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学生的高阅读能力从何而来

时间:2022-04-03 10:24:13

芬兰学生的高阅读能力从何而来

[摘 要] 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芬兰学生的阅读成绩排名明显领先于其他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及地区。芬兰学生表现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综合学校提供的优质均等教育、重阅读的课程设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高参与度、重视阅读的家庭教育还有芬兰社会提供的阅读资源等校内、校外的因素共同保证了芬兰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 PISA;阅读成绩;兴趣

[中图分类号] G515.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2-0034-05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新的理念和方法、过程及目标的落实,无不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尤其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综合性学习时,更需要学生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查阅很多资料。而当前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容乐观,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大量的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中学生对阅读兴趣不大,在没有外部压力时,课外书只是一种摆设,这对提高写作和阅读等能力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探索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阅读成绩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芬兰的教育进行分析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芬兰学生的高阅读能力

芬兰学生拥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国际上公认的测评15岁青少年能力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以下简称PISA)的相关数据显示,从PISA2000到PISA2006,芬兰学生的阅读成绩都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在获取信息、文本理解这两个阅读子项目上的表现更为出色,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参与该项目的国家和地区:PISA2000、PISA2003芬兰均位列第一,PISA2006位居第二,而且芬兰阅读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从2000年开始,PISA评价每三年进行一次,计划持续到2015年。评价的主要内容为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每次测评都会有一个侧重点,占全部测试时间的2/3。2000年的重点为阅读素养,2003年为数学素养,2006年则为科学素养。PISA不关注学生对学校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主要涉及成人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重点测评学生对过程的掌握、概念的理解以及在不同领域中不同情况下的应对和行动能力。

PISA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衡量阅读能力:首先是汲取资讯,即从纷繁芜杂的材料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信息的能力;其次是解读资讯,即将有效的信息进行整合,使其条理清晰、结构明确的能力;再次是资讯转化,即将信息与自己的经验进行融合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的知识和潜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PISA对阅读的根本定位。根据PISA的定义,阅读能力越强的人,越有能力收集、理解、判断信息,以增进知识、开发潜能,并运用信息,有效参与现代社会的复杂运作。测验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不同的文本,包括社论、剧本、研究报告图表等,理解、诠释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分析。

芬兰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出色表现并不意外,早在1991年,国际教育协会的一项读写能力研究就表明芬兰学生成绩最好;1998年经合组织成人读写能力调查显示,在16-25岁年龄组中芬兰名列第一。

首先,芬兰学生阅读达标率高。以阅读能力为评估重点的PISA2000为例,芬兰男女生的阅读分数都是最高的,有近二成在最好的第五级(阅读分数分为5个等级)。其中女生优秀率为26%,男生优秀率为11%,远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分别是11%,7%)。芬兰阅读成绩在第一等级及以下的学生的比例只有7%(其中男生不合格率为11%,女生为3%,经合组织平均水平为为22%,13%),这一比例在德国达到23%、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为18%。①

其次,芬兰学生阅读成绩差异小。第一,芬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非常小,阅读成绩的方差之小位列经合组织成员国第二。第二,芬兰在经合组织中是学校差异最小的国家之一,表现最差的学校与经合组织成员国学校平均水平相近,但经合组织成员国学校间成绩差异平均为36%,而芬兰只有5%。② PISA2006还显示,在芬兰,母语的不同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成绩;与其他国家相比,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芬兰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也是最小的。

二、芬兰学生高阅读能力原因分析

芬兰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傲人表现与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都是分不开的。学校拥有的高素质教师、实施的优质均等教育理念保证了学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注重阅读的课程设置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课业负担轻、宽松的教育为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提供了必要条件;家长则从小就为学生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社会也提供了各种资源为学生的阅读创造种种有利条件。

