在于目的的特殊性。而一些学者强调ESP作为一种语言教学的途径,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另外值得一提的研究是都建颖对专门用途英语(ESP)与一般用途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与专业英语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的分析。他认为:专业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分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范畴,因此并非一组对立的概念,二者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专门用途英语侧重对使用语言的特定人群的研究,而专业英语则强调某一专业(学术)领域的语言特征。而此前一般学者将专业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ESP)等同起来。

1.2 ESP的研究范围不断延伸、新理念不断涌现

在最近10年当中,ESP的研究范围不断延伸,并有走向交叉学科研究的趋势,同时新的理念也在不断涌现。具体而言,早期的语义分析(register analysis),句法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等虽然仍有学者在进行研究,但在本文作者收集的38篇文章当中有14篇涉及ESP教学,特别是ESP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学方面;有7篇谈到ESP课程与基础英语或者大学英语课程的关系、地位问题;有4篇文章涉及ESP与英语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有3篇涉及ESP课程评估;2篇与ESP教师教育有关;有1篇以经贸英语为例分析ESP的语域特征;最后一篇谈到ESP课程的设计问题。

可以看到,在所有这些文章当中以研究ESP教学的文章最多,这也是ESP研究新理念提出的比较多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国学者基本摆脱了对国外ESP研究的依赖,其研究的内容、方法、理论都有新的发展,有鲜明的中国特征。任荣政、丁年青提出“六何分析法”对非英语专业开展教学所涉及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具体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英语教学实际作必要的阐释。此外,基于内容的教学模式(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也在最近两年被引入到ESP教学当中,具体研究了CBI模式下的ESP教学应该如何进行,CBI和ESP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出路等问题。顾忆华认为ESP可借鉴应用CBI的教学模式,建构辅助式主题教学模式,使ESP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马俊波试图把案例教学法和图式理论引入到ESP阅读网络教学当中。王美玲从微观角度探讨了电子邮件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何文贤则从语言的经济属性方面来探讨ESP教学模式与实践,这是一个探讨ESP教学模式独特的视角。张晓芬探讨了“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下ESP教学的有效性。这些研究丰富了我国ESP研究的内容,拓展了ESP研究的新领域。

教师教育也是我国ESP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38篇文章中仅有2篇文章涉及这一课题。如朱万忠、韩萍在《外语界》撰文指出:有必要建立一个专业英语师资培训课程,参加培训的对象应是有较好英语基础的专业教师,而非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英语教师。根据培训学员的实际需求,该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语言提高部分和教学研究部分。陈冰冰在《外语教学》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的文章,探讨了ESP师资培养模式设计总体理论架构,建立了ESP教师培养基础模式。要保证ESP教学的效果,如其他任何教学方法途径一样,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 国内ESP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过去10年以来国内ESP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目前国内ESP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证性研究的数量不断上升,但比例偏低

根据高一虹等的研究,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57%,其中包括39%的量的研究和18%的质的研究),思辨性研究为辅(43%)。由于思辨性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一再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但从统计的结果来看比例依然偏低,在38篇文章当中只有12篇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比例仅为31.58%。因此,国内ESP研究发展有赖于更多地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或思辨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方法。

2.2 ESP教师教育研究数量少,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指导

ESP教师是ESP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从论文检索结果来看,探讨ESP教师教育论文成果是比较少的,这与ESP教师在整个ESP教学中的地位并不相符。在实践当中,很多ESP教师并没有机会接受专业ESP英语教学的培训,因此可能导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根据韩萍、朱万忠等人的调查,由于ESP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他们自身语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语言教学经验,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翻译+阅读”,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完全与ESP强调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由于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和ESP教学之于EGP的特殊性也难以胜任。

2.3 ESP课程的地位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ESP课程在我国现阶段的课程实践当中,基本上是以专业英语课程的形式出现的,特别是在普通本科院校和三本院校,甚至一些知名大学里面。这种形式的ESP课程首先没有对本课程在学生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做出明确的规定,甚至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特别是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目标。其次是在与高中英语、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问题上,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蔡基刚提出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而他在2011年、2012年又分别提出对于绝大部分在高中已达到毕业水平七级到八级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科英语继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或者我国大学新生完全可以跳过基础英语,直接开始学术英语的学习。黄萍提出,既然不断重复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陡然下降,那么大学英语走向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并存的路线不失为一个可考虑的选择。可见,ESP课程在学生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衔接的问题上,与大学英语、英语专业课程关系与地位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2.4 ESP课程缺乏系统设计

