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采访的艺术

时间:2022-04-04 03:37:08

口头采访的艺术

[关键词]口头采访;艺术;重要性在新闻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是作为新闻理论的研究者还是新闻事业的实践者,都越来越注意到采访的重要性,不同的采访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和技巧,本文则想重点介绍一下应用最普遍也是最具变化的口头采访,文章将通过分析访问的重要性、一般的操作过程,来全面认识口头采访的实际操作和艺术特色。

一、什么是口头采访

口头采访,又称口头访问或访谈,是采访中最普遍最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曾经这样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

二、访问的重要性

台湾学者郑贞铭认为:“访问在新闻工作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很高的艺术。新闻的采集必须经过访问的步骤,如不从事访问,便不能使新闻线索尽量发展,则采访工作无法完成……访问是获得新闻材料和写作新闻稿的重要必经过程。” 因此说,记者如果不善于进行访问,就没法完成采访任务,也就当不好记者。

那访问的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呢?

(一) 访问是采访的必经过程记者进行采访活动,主要是通过耳朵和眼睛获取新闻事实材料

很多东西在采访对象的口中,而这些材料往往又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记者不开口,材料难到手。从采访的全过程看,访问是记者采访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发现新闻线索、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开座谈会、观察等活动,都和采访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采访活动中,记者采用其他的采访方法,也都总是离不开访问。访问和观察是新闻采访活动中最重要、最中心的环节,而访问首当其冲。

(二)访问有利于记者做深层的挖掘

在所有的采访方式中,访问是唯一一种融合了听、说、看等多种采访手段的方式,采访中另一种重要的手段“观察”也是与访问紧密相连的。在访问过程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说话的音调都传递了丰富的信息。记者不但可以从采访对象口中得到一般性的材料,而且可以窥探到采访对象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获得来自内心深处的材料。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颇有深度的材料,往往隐藏在一些表面现象甚至假象的后面,不能一目了然,这些也需要通过面对面的访问去一探究竟。

(三)不善于进行访问,就当不好记者

采访首先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记者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从社会群体关系看,记者与采访对象要从完全的陌生人阶段达到互相熟悉、彼此了解、求得同一,最终顺利沟通,互通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记者不善于交谈,那就没法开展工作。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名记者之所以有名,并不一定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文笔好,比如以访问见长的意大利名记者法拉奇,中国名记者穆青、纪希晨、陈柏生、金凤等,他们多年来驰骋在新闻舞台上,之所以能写出大量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首先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善于访问,更善于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可以说,不善于访问就当不好记者。

三、访问前的准备

想要成功地完成采访,没有一个充分的事先准备是不行的,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访问更是这样。具体地说,访问前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 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

毫无准备,仓促上阵很可能陷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尴尬、被动局面。反之,再艰难的采访任务,相关材料收集了,精心准备了,便可完成得很好。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又要对客观事物有真实、深刻的认识,需要我们收集工作要做到位。

(二) 拟订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调查纲目的拟订对记者的采访有着重要的作用。采访时若备有细致周密的纲目,可以使记者的思维心理活动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不至于因采访对象随时可能出现的干扰而使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紊乱。相反,当采访对象心理活动不正常,叙述材料显得杂乱无章时,记者可及时给予适当调节,以使采访活动顺利进展。许多老记者在采访中之所以能从容不迫,审时度势,协作时能一气呵成,均与事先认真拟订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有关。

四提问是关键

前面已经说过,访问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记者提出问题才能得到对方的反馈,因此提问是口头访问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记者能否得到想要的信息,成也提问,败也提问。

(一)把握主题,问到点子上

任何事物发展中,必有一部分特别关键,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因此,每个成功的访问,必须要问到最关键的,起决定作用的。我们在准备采访前的调查提纲也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那访问中怎样才能问到点子上,从而不脱离主题呢?

记者一定要明确什么是访问中的实质性的,要害性的问题,只有明白了这点,才可能在访问中问到点子上。而为了问到点子上,就要善于选择切入点,抓准疑问点。在具体实践中,把采访对象的思路集中到他很容易回答的某一个小问题上,然后再顺着疑问点,由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慢慢深入。

(二)巧用启发

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形成线索与素材意外丰收的成果,记者的发问就要多启发、少追问,咄咄逼人连续追问,急于求成,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事与愿违。为了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完整的新闻素材,提问时必须巧启发少追问,这种提问运用得好,有时可以在一个采访对象那里同时获得两条以上的新闻。

(三)开始提问时的“套近乎”

采访时,接近对象是关键,继而要使被采访者能够很快和你熟悉起来,这就要求记者有时候要“套近乎”,去接近被采访者。

首先,要会打招呼。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没有上来就向俄为人家发问的,那样观众会觉得记者没大没小,没有涵养。其次多说家常话,这样好像你对某人某事非常熟悉,采访对象好像就和你熟识了,这样你怎么问他都会很配合的。比如说开始并不切入正题,而是谈谈采访对象的业余爱好了,往事了。最后,找共同语言。记者在采访时,要迅速在脑子组织能够引起对方共鸣的材料,以便找共同语言,从而迅速沟通,消除心灵上的陌生感,使采访获得成功。

(四)访问形式要灵活

形式灵活。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当时的思想、情绪、感情、顾虑、习性与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使对方为难产生反感。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下一篇:如何树立品牌意识 打造读者喜爱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