1.学校内因素

(1)学校提供优质、均等的教育

芬兰的基础教育是质量和公平“双赢”的典范,这也是它全面的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这一哲学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学校要对所有的学生负责。提供给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消除受教育的障碍,也一直是芬兰基础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相关法律规定,教育是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地方政府必须保证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学校间的低差异性是北欧国家的共同特点。这些国家建立的是非选择性教育体系,学校一般都为未达到十五六岁的学生提供同样的综合性基础教育。在那些在较早年龄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的国家里,学校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PISA结果显示,学校间的差异性小是学生表现优异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读写能力高的国家学校间的差异都是比较小的。③ 此外,芬兰城区与农村地区的学校间的差距也不大。学生住在哪里、在哪里上学对学生接受教育影响都不大,因为全国各个地区受教育机会都一样。

芬兰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相同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学校网的建立、高质量教师的吸收确保了芬兰国内所有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均等。芬兰为其500万居民提供了4000多所综合性学校、大约750所高中(分为学术性高中、职业性高中)、20所大学,还有大量的其他教育机构。

(2)教师队伍素质高

芬兰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根据芬兰《教育法》的规定,所有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为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他们的知识更新,各级教育机构都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各种自主学习和研究,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在职或脱产培训。与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相比,芬兰教师的待遇是非常好的。教师职业,尤其是任课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在职业市场中也很受欢迎。这从师范课程在大学中的受欢迎程度就可以看到,每年申请11所大学师范专业课程的学生大约只有10%会被录取。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并具有多种才能。

芬兰教师讲课时从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而是走到孩子们中间启发诱导学生去接受知识。而且对学生读写技能、兴趣的期望值很高。1993年,一位丹麦的研究者对北欧地区进行了一次研究,研究揭示:芬兰与瑞典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比其他国家要高得多,而期望值高的国家的学生通常在国际测试中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

(3)课程设置注重阅读

20世纪90年代早期,芬兰课程哲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对国家课程进行了重新安排,课程安排变得更加灵活,国家只从大的方面对课程进行规定,使学校拥有了更大的权利。

在课程设置方面,芬兰的基础学校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并设置灵活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使孩子们不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在语文教学方法上,芬兰注重学生读和写的技能培养,教授学生如何思考和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语种,增加阅读数量等。最重要的是用母语学习如何阅读和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历史或地理课的作业是写一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而不是死记硬背年代、地名;又如,为了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让学生分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后合作写出各组的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演讲。④ 芬兰基础学校每天除母语课之外还另设一节阅读课,约有一个小时,让学生到阅读室进行自主的阅读。这一个小时里,教师一般安排几分钟进行阅读指导,其他时间用于学生自主阅读或小组合作阅读及阅读后的交流。

(4)学生学习氛围宽松、负担轻

与其他国家相比,芬兰学生假期多、入学晚、上课时数少、没有补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提高阅读成为可能。

芬兰儿童入学年龄为7岁,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每年上学190天,8月中旬开学,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一周滑雪假。芬兰还是发达国家中统考最少的国家。当然,学校内部组织的考试还是有的,但在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前,芬兰学生都不会有统考之忧。在芬兰所有中学,学生除非有课要上,否则根本不必上学;而一下课,学生就可回家,上下课都不响铃。芬兰每天的上课时数短,即使是中学生,下午两点多就下课。寒暑假中,没有所谓的“作业”,学校也不开“辅导课”。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他们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而不是从课本里学习。假如你只是记下教师授课的内容,不会学到什么,因为自己动脑筋思考非常重要。老师不批评学生。学习一时没有进步或进步很缓慢,也很正常。老师们要学生和自己以往的成绩相比,而不是和其他同学相比。“如果我未能教好一个学生,那么,一定是我的教学工作出了问题。”这句话,可谓高度概括了芬兰教育制度对学生的态度。在有些基础学校里,如果学生认为老师讲授的东西不能满足其求知欲,在征得老师同意后,便可以离开教室去图书馆或其他地方寻找材料进行自学。