Ralph W. Tyler在其经典课程论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提出一门课程至少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经验的有效性评估,以此为标准判断目前国内ESP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课程目标来看,大多数以专业英语形式出现的ESP课程缺乏语言能力方面的目标,而且由于涉及的众多职业,如何为这些不同ESP课程设定目标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其次,从学习经验的选择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王蓓蕾对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显示: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没有发言权;教材几乎全是由ESP教师在课前选定的,他们有的是沿用前任ESP教师所用的教材,有的则是自行决定。教材有原版引进的、改编自文献或期刊的,也有从网上直接下载的。那么这些教材是否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实践教学目标所隐含的行为,是否能在从事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感,是否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等问题就值得商榷。最后,在学习经验的有效性评估即教学评估方面,在所选择的论文当中也仅有2篇文章涉及此研究课题,唐雄英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的概念,探讨了专门用途英语测试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的问题,并分析了此类测试的标准。陈雪翎讨论了商务英语考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由此可见,此课题研究一方面是成果数量少,另一方面也没有涉及测试手段的选择、测试反馈结果如何应用等问题。

总之,对ESP课程开发设计来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均还存争议,还可以做更为深入的探究。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ESP研究在最近10年当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外语界对ESP研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实践当中也越来越受到各类大学的重视,特别是在一些高职类院校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可以说高职类院校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在商业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广告英语等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方面做了很多实证性研究,这些研究的实践性、借鉴性比较强,他们是近10年当中ESP研究的主力军;而蔡基刚、黄萍、刘法公等教授的研究前瞻性、理论性比较强,引领了我国ESP研究的方向。当然在外语教学中普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并没有结束,对于ESP的研究在理论认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也有必要进一步地深入,特别是ESP教学理念与其他教学理念的结合方面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and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上海:外语界,2004,(2):23-27.

[3]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西安:外语教学,2011,32(5):35-38.

[4]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上海: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5.

[5]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西安:外语教学,2012,33(3):47-50.

[6]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西安:外语教学,2005,26(3):75-78.

[7]陈雪翎.商务英语考试的理论问题探索[J].哈尔滨:外语学刊,2010,(6):89-92.

[8]都建颖.专门用途英语的批判性探索――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几个概念问题与争议[J].重庆:外国语文,2011,27(2):122-127.

[9]段平,顾维萍.我国大学ESP教学的发展方向探讨[J].上海:外语界,2006,(4):36-40.

[10]顾忆华.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探讨[J].重庆:外国语文,2011,27(5):134-137.

[11]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母模式[J].上海:外语界,2003,(2):24-33.

[12]何文贤.语言的经济属性与ESP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28-32.

[13]黄萍,郭峰.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EGP还是ESP?――国际物流服务话语能力的需求分析实证研究[J].南京:外语研究,2011,(5):22-26.

[14]廖光蓉.语言简洁性的词概念框架基础――以经贸英语为例[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12-15.

[15]马俊波.案例教学和图式理论在ESP阅读网络课件中的综合运用[J].上海:外语电化教学,2005,(101):18-22.

[16]梁雪松,陈黎峰,陆莺.英语专业ESP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外语界,2006,(4):30-36.

[17]刘森林.国际商务谈判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探讨[J].西安:外语教学,2005,26(5):30-34.

[18]南佐民.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从专门用途英语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谈起[J].上海:外语界,2005,(5):42-45.

[19]任荣政,丁年青.ESP教学“5W1H”要素分析[J].上海:外语界,2012,(2):58-64.

[20]孙有中,李莉文.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南京:外语研究,2011,(5):1-4

[21]孙秋丹,张健,董哲.专业英语教学探索――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J].上海:外语界,2003,(2):28-33.

[22]唐雄英.ESP能力测试问题再探索[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61-63.

[23]王美玲.从ESP英语教学看电子邮件在商务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J].上海:外语电化教学,2005,(2):23-27.

[24]王鲁男,段靖.商务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重庆:外国语文,2010,26(4):96-100.

[25]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上海:外语界,2004,(1):36-42.

[26]余萍.关于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探讨[J].重庆:外国语文,2011,(S1):143-145.

[27]余小川.职业英语课程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重庆:外国语文,2011,27(4):131-135.

[28]俞理明,韩建侠.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0):1-4.

[29]张晓芬.“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下的ESP有效性探究[J].重庆:外国语文,2010,26(3):114-118.

[30]朱万忠,韩萍.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提高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质量[J].上海:外语界,2002,(4):42-44.

上一篇:“TPRP”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口语测评体系构建与... 下一篇:语言复杂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