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农业投融资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4-04 01:00:29

浅议现代农业投融资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是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现代农业是夯实农业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成长是一种投资增长过程或资本积累过程,投融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投融资机制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本文客观分析现代农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现代农业投融资的机制和方式,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农业;投融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0-03

2005年,国家首次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以现代的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集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集约化为一体,实现高产、高效、低消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协调、优质、安全的农业生态系统。当下农业与金融的依存度与相关性越来越大,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投资的推动,需要资金的有效筹集、投入、使用。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现代农业投融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投融资体系,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培养素质人才,更新机械装备、扩大生产规模等多种方式实现。目前,全国先后分七个批次共建立了177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初具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其余大部分地方的现代农业特征还不完备。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具备有效的投融资作保障;另一方面,现代农业也将成为投融资的重点领域。

一、现代农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投融资总量不足

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偏低,基本大概占3%左右(见表1)。倪心一(1992)曾建议,要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增长保持一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应占到16%左右。2011-2014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均大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但由于基数小,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仍然很小。现代农业投资主体如国家财政投资、地方财政投资、金融机构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和农户投资等本身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并且外资投入的比例很小。此外,还存在大量农业资金外流的现象,农业贷款增速比较缓慢。

表 1 2011-2014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年度 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额 环比

增长率 第一产业固定

资产投资额 环比

增长率 第一产业占比率

2011 311485.13 - 8757.82 - 2.81%

2012 374694.74 20.29% 10996.44 25.56% 2.93%

2013 446294.09 19.11% 13478.82 22.57% 3.02%

2014 512020.65 14.73% 16573.81 22.96% 3.2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投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现代农业投融资虽有财政投入、金融信贷、农户投资、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但政府资金投入占主要部分,因而投资方式单一。融资主要依靠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渠道单一,主要流向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现代农业建设投资种类多、内容广、各种投资渠道特性差异大,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投资将阻碍其他资本进入现代农业领域,形成投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的困境。此外,农户偏好把剩余资金存入银行,银行通过信贷将多数资金用于支持非农建设,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业基础设施资金的短缺程度,导致投资吸引力不强,投资量少。

(三)农业投资效益低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受自然影响大、风险高、涉及面广、管理成本高等特点,造成投资效果差、投资效益低。资本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性,会自动流向资金效益最大的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投资的主体,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更多追求民生优先、政绩突出,缺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导致公共资金使用不合理,大量资金被浪费。

(四)政府角色与作用错位

政府在农业投融资中应起到引导和服务作用。政府直接参与往往容易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政府直接参与投资决策难免滋生腐败问题,不利于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其次,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存在严重“农转非”现象。“自上而下”的投资决策机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建设的有效需求。

(五)农业投融资担保和保险缺乏

农业担保和保险能有效转移、化解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风险,为资本进入农业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2007)》,首次提出了中央和地方“联动补贴”的农业保险保费机制。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逐步提高,补贴资金、补贴品种、补贴比例日益改善,缓解了一些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但距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尚远。农业保险品种少,而且保额低,当真正发生风险时,对农业投资主体起到的保障作用有限,以至于很多农业保险品种销售困难。

二、现代农业投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财政投入有限和农户不愿投入

政府和农户是现代农业的最大受益者,应是现代农业的投资主导力量。然而,从目前农业投融资现状来看,财政收入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投资到涉农项目的资金增幅有限,远低于非农项目的投入力度,即使投入农业也是以农业基础设施为主,并且还存在“农转非”和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此外,城乡差异在不断扩大,农民纯收入虽然不断提高,但除去医疗教育支出,也所剩无几;加之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外流人员基本不愿回乡创业,投入到农业的资金就相对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困难重重。

(二)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动力不足

农村、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薄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一是受法律法规限制,农村土地、房屋、林地等还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虽然一些地方已在积极探索,但试点范围仍然很小),影响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受政策限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存在“同地不同权”的问题,影响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流动。三是农业农村地宽面广、人均贷款低,直接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因此多数金融机构不愿向农业提供信贷支持,即使上级要求,也仅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四是缺乏良好投融资服务平台为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提供服务和管理,造成融资信息不畅,增加了农业投融资风险。

(三)农业自身的特殊性

农业整体水平滞后,农业面临着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距现代农业差距大,抗风险能力弱。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多、周期长、对自然环境依赖性高、市场需求弹性小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此外,农业的比较效益远低于其它产业,难以吸引非农产业的资金流入;不仅如此,由于资金流动的自发性,农业自身产出的利润也往往会投向非农产业。

(四)对农业投融资认识不全面

目前,政府作为投融资的主体,对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生产部门的认识还有待加强。缺乏建立健全的农业投融资机制,致使农业投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财政资金是自上而下进行下达,财政资金审批也在资金下达层级,造成财政项目与实际需求之间的不衔接,致使财政资金没有被有效合理利用。加之长期以来,政府为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资金配置上向城市建设和工业倾斜,并通过倾斜性政策、行政权利及制度安排等抽取农村剩余资金,以农业反哺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引导性投入。

