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中的“空壳”

时间:2022-04-04 12:59:52

雕塑中的“空壳”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呈现出多元化。它从不同途径吸取营养,变换各种各样的形式。“空壳”表现方式不仅是一种传达视觉美的重要形式,也是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之一,日益受到艺术家的重视。它给观众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观众能够从作品中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情绪,或者能够形成自己的解读。

字典中“空壳”一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或徒具形式的事物。而轻盈如蝉蜕般的空壳,却是雕塑家创造的一种臆造的、梦幻的艺术作品。从蜕变后留下的躯壳的动态,以及褶皱的疏密度传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在离开旧的躯壳的时候,情感是不同的,这是雕塑家与观众的灵魂沟通。而当观者品读这蝉蜕般的雕塑时,也许会随着那雕塑的灵魂一样,轻盈地悬浮在空中,俯瞰着自己的壳。

“空壳”表现方式如同国画中的留白,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无限的遐想。如佛教中的“离相”,否定肉体,否定物质,继而超脱于物。又如同《圣经・传道书》中的: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我见日光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中国雕塑家李维祀在《空》(图1)中所勾画的内容借鉴了中国传统雕塑中所体现的“残缺美”。艺术家受到了中国传统雕塑中石窟雕塑的震撼所产生了一层精神境界的感悟,从而导致作品《空》在“残缺”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种对信念的思考。《空》塑造的是一尊佛像的意象,既没有头部,也没有躯干,只剩下了一个空空荡荡的外壳,就连佛家施无畏手印的手掌也以空的形态印记在空的躯壳之中。雕塑家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表现出了离相的意境。正是这尊空的外壳,使我们的思想进入了对事物实与虚,有形与无形的思考当中。 “空”的境界不是执着于物,而是超脱于物;不是有形,而是“离相”。

出生于波兰的雕塑家阿巴卡诺薇芝的《后背集群》 (图2),运用“空壳”表现方式,塑造了以肩膊微拱的坐像雕塑。它们如同剥落的木乃伊裹布,仍然残留着人体的部分迹痕。雕塑家坚持不复制集群作品中的组件,十多个的空壳雕塑为一组,即使他们的外貌形色看起来大同小异,但都是独一仅有,平凡无奇的却又保留着个别明显的特征。每组“空壳”雕塑凝聚成一片令人肃穆敛容的静定磁场,这就像是一个静默的、集体的示威行动。它们似乎在静坐时被冻结住了,他们不以言谈沟通,但观者可以感觉出它们似乎在做出一个共同的抉择,有如森林般壮大的强势和足以抵御一切的坚持。阿巴卡诺薇芝之所以创作出《后背集群》和她的成长背景密不可分。因为当她还在家园中欢度童年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情的爆发了。当时正处于敏感而易受伤害年龄的阿巴卡诺薇芝经历了纳粹党的残忍统治时期,并目睹了1944年沃索暴动失败。这些悲惨的生活经历始终影响着阿巴卡诺薇芝的雕塑创作。

美国当代雕塑家卡仁・拉莫特的代表作《Dresses》 (图3)系列作品和其他不透明的“空壳”雕塑不同,能透隐约的衣服窥视到里面的人体,而不仅仅是衣服表面。这也得意于玻璃透明的属性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当光线穿过半透明的玻璃形体,使得作品呈现出奇异的怪诞的,灵魂似的面貌,就像轻盈地悬浮在空中的精灵。雕塑家专注于研究皮肤与衣服之间的关系,其深刻寓意是衣服作为遮盖物可以隐藏很多东西,正如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样,存在着万缕的联系。他们既是单独存在的又是互动的。

利用“空壳”对现实性进行阐述的作品可以说是独特的。每个表现形式都有善于表达的内容,而从上述几件作品中不难看出,“空壳”在精神性和现实性这两方面都具有相应表达的优势。“空壳”表现方式在继承传统雕塑手法的基础上,结合观念因素,成为一种特殊的、新颖的表现方式,它给观众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观众能够从作品中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情绪,或者能够形成自己的解读。

正所谓“凭空想象”,花开花谢,终究虚无;潮起潮落,归于寂灭;云卷云舒,毕竟成空。见得多了,悟得透了,不能不油然而生出“空无”、“空虚”、“空茫”的感受。

“空壳”作为一种新的雕塑表现方式,在雕塑上的体现应是建立在对生活内涵的全面理解,对现实的感悟,同时雕塑家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提炼,贵在真诚,这样才能使“空壳”表现方式在冷静中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作者简介:杨兵,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雕塑专业2011级研究生。

上一篇: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之我见 下一篇:茶文化与陶瓷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