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国内电子书发展的瓶颈

时间:2022-04-04 12:53:06

内容源——国内电子书发展的瓶颈

摘 要:从2009年开始,我国电子书如同朝阳般开始向世人散发出它蓬勃的朝气,迅速的发展了起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子书单一国家市场。然而,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平台不断地挑战着我们的想象力,然而我们读到的内容却并没给我们带来多少新鲜感,内容源的问题,反而令读者产生困惑,从而阻碍了电子书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内容源的问题深入探讨国内电子书遇到的瓶颈。

关键词:电子书;电子书内容源;内容源瓶颈;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7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102-02

一、国内电子书内容资源发展现状

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讯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以及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电子书是一种便携式的手持电子设备,专为阅读图书设计,它有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内置上网芯片,可以从互联网上方便的下载及购买数字化了的图书,并且有大容量的内存可以储存大量数字信息,一次可以储存大约30本传统图书的信息,特别设计的液晶显示技术可以让人舒适的长时间阅读图书。它具有便携、容易使用、大容量的特点,因此非常适合现代生活。

从2009年开始,我国电子书如同朝阳般开始向世人散发出它蓬勃的朝气,迅速的发展了起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子书单一国家市场。2009年,电子书阅读器在国内销量约为50万台如果按照平均每台阅读器售价2000元计算,这一年国内的整体销售额就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IDC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总销量将达到120万台,和2010年比较增长30.1%,销售额将近2.3亿美元。国外有机构预测,中国将在2015年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电子阅读市场。我们在高科技带来的方便愉悦的阅读中不断地感受到欣喜和惊奇,也在不断的想象未来的阅读方式和数字出版者们会带给我们更丰富的内容。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平台不断地挑战着我们的想象力,然而我们读到的内容却并没给我们带来多少新鲜感,如果有,也或许是因为阅读方式的不同带来的感受。而且由于资源平台的分散,我们为用什么阅读器和在哪里下载而感到非常的困扰。因此,国内电子书的内容源令人堪忧。目前国内电子书的内容源主要有五种类型:

1.终端厂商自建内容资源平台

以汉王的汉王书城和盛大锦书为代表。这些企业不仅生产电子阅读器也提供数字内容,并且在销售的电纸书中就已经自带了很多部没有版权的书。这类提供方仅支持自身产品,并且获取读者喜爱的资源成本偏高。

2.以出版单位的数字内容资源为主[1]

委托硬件厂商提供硬件的出版集团。例如:中国出版集团的大佳阅读器。内装了来自其旗下16家出版社的108种畅销、常销精品图书,分为畅销读物、文学艺术、政治、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科技人文、少儿休闲、其他共10大类,多数图书是首次出现在在阅读器上。这种内容提供方拥有优质的出版社资源,工具书,畅销书等真正的出版方,能够得到国家项目支持。尽管硬件技术开发不到位,然而大佳网的出现成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倡导优质阅读、打造作家与读者交流平台的又一重要体现。

3.互联网内容整合商

例如,龙源期刊网,推出了龙源阅读器,使用龙源阅读器的用户,可以到龙源期刊网更新自己喜欢的杂志,比如“青年文摘”、“北大商业评论”、“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等刊物。再比如最优质的原创文学的来源地盛大文学推出的云中书城,云中书城结合网络、手机、IPOD、电视等平台进行图书的销售。

4.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手机阅读

中国移动推出的手机阅读基地已可以提供近10万册图书下载;不收取上网流量费,可以用过手机绑定付费,目前能提供的书籍国内最多。但是该SIM卡仅能上中国移动的网上书城,而不能真正浏览互联网。

5.网上商城提供的数字图书内容

例如京东商城与当当网。两者不同的是,当当网将会推出硬件设备,京东商城将会集中精力在平台的建设方面。这类内容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图书价格的低廉,然而不知道和终端阅读器是否相容。

二、数字报刊内容资源的问题

正如比尔盖茨所预言的那样,电子书正在改变世界。虽然现在还不能断言电子书何时能够取代纸质书,但是这一领域正在上演类似数码相机取代传统胶片的一幕。不可否认,电子书取代纸质书已经进入倒计时。在中国,国内各大企业都摩拳擦掌的开始抓住这一重大商机。然而他们大多关心的是创新的终端而不是多与出版来说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在电子书时代的最开始就出现了种种问题:

1.内容资源平台的分散[2]

目前,国内电子书生产厂商都是自建内容资源平台,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资源平台。而且由于版权原因,电子书不能兼容,比如超星的PDC和方正的CEB。不同的文件格式也只能用不同的阅读器来读。比如CAJ格式文件要用cajviewer来阅读,PDF格式的文件用Adobe Reader来阅读,移动开发的电子书只能下载G3阅读器来阅读。这就使读者下载和更新内容受到限制,也使我国数字出版机构开发通用的数字出版物的难度大大增加。

