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企业:光环背后的迷雾

时间:2022-04-04 04:11:54

明星企业:光环背后的迷雾

今年8月“泰国巨额罚金事件”以及2年来屡屡曝出的“自杀事件”,在华为这个明星企业急速扩张的光环背后逐渐凝成了迷雾……

2007年9月8日,中国税务杂志社和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在京联合推出了“2006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华为以4.84亿元的纳税额,荣登“2006年度中国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企业百强榜”之首,这是华为连续第四年夺冠。

“扛着民族工业大旗”的华为,近年来明显加快了进军海外的步伐,无论是在资金还是人员规模上,屡屡夺标的华为展示出强劲的步履,如今,华为在40多个国家建立了市场分支机构或合资企业,技术开发与合作全球化,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等国家建立研发机构;交换、传输、数据、移动等产品进入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为灵魂人物“任正非”,其名字早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标杆,就连他的臭脾气也成了企业家们竞相模仿的对象。自1988年成立至今,华为从2万元起家发展成拥资千亿的跨国公司―她已成名副其实的明星企业!

然而,今年8月“泰国巨额罚金事件”以及2年来屡屡曝出的“自杀事件”,在华为这个明星企业急速扩张的光环背后逐渐凝成了迷雾……

“延误门”引发的低价扩张迷雾

2007年8月,华为在海外的战略扩张忽然大步流星:当月21日,华为称“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在印度增加700名研发人员”。10天后,华为宣布,“已被沙特电信公司(Saudi Telecom)选中,以为其在中东地区部署首个基于802.16e标准的WiMAX商用网络,而该网络建成后将覆盖利雅得、吉达以及达曼等3座主要城市。”

1个月内,华为马不停蹄再次吹响战略扩张的号角。“目前华为在印度班加罗尔地区附近的研发中心总计拥有约1300名雇员。华为已累计向这些研发中心投资1亿美元,并计划将这些中心整合为一个单独的部门。”华为印度分公司首席运营官George Huang表示,就在7月份,华为刚刚获得了印度Reliance通讯公司一份价值2亿美元的订单。

除了印度的大单,华为在沙特也收获颇丰,与沙特阿拉伯地区最大的电信服务供应商沙特电信公司成了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华为将有可能在沙特阿拉伯地区进一步作为。

就在华为加速进军海外之时,爆发于今年8月底的泰国“延误门”事件为其扩张之旅抹上并不光彩的浓重一笔,华为在泰国为期2年的战略扩张也因此为外界所广泛质疑。

8月底,华为在泰国遭遇了泰国运营商CAT电信公司的工程延误纠纷,9月初,华为高层急飞泰国,与CAT公司展开协商,以避免遭遇罚款等相关处罚措施,但华为仍有可能遭到最高可达约46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罚款。

据悉,2005年华为获得了CAT价值72亿泰铢(约合人民币16亿元)的合同,为CAT的CDMA网络部署1600座基站,其中,在第一、二期完成800座基站的部署。今年1月26日,华为如期交付了二期网络,但没有完成附加功能的免费升级服务。CAT据此认定华为违约,而华为则辩解称,问题出在双方对合同条款理解上存在差异⋯⋯

“此前,华为并未派代表与我们就合同一事进行沟通,在本地报纸广泛报道其可能遭到200亿泰铢罚款后,该公司才派人与我们接触。”令CAT发言人Piriya Siriboon不解的是,CAT谈判不是为了与华为就罚金数额达成妥协,而是为了给华为一个澄清问题的机会。

9月11日,尽管泰方CAT宣布暂时搁置了罚款决定,但华为仍不排除付出每日高达220万美元罚金的可能。

据悉,泰国是华为5个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而海外市场已取代国内市场成为华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在两年前,这项当时以12亿元中标的大单还被视为中国电信设备商击败爱立信等洋巨头的重大胜利。如今,令国内业界担心的不单是事件本身,更是事件背后战略扩张的重重迷雾。

“如果双方闹僵,那么不仅对于华为,对泰国CAT来说也不是好事。”电信专家王煜全认为,纠纷背后应该另有隐情,而华为的国际经验不足对某些不确定因素还难以驾驭。他的担心并非多虑,也是在两年前,华为收购英国电信制造商马可尼的事件一度沸沸扬扬,终以资金不足流产收场。

以低价竞标成功,是否会兵败于低价?据了解,在电信运营商设备采购合同中,罚款条约主要是为了防止竞标者以过低价格竞标,然后推迟建设,故而罚款金额很高。为何明知个中滋味却还是触犯?这令人不解,在专家看来,这次事件可谓已经或准备走出去的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前车之鉴,“在国际竞争中应当非常谨慎,针对不同国家,企业必须着手储备精通国际贸易及国际法律的专业人才,以帮助企业规避商业风险。”

大蛋糕尽管来之不易且香可诱人,却迷雾重重,华为该如何跳出?也许,及时调整战略方能防微杜渐。

中国最累的公司?

半个月内,两起员工自杀事件,这对一个公司来说并不多见,华为因此有了“中国最累的公司”的“美誉”。尽管任正非的“准军事化管理”为华为的发展在初期赢得极快的速度,但发展到至今的跨国公司规模,这种“只知埋头苦干、不问快乐”的企业文化是否还能与之匹配?

在华为,一般工作几年的员工买车买房不成问题,这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实属难能可贵,那又为何会出现员工自杀、活活累死的惨剧?

2007年8月11日下午,吉林省长春市国联小区,华为员工小赵在电话里与张主管争吵20分钟后,扔掉手机从7楼跳下身亡。事因是据称是赵某未参加华为长春办事处每周末举行的强制培训;2007年7月18日下午,深圳市梅林某小区,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接连请了两天假,下午2点来到4公里外初来深圳出租屋的楼道内自缢身亡,入职华为仅60天;2006年5月28日晚,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5岁的华为员工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病发,衰竭而死,入职华为一年――事后,华为也承认胡之死亡与长期连续加班有关⋯⋯

“华为不断有员工自杀与自残,而且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事实上,此类事件早已引起华为高层的注意,任正非就曾在一封写给华为员工的信中说:“要快乐地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

然而,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把企业当成了战场,“身上充满了铁血精神。”在管理上,他认为企业需要狼的精神―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以及群体奋斗。准军事化管理,这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并不少见,但真正将其发挥到极致的,恐怕非华为莫属。

据华为员工透露,“新员工进华为都要进行两周的封闭式大培训,也就是军训。培训是由华为大学在做,教官是从国旗班下来的。”每天5点多起床出操、上课、看讲述华为成长历史和企业文化的DVD,有意思的是,华为的培训名曰“一营培训”、“三营培训”,透着一股军队作派。

由此,华为的员工当然以服从公司为天职。故而,“床垫文化”也就不难理解。在华为,基本上每个研发人员办公桌下都有一个床垫,困时睡,醒时干,“一两个月不回家那是常事。”

正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下,华为在业内一飞冲天,华为的文化也曾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然而,接连发生的不幸事件让华为陷入了文化迷雾中。有资深人士分析,在企业发展起来后,如何让员工在物质条件获得改善的同时,心理也能从短跑冲刺状态变为持久长跑状态,得到适当调整,这是优秀企业家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毕竟干企业讲究的是长远发展,耐力可能比速度更重要。

据悉,华为一到夏季便是辞职高潮,其人数以千计;同时,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照样趋之若鹜。也许死几个人并未能引起华为高层的关注,但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单边”企业文化是否还能助推华为?

上一篇:如何让富豪们更好地服务社会? 下一篇: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东方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