(5)学生阅读兴趣大、参与程度高

芬兰学生读写成绩差异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与读写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2,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其相关系数为0.18。其次,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交流、家庭提供的文化产品、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对自己的母语学习观念与读写成绩的相关系数均为0.06。在德国,学生的参与性、阅读兴趣与读写成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11,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系数为0.16,经合组织中的家庭背景的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11。⑤ 这些发现表明芬兰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参与程度在缩小背景不同的学生成绩差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芬兰的师生普遍树立了为兴趣而阅读的观念。在学校里教师认识到,许多中小学生不愿阅读,或对读书缺乏动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读书的兴趣。能不能为兴趣而阅读、重不重视阅读,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阅读习惯。如果学生长期在没有阅读兴趣的情况下阅读,势必会挫伤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使他们的阅读能力退化。因此,整个社会都十分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在这样的理念下,芬兰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PISA参与国家或地区中最高,参与程度位列第三。41%的芬兰学生认为阅读是他们最喜爱的业余活动之一,女生中这一比例达到了60%。在基础学校高年级的学生中,每5人就有1人每天在图书馆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纯粹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在阅读量上,芬兰学生比德国学生花了更多的课余时间,阅读内容及类别也更为多样。与德国及其他经合组织成员国相比,芬兰学生更喜爱读报,更经常从图书馆借书。当然,市政当局提供的丰富的图书馆系统是对芬兰学生阅读兴趣、参与阅读的有力支持。

2.家庭教育因素

在成功的学业背后,芬兰家庭教育功不可没。芬兰教育部的报告指出,芬兰家庭从小就注重培养儿童养成阅读和书写的良好习惯,父母从小就有在家阅读、念报、讲童话给孩子听的习惯,让孩子在家里种下喜欢阅读的种子。

在芬兰,家庭被赋予相当大的教育责任。芬兰的孩子七岁才入学,在这之前,虽然父母可以把孩子送到看护中心或学前班,但家庭要负起主要的教育责任,培养小孩的阅读能力、学习兴趣。芬兰家长利用多种社会资源,帮助他们教导孩子。家长们通常喜欢带孩子上图书馆,那里通常都有为学龄前儿童设计的活动,如父母可以带孩子们去参加婴儿、幼儿的故事时间,借书、读书,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博物馆中也有许多父母推着娃娃车去参观。正因如此,芬兰儿童的阅读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赫尔辛基市教育局的统计,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30%已能读写,上学1~2个月后,90%的学生具有了学习能力。

3.社会因素

(1)社会提供阅读资源

在许多关于芬兰教育的研究报告中,都提到图书馆。芬兰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能力强,与学校和社会重视图书馆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芬兰全国目前有一千多个图书馆,包括市立图书馆、各大学的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及各学校的图书馆,人均占有图书馆的比例居世界首位。芬兰中央和城乡政府联合投资建立全国图书馆网络服务,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借阅服务。从儿童到老人,只需在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就可以借阅并免费上网咨询信息。各图书馆还可根据读者的要求,利用全国图书馆网络从其他图书馆借调图书,满足大家的不同需求。所有市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有信息专业、图书馆专业的大学文凭,而且2/3的人员接受过图书馆专业培训。为了鼓励学生借书读书,学校所在的市镇每年都对借书最多的学生给予奖励。芬兰图书馆的服务也很周到。例如,当地图书馆主动为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每周还有流动图书馆免费到农村学校巡回送书。如此完善周到的免费图书馆网络服务,既保持了芬兰人喜爱读书刊的传统,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根据教育部统计,44%的学生每月都从图书馆借书,平均每年13次,每年每人从图书馆借阅20种图书和音像制品。

芬兰的博物馆也值得一提,芬兰境内的博物馆超过300个,内容五花八门,18岁以下免费入场。另外,博物馆也常为儿童、青少年举办种种活动、演讲或课程,让家长们乐于带孩子去参加。⑥

