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4-04 11:25:34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下面我谈谈体会。

1.别让数学教学沦为解题教学。

华罗庚说:“学数学不做题目,等于入宝山而空返。”这说明,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但是解题只能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全部。

要想让数学教学不沦为解题教学,教师就要正确定位解题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一是要选择有教学价值的典型问题。二是要把问题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充分挖掘问题的教学价值,适当安排时机发挥题目资源的效用,尽可能一题多用。三是在评价解题时,把通法(一般的普通方法)放在第一位,不一味追求速度或技巧。四是要关注解题过程反馈的价值信息。在关注解题结果的同时,考虑给过程分,关注解题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收集有效信息,帮助诊断教学,发现、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解题过程,另一方面提醒教师从过程中收获信息的教学价值更甚于结果。教师应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尊重各种合理的解题思路,并给予中肯的评价。五是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解题过程中的试误过程和成功经验都值得反思。回顾自己如何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又如何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分析解题过程给我们带来的认识上的得与失。这些收获不亚于题目本身带给我们的价值。

2.教师只有把“自主、合作、探究”与“模仿、训练”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自主、合作、探究”与“模仿、训练”的方法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两类方法在课堂中的相容与和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主题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两类方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容和依存的。学生既要发展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又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接受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也不是对立的。没有良好的接受性学习,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探索性学习,反之亦然。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只有把“自主、合作、探究”与“模仿、训练”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在课堂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模仿、训练在教学中体现为直接教学的方法。直接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数学事实、规则和技能。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经常使用的直接教学方法是讲解、举例、练习、反馈、对话、纠正错误等。这些方法经常被用于日常复习,呈现新的内容,指导练习,反馈和纠正,课堂练习及课堂总结。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间接教学的方法,教师运用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教师的作用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想象,没有其中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会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两类方法有机结合的过程。

3.厚积方能薄发。

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要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厚的数学知识、扎实的数学技能和成熟的数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宏观的、联系的、发展的观念去看待数学,而不拘泥于局部的、零散的、静态的认识,才能从更高更广的角度理解“数学是什么”、“小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数学”等问题,才能在教学时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首先,要及时补充与小学数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对数学的每个分支都进行深入研究并不现实,也无必要。但对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进行全面的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以何种高度看待小学数学内容直接决定了能否把课上出“数学味”来。其次,要关注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学科,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教师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文化至关重要。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前沿信息,才能以数学自身的旺盛生命力和内在魅力吸引学生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好概念数学。

4.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4.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使学生既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4.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的效果好,且学生印象深、记忆牢。

上一篇:中学对外汉语教师入职期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新模式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