(五)农业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

由于农业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收期长、利润低,绝大部分涉农保险产品无利可图甚至是亏本。担保公司风险较高,基本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加之政府财政短缺,对农业保险的补贴还不到位,影响保险机构开发涉农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的积极性和农业担保公司正常经营。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项目较为单一,补贴品种数量有限。

三、构建现代农业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提高农业投融资总量

1.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要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因此,地方政府应建立风险补偿金、联席会议制、强化服务“三农”职责等措施,力促金融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另外,也应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让银行进一步解放思想。金融部门应加大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支农政策措施的考核力度,积极运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2.用好财政涉农资金

虽然地方每年可争取和安排的财政性涉农农资金数量相当可观,但存在资金渠道来源广、监管部门多,分散投入影响效率等问题。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做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要求和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除扶贫、救灾、救济和中央、省上明确要求直接补贴到农户手中涉农资金不整合外,其余投入到农村的各级财政资金,可以区县为主体,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入手,实行统一项目申报、统一立项、统一审批、统一实施和统一管理。

3.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

政府在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民就业创业的引导,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流,培训现代农业的职业农民,让农民愿意将资金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二)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

一是丰富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消除农村地区出现的金融服务空白。二是加快农村征信工程建设,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三是积极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现代农业有效配置,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资金效益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农业项目必须具备发展前景好、有利益可图的吸引力才能吸引资金注入,这对农业现代化本身提出了要求。一是搞好农业产业规划,加快产业转型。二是做好农业项目包装推荐。在规划的基础上,应以乡镇或同质地域为单位,做好具体项目包装,努力发掘和整合农业自身融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项目的动态管理,每年召开农业策划包装重点项目工作会,开展农业项目分类、编制、包装培训;组建地方农业项目专家评审工作机构,对成熟项目进行初步评审和完善,建立地方农业项目库,加强项目投资推荐和对接工作。

(四)深化农村改革,优化投融资环境

1.尽快完成农村产权确权,建立产权流通体制

农村产权的明晰和流转,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业投融资的重要条件。目前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展不尽如人意,产权交易流转还不顺畅,还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基层工作经费、充实工作机构保证确权准确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多权同确,建立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及时推动产权有序流转。

2.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加速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村相融”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新型经营主体已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可以考虑分类别做好引导和培育。(1)培育新型家庭农场。制定新型家庭农场奖励扶助办法,从生产管理、先进种养殖技术应用、新品种推广、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创立、经营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家庭农场提升市场竞争力。(2)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指导农民合作组织健全内部财务、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档案资料。(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持续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服务优化等方面着力,加大大型农业龙头项目的引进、培育。

(五)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投融资良性发展

1.大力支持发展农业融资担保公司

实践中发现,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偿债能力弱、担保风险高,土地经营权、林权等抵押物处置难等农业担保特殊问题,多数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在持续发展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较大的压力。鉴于农业担保公司的政策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风险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农业担保公司发展的力度,通过财政持续注资、设立“资金周转池”和“优质项目尽职免责、财政支持”等方式,降低担保农业担保公司的风险压力,缓解农业项目融资难的困境。

2.建立政府风险补偿金

下一步,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将是否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金纳入目标考核,市、区县联动,加大投入、整合资金,扩大风险补偿金的品类和范围,推动区县主动做好银政对接工作,以区县政府的信用和财政资金的支撑鼓励银行放贷。

3.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水平

按照“中央支持保大宗、保成本,地方支持保特色、保产量,有条件的保价格、保收入”的原则,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愿参保,以区县为主体,选择1-2个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着力推进林业保险产品创新,稳步拓宽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晓林,吴昌景.四大担保模式化解农民贷款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8(9): 35-40.

[2]谌立平,贾金荣.论现代农业投融资机制的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10(06):75-78.

[3]黄季j,马恒运.从资金流动看改革20年农业的基础作用[J].改革,1998(5).

[4]惠恩才.发展现代农业投融资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 40-44.

[5]蒋会利.咸阳现代农业园区的融资渠道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6):17-18.

[6]姜春.县域现代农业融资与金融支持路径研究――基于多模型分析下的文登个案[J].金融发展研究,2014(09):20-26.

[7]刘新彦.完善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金融经济,2007(10): 6-7.

[8]刘莉,吴文豪.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融资困境及其制度安排[J].安徽农业科学,2009(23):11202-11203、11209.

[9]吴成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09(1): 93-95.

[10]肖卫东,张宝辉,贺畅等. 公共财政补贴农业保险: 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2013(7):13-23.

[11]谢琼,方爱国,陈进等. 农业投资融资平台、信贷与保险“共振”――构建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融资支撑体系[J]. 武汉金融, 2012(10): 18-21.

[12]胥宁.农业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1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周毅,叶会.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困境与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 438-442.

[15]倪心一.国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2(7):58-63.

作者简介:郝 妙(1988-),女,汉,四川雅安人,中共宜宾市委党校,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青年项目“四川省部级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问题研究”(CR1622)。

上一篇:纳板河保护区不同林分群落乔木物种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油菜新品种浙大622的主要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