芬兰学生不仅从课外阅读中汲取新知识,而且还通过电脑不断扩大知识面。芬兰是目前世界上电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也是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⑦ 芬兰的基础学校里都设有电脑室供学生们使用。相当多的孩子喜欢在电脑上查询与所学课程有关的内容,也有的学生在电脑上写文章、作英语练习或上网查询答案,并将作业通过网络传送给老师。孩子们几乎个个都对电脑运用自如,并掌握了文字、图形、信息和文件处理的基本技能。此外,芬兰的电视台大量播放外语教学节目,孩子们在家里,也有机会接触许多外文,学习英语,进行阅读。

(2)社会开展活动提倡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芬兰中小学生阅读报纸的比例明显下降。80年代末期,70%的芬兰学生每天坚持看报,每周读报至少一次的人数超过90%;到1995年,上述阅报比例分别降到不足50%和70%。面对电脑与互联网对学生印刷品文本阅读的挑战,芬兰从1995年开始每年都要举行“学校报纸周”活动,以促进中小学生阅读报纸的能力和兴趣。举办这项活动的期间,芬兰200家全国和地方报纸将向约70万名中小学生免费赠送近百万份最新出版的报纸。学校的教师将向学生讲解芬兰报纸的基本情况、阅读报纸的技巧以及如何从报纸获取有益的知识,并结合报纸刊登的重大国内和国际新闻,介绍相关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情况等。新闻单位将邀请学生到报社参观或派编辑、记者到学校介绍新闻写作和摄影,并就学生关心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此外,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还将举行读报知识竞赛和有奖问答,以激发学生看报的积极性。

事实证明这一活动是有效的,芬兰中小学生不仅读报比例出现回升,而且读报能力明显提高,成为所有国家中学生读报率最高的国家。广大学生通过读报获取新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同时提高了写作能力,所以报纸已成为学生丰富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良师益友。芬兰一项调查表明,现在喜欢上因特网的人同样也爱看传统印刷类报纸。这项调查指出,在上网率最高的15~2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中,50%的人表示,尽管目前因特网很发达,可供查询的报刊也很多,但阅读印刷报刊的时间却比以前更多了;40%的人表示自己读报时间没有发生变化;只有10%的人称阅读印刷报刊的时间有所减少。调查发现,阅读印刷报刊时间没有减少的人认为,网上读报不能代替阅览印刷报刊的乐趣,不能像传统报纸那样成为每天必读之物。

三、芬兰阅读教育的改进方向

PISA的研究表明,芬兰在保证学生读写成绩性别平等方面没有那么成功。与之前的国际评价结果相比,PISA2003中芬兰在读写能力上的性别差距加大了,男生、女生间的差异达到51%,而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为32%,是经合组织国家中差异最大的,在所有PISA参与国或地区中仅次于拉脱维亚。⑧ 在芬兰,形成大差距的原因不是因为男生的成绩差,而是女生的成绩太优秀了,因为从成绩上看,芬兰男生的成绩要比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的男生要好、甚至比大多数国家的女生还要好。芬兰的PISA小组坚信,通过加强男生的阅读兴趣、提高男生的阅读参与性将会在不降低男生平均水平的情况下缩小与女生的差距。

在芬兰,那些天才学生得到的关注较少,更多的关注给了那些后进生。如果教师能够而且有精力对这些知识、技能不同的学生作出区分,那么这些学生的发展都将得到极大的促进。教育政策应该鼓励学校、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不是单纯强调学生整体的、普通理解力的发展。

注释

①②③⑤⑧ Finnish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PISA[EB/OL]. #bp

④中国驻荷兰使馆教育组:《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03年第1-2期

⑥ 芬兰・用家庭教育赢过世界[EB/OL]. www.省略,2007-3-29

⑦ 芬兰青少年学习能力为何在世界保持领先[EB/OL]. www.省略,2004-12-07

作者单位分别系河南省新密市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健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反馈系统 下一篇:新时期校长的责任与任命