2.内容与终端阅读器的脱节

现在出现了一窝蜂投资开发手持阅读器,只抓终端,不建平台。而对于并非阅读器制造商的其他内容提供商来说,他们所拥有的盘大的资源由于版权和竞争等的因素。造成了电子书无法在统一的公司体系和开放的平台上发展。而当技术提供商加紧向内容商渗透或转向时,将内容视为核心资源的出版社却不再轻易出让手中的数字版权。因此,电子书出版资源的整合出现了巨大的障碍。消费者总是会有这样的疑问,到底需要购买多少台不同厂商的阅读设备才能看到市场上主流的图书。

3.内容资源数量少且雷同

国内良莠不齐的众多企业纷纷进入电子书领域,对于那些终端阅读器厂商自建的内容资源平台,每个平台的内容资源数量有限,而读者喜爱的资源太少。我国的电子书,例如汉王,与国外的不同,外国的电子书并不预装内容,而中国的电子书都预装了大量的数字图书。但是多数资源都是没有版权的,已经进入共有领域的作品。例如古典作品,内容也雷同。而且原创内容不足,编校质量低劣。国内的图书市场,除了教材课本和专业出版,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大众出版份额。一旦冒出一本引起读者关注的畅销书,马上就会有相近和相似的图书出现,在数字出版商眼中,为了好的图书版权他们会花大量资金去购买,包括跟风作品,即使他们知道这些图书即便购买了版权也下载量不高。

4.数字图书版权问题

我们总是羡慕美国电子书迅速且完善的发展。但从本质上看,美国电子书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整的数字内容平台以及完善的版权保护措施,但这是中国所缺乏的。在目前的数字版权与资源共享界限不太明晰的情况下,数字盗版现象十分严重。目前,除少数新闻出版单位生产的电子书外,其他大多数电子书都是分出版单位生产的,因此出现了版权和分销权的问题。然而这却是制约电子书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且,传统版权人进入互联网后,角色并未做出改变,而运营商和新媒体服务商不肯拿出收入与作者利益分成。所以,当作者和出版社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时,自然就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造成了制约。电子书原本是要给读者以更大的阅读空间和阅读选择自由,现在的阅读器因受版权所限,都是预先植入一些内容强加给读者,实际反而限制了读者的阅读选择。

5.内容形式化

大多数传统出版社只图形式参与,不图利益回报。一些出版社仅仅把自己已有的纸质图书电子化,或把现有内容资源用数字技术储存附带赠送,或把已出版的图书放到网上传播,没有赢利模式,更没有产业发展构思。而且出版社自身的资源比较单一又缺乏有效整合,无法满足数字出版对海量内容的要求,只能把数字出版仅仅看做纸质图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内部资源聚合措施。对于出版社而言,大多是各自为战。有了好的畅销书,主要是从纸质图书中赚取利润,最后了才会想到把书进行“数字化”。

6.内容源在产业形态转化中难以实现增值

内容资源管理平台的开发,个性化增值服务的延伸还需要长期的摸索。而单纯的网络商店所提供的图书又受到如阅读器不相容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使读者在选择时受到限制,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

7.内容市场混乱

造成这一困扰的原因主要是盗版内容充斥网络,没有好的品牌内容。绝大多数的用户会选择不要钱的盗版书籍下载,而且平台上没有用户必须要下载的图书。不同于艾斯维尔等国际巨头,他们的图书无论是学术水平或是内容题材都是世界尖端的水平,很多读者购买kindle阅读器是为了方便阅读艾斯维尔出版的图书,国内目前没有一家出版社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由于缺乏内容的吸引,用户购买阅读器后更多选择下载网络盗版资源。

三、对于电子书内容资源发展的建议

数字出版仅仅是出版变革的一种形态,内容永远是核心,而无论采用哪种技术对内容进行加工;采用哪种技术进行传播;传播的终端采用哪种技术产品阅读,内容的价值都不能被改变。技术只是内容的载体而已。随着网络化、数字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电子书正成为未来的图书阅读终端。对中国电子书企业来讲,在全球电子书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之前,构建完善的内容运营平台,形成自主的标准体系,才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知名产业战略咨询机构帕勒咨询公司分析认为,国内电子书产业必须从内容运营平台以及上游核心资源两个维度上进行突破,一方面,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与支持下,构建完善的数字内容运营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电子书发展中可能遭遇的内容危机;另一方面,通过整合产学研的力量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掌握上游核心资源电子纸的相关技术,从而建立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的行业标准。

1.完善数字版权监管机制;

2.加大著作权人的利益;

3.建立整体性的内容平台;

4.出版社与新媒体公司的融合;

5.建立专业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龚捍真,匡文波,王权.中国电子阅读器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0(6).

[2] 张立,石坤.电子书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J].现代出版,2010(9).

[3] Going Mobile: How Publishers Are Solidifying Strategies and Adapting to the Mobile Market[M].Executive Summary November 2010 from ABC.

上一篇:“微时代”的“微侵权”探析 下一篇:高职文化创意人才的“双创”互动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