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4-04 12:40:12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以后,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基础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的学生,这种想象在农村中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成绩长期相对落后,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发展。如何使“学困生”认真读书,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素质,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家庭、社会原因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今后各方面发展的影响都很大。目前,农村家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增强,矛盾突显。笔者所在的学校,留守儿童较多,许多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缺少了家庭学习教育的氛围。有些父母用专横武断,动不动就训斥或打骂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其子女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倾向,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2.学校因素

素质教育实施了多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的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学生考试分数多少或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结果导致教师布置作业过多,使学生感觉到好像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考不完的试卷。笔者有一次无意中听到一个七年级的学生说:“今晚老师发了六份试卷,要求晚上做完。”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就是看学生的分数,从而导致不少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3.“学困生”自身的原因

有些学生小学数学基础差,初中数学相对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形成“学困生”。

二、“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既然家庭的、社会的、学科的一系列客观因素很难改变,那就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上。

1.尊重“学困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刚上初中的孩子,其心理和情感还不是十分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向师性。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我们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的朋友,只有学生先接受了我们,才会接受我们的教育。教师在跟这类学生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千万不要说出“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你真笨”等伤害学生自信心的话,教师语言要显示出对他们充分的信任,注重他们个人的感受。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进行学习上的目的性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地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手段,从而改变学生心目中数学的形象定位。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体验成功的愉悦,提高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目的。例如,我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先用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木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木棍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棍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这样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学生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4.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困生”应该放低要求,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知识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让他们逐步提高。内容上尽量从易到难,降低难度,重点处则放慢速度,巩固练习时选择一些较简单的基础题目让他们完成,还应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课题上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答对了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在同学面前赢得自尊、自信和荣誉感。课后作业安排一些浅显和稍加思考就可以完成的作业,有难度的作业由他们选做,并合理安排作业的量,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即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自习课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同时还应该通过同桌互帮、伙伴互帮、以优带差,帮助他们一起进步。

总之,“学困生”现象是一种无法避免与学习过程并存的问题。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引导培养“学困生”,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帮助、鼓励,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县烧脉学校)

上一篇:让游戏活化体育课堂 下一篇:异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